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卿:故鄉的小學堂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逸卿:故鄉的小學堂
這所小學是解放時建起的,起初只有一溜平房,四圍是石磚牆,中間是門洞,孩子們上下學都走這個門洞。後來又在兩側蓋了平房作為教室,算是有了一般學校的規格。辦公室也很簡陋,十幾張辦公桌都擠在一個大屋子裏,連校長的也在其中。只不過比教師的要多一開櫃門,人們管它叫“大頭沉”。其中最引起孩子們好奇的就是那架放在牆角的腳踏風琴。梳著雙辮子的年輕老師愛唱“一條大河波浪寬”,“我們蕩起雙槳”,每當琴聲響起,飄著紅領巾的孩子們的小腦瓜就擠滿了窗臺。他們好奇這樣一個小櫃子竟能唱出好聽的歌來。尤其女老師唱到“若是敵人來了,迎接他的有獵槍”時,那溫婉的神情,立刻就變得嚴肅起來,頭也微微揚起。這時老工友就拿起小錘子,去敲那口掛在榆樹上的老鐘,孩子們拼命地跑回自己的座位。
學校東邊是條小河,上課時從側門就能看到一帶晶亮。尤其是連綿的雨季,河水一直漲到牆根。那時老師正講《小英雄雨來》,孩子們大聲念:“鬼子來了,小雨來一猛子紮到水底,河面上漾起一圈漣漪。”這時,男孩子就開始心遊東河了。這時老師的小木棍子,就響敲黑板邊子。孩子們重又拉長聲音:“鄉親們遠遠地看到河對岸一個小腦瓜從水裏鑽出來,都高興的叫起來,“雨來沒有死,雨來沒有死。”那聲音幾乎掀翻屋頂,有時東鄰的雞鴨也咯咯地湊熱鬧。
四十多年了,那些羡慕雨來的孩子都已作了爺爺,他們大多沒有走出學校東邊的這條河,一輩子都在那片土上耕耘。我的小同座,一個大眼睛的男孩,課桌上的疆界是稍逾不得的,他防守得崤函一般固。前幾年看到他,已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大棚戶。蓋了兩處北京平房,兒子搞運輸,小孫子也有四歲了。他告訴我,那彈琴的雙辮子老師去年回老家了,七十多歲了,滿頭白髮,她和老伴住城裏兒子家。
又是一個雨季,東河的水又該漲滿了,北地的高粱也已紅了臉兒,西瓜早就拉秧了,人字形的看瓜窩棚也該撤掉了。我好想回家看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