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秀:我与诗词的故事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天然秀:我与诗词的故事
赵天然 网名:天然秀,女,72年出生于河北涿州,现居乌鲁木齐。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新疆诗词学会理事,乌鲁木齐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河北涿州太行诗词协会顾问兼副主席,《天山诗联》执行主编,《中华诗人千家诗》第六卷主编。新疆石河子大学胡杨诗社指导老师。
那时,我已经上初中了,但仍然是一个懵懂无知又贪玩的小女孩。不记得是哪一日,偶然看见父亲拿着我的语文课本在读,脸上带着愉悦的神色。于是,我凑过去一起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我们边读边讨论,忽然觉得古文好美!后面,待父亲一有空,我就拉着他陪我念。我们一起念过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捕蛇者说》,以及《孔雀东南飞》、《石壕吏》、《木兰辞》等等,至今记忆犹新。
从那以后,我爱上了古文。高中时有一位女同学叫王海燕,恰好她也喜欢,我们有时会一起背诵,碰到什么就背什么,也不管是课本上的还是其他什么别处的,其中包括《红楼梦》诗词。那些背诵古文和诗词的日子,大约是我从出生到现在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高中毕业后,读了理工类大学,也从此告别了古文和诗词。但是,我的心灵深处却早已播下了古文和诗词的种子,只等待多年后的萌发。
2008年,我幸运地结识了新疆医科大学中医教授、当代诗词大家邓世广先生。某次宴会,先生即席解说诗词之雅,并引用《宋玉对楚王问》,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妙语如珠,令人拍案。那一刻,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发了一点小感叹,“这么多年,终于又见到学识渊深的教授了!”。也算是我与先生此生有师徒之缘,经过一两年的了解,先生同意将我收入门下,悉心讲授诗词写作,至今。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爱诗词,诗词带给了我很多快乐,我也从知之而好之再乐之了。
丁酉春节期间,随着央视黄金时段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一时间,举国上下,议论如沸,诗词似乎在一夜之间从冰山绝顶扑入了市井民间。在众多赞扬声中,也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的看法是:支持这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如果能请一些适合录制节目的诗词大家去点评,会更精准更趋于完美。当然,这个要求,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可能比较高,不容易实现,但做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媒体——央视,应该有这个能力和胆识。记得去年6月下旬,我参加了由剑阁县人民政府和四川省诗词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剑门关”诗词擂台赛,那次赛事声势浩大,一度成为了当地众多媒体追捧的热点,效果极佳。当然,那是一次现场创作比赛,不同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以背诵为主。有人说,只有《中国诗词大会》这样,才能得到高收视率,如果直播一场诗人的比赛,即便加上无论多么精彩的评论和主持,也不会有人看的,哪怕是《中国诗词大会》,如果请诗人点评,也一样会没人看。我本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此观点未免太低估国人的诗词素养了,毕竟我们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中,诗词背诵一直都存在,想要忘记并不容易,偶然间一句诗词,就能如一缕春风般唤醒我们沉睡着的诗词情怀。
丁酉春节期间,随着央视黄金时段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一时间,举国上下,议论如沸,诗词似乎在一夜之间从冰山绝顶扑入了市井民间。在众多赞扬声中,也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我的看法是:支持这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如果能请一些适合录制节目的诗词大家去点评,会更精准更趋于完美。当然,这个要求,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可能比较高,不容易实现,但做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媒体——央视,应该有这个能力和胆识。记得去年6月下旬,我参加了由剑阁县人民政府和四川省诗词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剑门关”诗词擂台赛,那次赛事声势浩大,一度成为了当地众多媒体追捧的热点,效果极佳。当然,那是一次现场创作比赛,不同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以背诵为主。有人说,只有《中国诗词大会》这样,才能得到高收视率,如果直播一场诗人的比赛,即便加上无论多么精彩的评论和主持,也不会有人看的,哪怕是《中国诗词大会》,如果请诗人点评,也一样会没人看。我本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此观点未免太低估国人的诗词素养了,毕竟我们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中,诗词背诵一直都存在,想要忘记并不容易,偶然间一句诗词,就能如一缕春风般唤醒我们沉睡着的诗词情怀。
事实上,国人的诗词研究和诗词创作从未停歇过,尤其近三十年,越来越多的诗人从沉睡中苏醒,他们自发地研究诗词、继承和发扬诗词,优秀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去年9月下旬,我应邀去广州市参加了“雅韵山河”第三届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暨青年诗人论坛,会议由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诗刊社、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和中山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主题为“中华诗词的当代形态与价值”,共40多位专家诗人出席。我能参加这次大会,便是偶然的机缘。起因是中山大学教授、中华诗教研究会会长张海鸥先生,于微信朋友圈中看到我的一组诗作,比较喜欢,于是让他的博士生黑白女士在网上寻找并邀请我。非常感谢张教授的知遇之情,也非常感谢这个大数据时代!在这次会议中,诗词研究工作和诗词创作工作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和汇总,效果是很显著的。
不仅如此,国人对诗词的热情,即使是在我们所身处的遥远的边疆,也几乎随处可见。如我所熟知的新疆诗词学会、乌鲁木齐市文联所属的市诗联家协会、兵团诗联家协会、各地州诗词学会、石河子大学胡杨诗社等等,基本上都是诗友自发组织形成的,若干年来都在良性运行。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我们可爱的少数民族同志。记得2010年夏天,我跟随新疆诗词学会在阿克苏地区采风,其中的一天到了红柳农场,那里的书记十分健谈,内容也包罗万象,谈话中涉及到《论语》,他也兴趣盎然地引用上几段,大家兴致都非常高涨。直到谈了很久,我们才知道他的名字叫“依明”,是一位维吾尔族大哥。由此可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么广远。
至此,不禁想起去年8月下旬,我参加了新疆诗词学会组织的大型采风活动“东归之约”,回来后写下了一组诗词,其中一首七律中有一联,“人凭血脉寻乡路,春到天山认梦痕。”,从中可以略见新疆人深沉的情感。我知道,很多新疆人内心都珍藏着诗词的情愫,只待一夜春风去将它们唤醒。
上周六,我受尚德书院王院长委托,在书院做了一次诗词讲座,虽然让我感觉到诗词研究和创作的任重而道远,但更深的感觉依然是快乐!我想,无论是日常创作、教学,还是参加诗赛,或是给诗赛做评委,只要是与诗词相关,就必定是我的快乐之源。因为,我从内心深处热爱着诗词,矢志不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