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里的冷知识
李俊慧老师在最近《从中国的土地是否私有说起》一文中有段关于小产权房问题的文字:
李老师「因为没有支付地价,所以小产权房就便宜」的解释,隐藏着「成本决定价格」的含义和逻辑。
这里其实错的浅,因为小产权房价格之所以低,实际上是因为人们基于对小产权房未来不好出手的预期所作出的判断,而与成本无关。
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小产权的「小」字,意思是产权不完整、产权缺失进而导致房主未来融资、变现的渠道变窄,继而降低了预期和价格。
假如成本决定着价格,那么一个卖家,为了卖一个更高的价格,那他应该拼命增加成本才是。
假如真的是因为没有支付土地的价格,所以导致了小产权房的价格低,那么为了把小产权房卖上一个更高的价格,小产权房的建造者应该想方设法增加小产权的成本才是,没有了地价,我可以想办法增加其他地方的成本,然后我可以对外宣称成本很高,所以要卖高价。
推理到极致的话,我路上捡了一颗极为珍贵的钻石,付出的成本几乎为零,你猜我会因为得到钻石的成本低而降低其售价吗?
即便北京市中心的某块土地出让价格降为零,白送给北京人民,你猜在这块地上盖起的楼盘售价会不会因此而便宜?
通常经济学教科书上关于价格的解释,源自马歇尔的「剪刀理论」,说的是,价格是由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所决定的。
这个解释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只不过是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世界所进行的高度抽象,真实世界中价格从来都不是人们看着曲线去做决定。
看上去是卖家决定着卖价,其实不是,卖家仅仅是市场价格的发现者。
确切说,他们是价格的「试错者」,不断地想方设法去猜测消费者到底愿意支付多少钱,不断地想多赚一点,但他必须也只能试错,去寻找一个合适的售价并为此承担风险。
看上去是你说了算的价格,其实是有全球无数人所共同决定的。
比如一个富士康工人的劳动价格,是郭台铭还是苹果决定的?还是有关部门规定的?都不是,富士康工人面临的并不仅仅是中国同样的劳动工人,他们的竞争对手遍布全球,近的就有东南亚等国更为廉价的劳动力。
降低售价,又想赚的更多,那就必须要想办法降低成本,而消费者在关税这一节所支付的成本是最容易被缩减的一项成本支出,也是首先想到的办法。
所以才会想出这一招,不如我们来建立一个专门免税的区域吧,于是就有了免税店。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都能看得见的现象,免税店免税了,「所以」商品更便宜了。
这个时候,他需要做的是用真金白银去和别人竞争,冒着巨大的风险来对他关于未来的预期做出行动,这是典型的企业家行为和特质。他对未来关于楼盘的预期售价的判断,进而影响了他对地价拍卖时候举牌的价格。
如果说最终售出的房子是产业链的终端产品的话,那么房子所依附的土地,土地之上建造、装修过程中的各种用料、人工,则属上游产品。
我们很容易看清楚,是下游产品的价格层层决定了到底该选择和投入哪种上游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