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 | 东西不够
按:本文是讲解张五常教授《经济解释》第一卷第三章「稀缺与竞争」的讲义。略长,看完的都是真爱。
第一章我们解决了科学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章在第一章科学方法之上,我们学习了三个要点:
第一,人是自私的,或者说人是自利的,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都是在局限约束下,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我们说,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个人,所有的决定和选择都是个人做出的,而这个选择是可以被推测的;
第三,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这个推测或者解释,而解释的时候,不能用自私自利这个假设来直接进行解释,而是要考察具体的局限条件的改变会带来哪些行为上的改变。
现在我们进入第三章,稀缺与竞争的学习,看看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内容?
张五常教授用的是「缺乏」这个词,我个人认为「缺乏」表达的意思不够精确,有那么一点「匮乏」,不够的意思。而有些东西并不是不够,而是价格定的太低,抢的人太多。
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这句话,稀缺这个词,传递的信息更准确一些,更多的时候贵是因为稀少,缺所传递的「不够用」的含义是因为太便宜。
很多同学都建议要多些实际的例子,那我就尽量多找些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咱们这个学些社群里边也有读过很多书有基础的同学,为了照顾一下零基础的同学,大家就多多包涵互相理解一下了。
说到稀缺这个概念,我觉得本身并不需要做过多的解读,稀缺永远存在,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稀缺的现象。房子,没房子的想要房子,有房子的想换更大更舒服的房子;车子,没车的计划买车,有车的计划换车;票子,没钱的想有钱,有钱的想赚更多的钱。一句话,稀缺永远存在。
但是关于稀缺的程度,这个总是要相对于需要来决定的。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词,什么词呢?刚需。这个词是媒体造出来的,什么回家过年火车票是刚需,结婚买房是丈母娘刚需,老百姓的医疗、教育是刚需。
没有学习经济学之前,我们会不会觉得这些说刚需的媒体都是良心媒体,都是在替老百姓说话、替老百姓操心,多好啊,对不对?但是今天我们学习经济学之后,你要知道那是小编水平不行。因为我们的经济学的普及远远不够,科班出身的都有很多问题,更不用说非科班出身了。科学远未普及,这是我常说的。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你想要获得稀缺的物品就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在市场上,常常会以价格的形式来呈现,也就是我们要花钱去和别人交易东西。但有些时候,市场缺失,或者是市场被人为地禁止,但是这个代价并不会因此消失。
代价就从直观的金钱价格,转而变成其他的代价,比如排队是时间代价,计划经济时代各种指标要通过走后门表示表示,这也是代价。总之,一句话,稀缺必然存在,代价无可避免。
稀缺必然存在,那就是东西不够用。生活中的例子随处可见,马上又是一年春运了,火车票不够用;住房也不够用吧,你看上海又推出了限购政策;教育资源更不用说,优质教育资源更稀缺,所以学区房房价飞涨;医疗呢,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好的医生排队都很困难,所以黄牛应运而生。
东西不够用,代价又无可避免,那该怎么办?争嘛。那「竞争」两字中的「竞」字该如何理解,我特意查了查说文解字,特别有意思,给大家看一张图片,就是关于这个「竞」字的演化的。我们都知道,汉字是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是画的两个简单的人站在一起,而到了金文,就稍微复杂一点,这两个人画的更生动,细节更丰富了。
到了今天的简体字只保留了其中的一半,实际上你查下繁体字,「競」还是保留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的象形含义,是两个人的「抽象简笔画」
所以,单纯说「争」,一个人的世界可能要和大自然作对、要和野兽争抢食物。但到了人与人之间,那就是「竞争」二字了,所以我们经济学要解释的行为也大都是在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行为。比如为什么火车票不涨价,但会有黄牛;为什么医生收入低,挂号费便宜,也会有黄牛;为什么全世界都有黄牛,连买个苹果手机、买个锤子都会有黄牛呢?这都是因为有了竞争。
这些问题,我们常常看到报道称之为什么?称之为「社会问题」。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社会」呢?你去百度或者谷歌搜索一下,巴拉巴拉一大堆的定义和文字,谁能记得住?
