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京剧录音时,“戏词”不同时怎么办

学戏时间不长,却购买了不少“小戏考”“大戏考”“曲谱”等各类书籍,以及“音配像”等碟片资料,现在网络发达了,许多戏词可以上网点击查找,珍藏的一些手抄本、录音磁带正逐步遭到淘汰。可是在学戏实践中,还是会碰到“戏词”不同的困惑,那些“戏考”“录音”也帮不上忙,只有向专家、学者赐教才能弄个明白。

御碑亭-承谢你 音乐: 孟小冬 - 孟小冬唱腔集

过去京剧界对“戏词”是保密不外露的,若非老师口传亲授的,只好靠看演出时凭记忆记录下来,稍不留神或听不清楚,则戏词就各有差异。据刘曾复先生回忆,四十年代他的四位好友同时记录孟小冬《御碑亭》演出戏词,以便得到余派真传,可记录下来的结果还是四人四样,有的句子四人都听不清。京剧是依字行腔,戏词不同自会影响到唱腔的异同,又进一步影响了简谱的记录编撰。

我刚接触京剧时,与大多初学者一样,一跟着“录音磁带”和附带的唱词模仿着学,二听着他人的唱而跟着哼,这种学戏方法造成的后果是:一来听不清楚而瞎揣摩乱唱,二来他人唱错、唱倒字也跟着错,留下的“隐患”至今很难肃清,耳音的顽固极难矫正。直到后来得到老师的指导后,才明白准确“读念”唱词对演唱多么的重要,而要读对念对唱词,必须从京剧基础知识开始起步。所以,对初学京剧者来说,掌握学习方法比模仿学唱更重要,要创造条件学习“四呼、五音、声调、辙口”等基础知识,娃娃学走,起步要正。再说,同样一出戏,不同的演员、流派、时间、空间、情绪乃至身体状况,均会出现各自的唱腔和唱词,不可能一模一样,这就是京剧各人各唱、难以复制的魅力特点。由于戏词来路、版本的不同,对我们业余票友来说,就产生一个选择的问题,有时觉得个别“戏词”文理不通,个别字“倒字”拗口难唱,同一个字有唱“京音”也有唱“湖广音”等等疑问,对此只好请教名人专家来释惑。一对于词意内容不通者,因几十年、上百年传唱至今,还是按“原汁”传承下来不轻易改动;二对于“倒字”还是以流派优美唱腔为准,牺牲字而服从腔;三对于“京音”“湖广音”也是应服从前后戏词唱腔旋律走向而定。凡是涉及改字改腔的,非一般业余票友所能及。以上的学习体会和表述不一定准确,有识之士可指正赐教。近一年学习和查找不少“二路老生”戏词,同一出戏有三、四种戏词,我有意大胆整理归纳,觉得只要合乎法则、优美流畅,就可以拿得出手唱的出口,不再纠结于哪个是对是错。但对于“头牌”的戏词,则要非常谨慎,绝不轻易改动、东拼西凑弄得不伦不类,一经改动就会闹出笑话来的。当然个别字还是“随大路”唱,比如“将我安定”改唱为“将我搀定”,“去见那包公台”改唱为“去见那包县台”。说到“打路”和“私塾”也有许多话题可说,容下次再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