长宁路780号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愚园路终端的北侧,原称兆丰花园也称极司非而花园,原是英国兆丰洋行大班、地产商霍格在上海西郊的私家花园,由极司非尔路通往静安寺。霍格将花园北半部靠近苏州河的部分卖给了美国圣公会,圣公会在那里创办了圣约翰书院,以后发展成圣约翰大学,也就是今天毗邻中山公园的华东政法大学。 1914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花园南半部改建为租界公园,定名为兆丰公园,实质却属于越界筑路。公园当时占地320亩,大门位于白利南路和愚园路路口。1943年日本占领军将租借交还汪精卫政权,兆丰公园于是改名中山公园并沿用至今。 中山公园一号门位于长宁路780号
牡丹园建于1956年,内有始建于1916年的牡丹亭(原名中国式凉亭)。牡丹园以盆景式树坛为中心,有大小15个牡丹花坛、颇有历史记载的“殿春花墅”遗风。 绿茵晨晖
公园内分布6处草坪,其中有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区,绿茵绵延,视野开阔,周围有众多景点簇拥,富有自然风光,是公园景区精华之所在。 陈家池北面有水榭,水面宽阔,景色请新,春暖花井时节,沿岸杨柳飞絮铺天盖地,蔚为奇观。兼以春雨潇潇,细雨如絮,临榭观景,令人心旷神怡,是公园观雨佳处。
1958年扩建公园时,以人工挖湖筑山造成,以后又植树造林、围砌湖岸,形成“凹处聚水凸为山”的鸳鸯湖景区,四围碧水清澈,景色清新。 荷池清月(荷花池),1937年堆造西山时,形成荷花池塘,成为公园主要景观之一。池呈月牙形,背靠西山坡,面对西草坪,绿化设置富有特点,黄杨造型的“中山公园”四个大字,别具情趣。
虹桥蒸雪(大石桥),东泥山风景区地势起伏婉蜒,湖岸曲折,水波荡漾。1959年建成的花岗岩大石桥跨越陈家池,隐身于香樟树林之中,处在水雾蒸腾、岚气吞吐之间、意境深邃幽静。
香花桥原位于法华西镇法华寺[ 北宋开宝十年(970 年)由惠禅和尚建 ]前,1958 年法华浜填埋后移至中山公园。该桥取石材构筑,由三块条石拼铺而成,桥身长3.60 米,宽 1.43 米,桥栏高 1.60米,由石柱、石扶栏、石档板和桥前石狮等组成。桥两侧的石档板两面均刻有花卉浮雕,为单朵和双朵的牡丹花图案。桥南端两侧摆放一对花岗岩雕凿的石狮,侧首坐姿,约高1 米,长50 厘米,宽 40 厘米,雕工精细,捧珠抱子,铃铛垂缨必具,与小桥流水共同构成公园西北处的景观之一。
大铜钟
旧园遗韵(后园门),后门园区原来是英商霍格的私家“兆丰花园”。1914年花园改建为公园时,园门即设在现址。近百年来,这里林木蓊郁,风貌依旧,颇具幽思。
露天音乐台 兆丰公园音乐台当时侥幸保存了下来。但却在文革中遭到破坏,被拆毁,后虽重修,但面目全非了,殊为可惜。
苏州河畔一片新涨滩地,1890年由工部局建成一座小型花园,称为“新公共花园”,因是公共租界唯一允许华人入内的公园,故又名“华人公园”,从当时拍摄的公园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个公园不大,园内景物一览无余,最引人注目的是,公园中间的白色雕塑就是“四不象”(右图)。据《上海园林志》载:“公园呈凹形,园中央置中国古老的计时日晷一座”,即此。不知何故,“四不象”雕塑被遗置在中山公园内成为公园的一处景观,受到游客的喜爱。在1958年编制的《中山公园游览说明》中不仅作为封面照,而且以“日晷”为专题介绍,但是,在“文革”中,“四不象”雕塑被列为“四旧”而惨遭毁弃,就此失去踪迹。
1999年,长宁区政府组织考察英国园林的代表团,在他们摄制的录像中意外地出现了“四不象”雕塑的画面:这是一组“四不象”雕塑,尾朝里头朝外坐在一起,而且无一例外均头顶石盘,只要曾经见过“四不象”雕塑或照片的人,都会感到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个录像所显示的信息说明,中山公园的“四不象”雕塑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日晷”,而是来自英国的、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风格的艺术雕塑。这位我们重新寻找“四不象”雕塑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不象”雕塑是西方园林文化与中国园林文化相融合的组成部分,自1890年现身华人公园至1966年毁于“文革”期间,在中山公园内保存了40年之久,已经成为上海近代公园历史的一部分。
大理石亭是1935年迁建园内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建筑,199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石亭面对大草坪区,亭后以龙柏树为屏障,极富欧陆古典园林情调。