张五常的定义简洁明确——有两个或更多人的世界,变成社会。再看看「竞争」二字中「竞」字的演化,有没有感觉到神来之笔的力量,这个定义我想今天学过之后,恐怕很难再忘记吧。竞争因人而起,社会问题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问题。
再回想一下我们第二章讲的,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出发点在个人,那么我们今天接触竞争的概念,实际上是比上一章多出一个人来。这样理解和记忆,这两章就能穿起来了,等学完第一卷,你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整本书的脉络结构,最起码这前三章是能串起来的,对不对?
好,理解了竞争的含义,我们再来看竞争的表现形式。前面其实已经说过了,在有市场和没市场的时候的表现形式,常见的非货币竞争的表现形式,那就是排队、走后门、论资排辈、等级特权等等。
这就牵扯出下一个问题,我们该选哪一种方式来竞争?也就是游戏规则和产权制度的问题。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和竞争有关的游戏规则,那就是法律、法规,还有不成文的风俗等等。法律法规好理解,不成文的风俗,我想到的一个例子是,之前普遍存在的长子继承制。
这些法律法规,或者民俗约定,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明确一件东西,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别乱。也就是说以一定的约束性的办法来界定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这种权利的界定就是产权制度。
换句话说,产权制度就是竞争的游戏规则,也是约束竞争行为的一种局限条件。
有了游戏规则,在自由市场上,就是咱们说好了,都别抢,谁也别抢,和平共处,自由交易。这个时候,所遵循的胜负准则就是价高者得,谁出钱多我就给谁。而促成这个游戏规则成立的,只能是私有产权制度。
私有产权就是说好了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想要别人的东西,或者别人想要我的东西,怎么办?在产权私有的基础上交换,价格决定胜负。所以我们看到,私有产权,是一个基础和基石。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历史上无数的动乱和退步,无一例外地都是去破坏了这个产权私有的基石,然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所以群里有同学提出对张五常教授的质疑,是很好的,是思考的很深入也很细致的。教,是最好的学,我在备课跟大家交流,其实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再次感谢大家。
这个质疑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张五常教授认为作为决定胜负的价格准则在先,而作为私有产权的游戏规则再后。原因在于他认为胜负准则所决定的,是人类用竞争来解决的问题,而作为产权的游戏规则只不过是协助这个胜负准则的成立而已。价格决定胜负,而私有产权的制度仅仅是协助市价的采用。
显然,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这个地方并不是一个协助的关系,而是一个基础和基石的作用。明年学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我们会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正义就是效率」。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并不是一个神话,一种信仰,而是一个经济效率问题。很多问题的根源实际上恰恰是因为对私有产权的侵犯。这个地方是张五常教授所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一个区别。
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弗兰茨·奥本海默指出社会中有且只有两种获得财富的方法:
(1)通过生产和自愿地与他人进行交换——这是自由市场的方式;
(2)通过对他人生产的财富的暴力征收。
奥本海默把第一种方法叫做「经济的方式」,而把第二种方法称为「政治的方式」。
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大咖罗斯巴德也指出,「从自然法的逻辑出发,获得物体所有权的方式只有一种:生产-交换。」这些说的其实都是竞争的问题,后面还会接触到。
简单理解,先有产权,后有交易。否则我凭什么和你交易呢?你凭什么说这是你的呢?如果不是产权在先,那就乱了。
先有产权,竞争获得别人东西的准则,也就是怎么决定胜出的准则,就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举几个例子,福利分房时代,人们都要排队熬资历,住房市场化之后,人们其实买房子更容易了,使劲赚钱就行了。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波人大多有很多兄弟姐妹,也直接导致了后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你们知道其实这跟当时的计划经济政策其实是有很大关联的吗?还可以列举出很多例子来,这个作为一个作业让大家自己找一找这些例子。
