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南运河”摄影采风侧记
塘栖古镇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如今的塘栖, 一个鱼米之乡 一个丝绸之府 一个枇杷之乡 一个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镇 就像这绸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塘栖镇在明清时富甲一时,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古镇中那些明清建筑,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升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塘栖又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里面,俗称“过街楼”。为方便那些从水路而来的客商们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还都建有一长溜美人靠(塘栖人称这为“米床”)。那一条条河道一条条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桥相连,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历史上塘栖交通均以水路为主,人来货往无不借助于船只。塘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水路码头。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横贯镇中,镇中心又有市河、东小河、西小河、北小河与运河相通,整个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桥莫通”。四邻八乡的物产都顺着河流来此贸易,集散于镇上。清代至民国,镇内集市贸易尤为兴旺,朝市、晚市、香市、庙会市支撑起半壁江山,成为江南水乡著名的水路码头。历经沧桑,时过境迁,时至今日,那些昔日的胜景大都早已湮没不存。
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
塘栖古镇与拱宸桥有相似之处,只不过规模要大许多。景区主要是围绕着古广济桥展开。
塘栖广济桥,又名碧天桥、通济桥和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南北向架于京杭古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京杭古运河上仅存的唯一一座七孔石拱桥。元代张士诚拓宽运河后,塘栖作为杭州的水上门户,地理位置越发重要,发展速度和水平快速提高。而广济桥正是这座运河名镇的重要标志。
广济桥始建年代不详,说法之一是唐宝历年间。如今我们能够确认的是,明代弘治二年(1494),曾有 一位名为陈鄞的僧人,为了修桥到北京寻求募捐。因为得到了当时皇室以及众多朝中大臣的资助,该工程最终在四年后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