据工部局年报载,大悬铃木来自意大利,1866年由花园园主霍格种植,至今已经历130多年沧桑岁月。现在已是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悬铃木。
【园史】清同治三年(1864年),英国人霍格(JamerHogg)兄弟乘时局动荡,以低价购买吴家宅大片土地,建造乡村别墅,以地处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旁称极司非而花园,又称兆丰花园。光绪五年(1879年)和宣统三年(1911年),霍格将兆丰花园分别售予圣约翰书院和洋商安卡赞。民国3年(1914年),上海公共娱乐场基金会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议:购买兆丰花园以建成上海西部租界公园。同年3月20日,工部局纳税人会议通过议案决定购买兆丰花园及其邻近土地共8.2万平方米,在原有树林和绿地的基础上,将其布置成一个风景园地和植物园地的核心。花园易名为极司非而公园(Jessfietdpark,亦称兆丰公园),因近邻梵皇渡,曾称梵皇渡公园。
建园初期,公园在极司非而路南侧。民国4年起,公园逐渐向西向南扩展。民国6年,园地向南扩展到白利南路(今长宁路)。翌年,公园大门改建在白利南路。公园规划建成三部分风景区:由树林、草地、河流等组成的自然风景区;以中国所产树种为主体构成的植物标本园地;以园林小品如花坛、喷泉、雕塑、花卉园和动物部组成的观赏游览区。在此期间,先后完成铺设北部草坪区,假山工程以及在白利南路园门西侧建成儿童游戏园等。民国7年起,园林建设主要集中在新购买的南部园地。民国10年,在园区西北部增购1960平方米土地,辟建上海第一个公共动物园,并于翌年8月10日对外开放,有熊1头、狼2只、狐狸5只,以及羊、兔、驴等,并有几十只鸟禽。
民国11年11月10日,上海山东路救火会大钟移至草坪区,铜钟高4英尺(1.22米)钟底直径6.3英尺(1.92米),重约2吨半,是上海最早的报火警钟。
民国12年,园内建露天音乐演奏台,台呈喇叭形,宽17米、高8米。台前为草坪场地,摆放1800只帆布椅,四周以中国式灯笼照明,可举行日间或晚间音乐演奏会。民国13年,辟建山地植物园,有100多个品种。并将园湖(原陈家池)进行改建。至民国14年,公园各主要景区初步建成。
民国24年,爱斯拉夫人(Mrs.Eaward.Ezra)在公园置建大理石亭,大理石台阶、栏杆平台、亭柱,两侧亭壁前雕有两尊西洋女神像。民国28年,在公园东南部建成日本式带状假山。
民国30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租界,公园易主,园林建设停顿,景况愈下。民国33年6月,改名中山公园。民国35年起,从市内各公园移植树木,还在东南各省搜集树种,使山地植物园树种增加至62科242种。民国38年,园内树种减少至177种。
1951年,园内增建展览馆。1956年,新辟牡丹园、梅园、桃园,充实植物园。动物园内新建水族馆、海豹池等,动物展出兽类25种,鸟类45种,爬虫类3种,鱼类104种。1956年,扩建月季园。1958年,公园管理权由市园林管理处下放至长宁区绿化办公室。1962年,公园归属市园林管理处。1964年,公园动物园迁往西郊公园。1990年8月,公园归属长宁区建设委员会,公园增建游船码头、亭廊、中山酒家等。 【园景】公园以旱桥分前园和后园两大部分。前园在公园南部,后园在公园北部。前园景区以大草坪为主体,园中大道将大草坪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草坪区面积8000平方米,西草坪区6000平方米。公园以英国式自然造园风格为主,融中国园林艺术之精华,中西合璧,风格独特,是迄今上海原有景观风格保持最为完整的老公园。园内大片绿地更是中心城区不可多得的“绿肺”。
园内景观匠心独具,其中银门叠翠(公园南大门)、花墅凝香(牡丹园)、水榭絮雨(陈家池)、绿茵晨晖(大草坪)、芳圃吟红(月季园)、双湖环碧(鸳鸯湖)、荷池清月(荷花池)、林苑耸秀(山水园)、独木傲霜(大悬铃木)、石亭夕照(大理石亭)、虹桥蒸雪(大石桥)、旧园遗韵(后园门)被誉为“中山公园十二景观”,极负盛名。
我的更多文章:
-
(2014-06-15 16:51:05)
-
(2014-06-14 17:26:27)
-
(2014-06-13 15:44:43)
-
(2014-06-12 16:22:42)
-
(2014-06-11 15:37:27)
-
(2014-06-10 16:34:51)
-
(2014-06-09 17:30:36)
-
(2014-06-08 17:18:46)
-
(2014-06-07 17:24:27)
-
(2014-06-06 16: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