自由交易,市场经济的好处,被人们深刻认知和发现,才是最近两百多年的事情。历史上市场和价格的作用被否定过无数次,但每次都顽强地重新壮大。包括莎士比亚的作品,威尼斯商人,都在贬低商人的地位,说商人冷酷无情,中国也一样经商很长时间被视作不体面。
但是市场和价格还是完全地生存了下来,因为有两个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市场和价格的作用无法被取代。那就是有了市场和价格,价高者得是唯一促使人们增加生产来换取所需的激励机制。也就是说,要想满足自己,先要满足别人。
第二一点,张五常教授书中没有提到,我认为是价格让我们说真话,说实话,出价的高低反映着我们对一个东西需求的轻重缓急,价格让我们表达真实的诉求,这样社会运转才高效。
阿尔钦说,「价格决定什么,远比价格是怎样决定的重要」。这句话确实很经典,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一下。但我这里要追问一句,价格是怎样决定的?这个作为一个讨论题我们课后在群里讨论一下,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小问题。
关于经济分析和价值观的问题,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作为科学的经济学就不能掺杂进去个人的感情,也不能做出好和坏的判断。比如说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浪费的现象发生,经济学的分析是去探讨浪费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不是说浪费好还是不好,有些在别人看来是浪费的情况,实际上可能对当事人而言并不是浪费,并不是坏事。
有些时候也区分为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科学的实证分析角度是不做好坏判断的,规范分析就是说好还是不好的问题。作为个人,当然是可以说这个是好还是不好的,但注意这不是科学的角度,而是个人的角度。也可以说科学分析是客观中立的,而价值判断是有主观倾向的。这是芝加哥学派的看法。
但是在奥地利学派这里仍然有所不同。比如说有些条件导致了饥荒或者灾难发生,说民不聊生,饿死很多人,也无法判断是好还是坏,这点上奥地利学派不会同意的。因为在逻辑上走得更彻底的时候,正如前面提到的「正义即效率」。民不聊生的问题,一定是非正义的侵犯产权的行为导致的,当然从科学的角度判断是可以说这是不对的,不好的。
这牵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正义、公平、效率,以及伦理问题。在张五常教授这里,是暂时搁置了这个问题,但如果后面读到罗斯巴德《正义的伦理》一书,你会看到,他寻求的其实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主观上的伦理判断问题的。
最后一个问题,经济学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也就是经济学的范畴问题。第一,我们知道了人们怎么确定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也就是产权制度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是怎么划分的,我们可以推断出所用的竞争准则是什么,也就是说会推断我们怎么去竞争那些稀缺的资源。
第二个方面,我们推断出了这个竞争的准则,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人的行为将会怎样变化,也可以推断出资源的使用会是怎样的,财富或收入的流动是怎样的。注意,这里我刻意避开了「财富分配」这个词,这个词是很有误导性,总让人以为财富是有一个人分配给别人的,实际上财富的获得方法只有创造和交易两种,财富是流动的,但不是分配的。当然,分配客观存在,但那种分配通常不是正义的分配。
第三个方面,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点,解释人们是怎么建立起一套关于产权制度的游戏规则的,尤其是各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情况下的制度演变。张五常教授被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这个基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他个人的性格有时候在文字中表现出来,但他的学术地位确实还是学术界公认的。
其实张五常教授提到了,一旦弄清楚有关的游戏规则或者局限条件,断定了竞争的准则是什么,一个高手就可以将竞争的行为推断出来,其准确性和自然科学相同。这在方法论上实际上和奥地利学派的逻辑推演是非常接近的,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最后我们回头来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仍然是点、线、面的结构。
点:稀缺、竞争和规则
线:稀缺必然导致竞争,竞争必然产生规则。
面:具体实例,什么样的竞争规则会带来什么样的行为?经济学的范畴和边界,与前两章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一章讲科学的方法,第二章讲人的自私,这一章实际上讨论的口子进一步缩小,在人的自私之上会有竞争和规则。
另外,书中最开始第一节提到的物品和经济物品的概念,我认为不是很重要,也不难理解,用常识来理解即可,所以就不作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