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战略史研究》2  大国多元战略博弈算法分析

1.文治武功

生物演化的方向是由单细胞到多细胞,人类历史演化的方向亦是如此——由个体到部落,由部落到联盟,由联盟到国家,由国家到天下。都是个体向集体的整合过程。

而整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曰文治,二曰武功。它们算法性质相同,但是文治相对复杂,包括——文化、教育、政治、经济。武功相对简单。

本书的宗旨是通过大国博弈的谋略来学习多元战略博弈算法,由此基础,才能深刻认知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更复杂、微妙的算法。

人类在过去低级文明阶段偏重于武力兼并,即暴力战争。由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明和部署,我们希望人类在未来的历史中学会文化、教育、政治、经济这四种高级文明整合方式。或者可以帮助人类摆脱集体自杀的危险。

2.二元博弈的规律——以强凌弱,以大吞小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曹操

历史的实质是整合,二元博弈的规律就是以强凌弱,以大吞小。在人类低级文明发展历史阶段中,如果过于忽视尚武精神和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一定会被消灭,如罗马帝国亡于蛮族入侵,南宋帝国亡于蒙古铁蹄,亦如清灭明和金灭北宋。

文治为阴,武功为阳。健康的国家一定是阴阳平衡,文武兼修。

普通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的规律是低级文明消灭高级文明,这种认知极有偏差,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文化过剩而尚武精神不足的文明不能称之为高级文明,而是一种病态的文明,如同营养过剩的人体,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身体臃肿,体质虚弱,新陈代谢低下。生命力严重不足。这绝不是一个健康文明的表现。

3.多元复杂博弈的规律——以智欺愚

二元博弈是最简单的问题,即非赢即输。双方算法单一,尽力削弱对方即可。

三元博弈的算法立刻升级,如果再用二元博弈算法,则会导致战略失误,陷于亡国之险。如三国时代,孙权不理解鲁肃让出荆州,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的三元博弈算法,被吕蒙和陆逊所蛊惑,杀关羽而夺荆州。

这其实是一步战略死棋,当时的战略形势是,曹魏最强,孙权与刘备联合,才能勉强与曹魏形成战略均势。孙权突然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刘备盛怒之下不顾众人相劝,集结重兵沿江而下攻击湖北宜昌地区,意图与东吴决一死战。而东吴占领荆州之后,战线被拉的太长,自宜昌到南京沿江千里,无所不备则处处空虚,战略形势极为不利。

而这对曹魏来说是千载难逢的统一时机。如果曹魏联合刘备,自合肥出兵直取南京,东吴就会立刻出现千里分兵、头尾难顾的战争局面,这时东吴有四种战略选择:

A.重点防守宜昌地区,堵截刘备南下,保荆州不失,这样则南京兵力空虚,曹魏若趁机自合肥战略基地大举南下过江,南京必然丢失,曹魏大军再沿江而上,与刘备合兵攻击荆州,则陆逊被前后夹击,势所必败,吴国亡。

B.重点防守南京地区,则荆州兵力空虚,刘备举全军而来,势不可挡,若沿江席卷直下,必气势如虹,与曹魏会师于江南,则南京必失,吴国亡。

C.沿江分兵驻守,宜昌到南京之间2668里,一旦分兵,就会被敌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灭亡会更快。

D.分兵驻守宜昌地区和南京地区,则魏蜀联军可以从中央突破,集结兵力,任意夹击宜昌地区或者南京地区,吴军必败,吴国必亡。

所以此题无解。这是由东吴不利的地理形式和魏蜀两家联合之后强大的军事实力所决定的。

而吴国一旦灭亡,刘备千里远征,曹魏只需要自襄阳南下长江截断其后路粮道,不用多久,刘备必不战而败,很可能就无法回到四川。那么三国就会提前统一几十年。

4.庙堂之上定国家兴亡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论语》

公元221年,刘备率大军讨伐东吴,孙权恐被魏蜀两面夹击,派使者向魏国称臣,魏文帝曹丕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册封他为吴王,当时朝中群臣都为之庆贺,但侍中刘晔却主张联蜀伐吴,于是在庙堂之上展开了决定三国命运的生死辩论。

刘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趁东吴形势危急,使用偷袭的方法,一举消灭孙权。否则后患无穷。

曹丕曰:“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意思是坚决不能打孙权,并反问刘晔“您觉得我趁机联合孙权剿灭刘备怎么样?”

刘晔非常震撼于曹丕的智商,但仍然耐心解释道:“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意思是,如果我们和吴国联合,刘备自知不敌,必会立刻收兵回四川。这样就白白丧失了吴蜀互斗的天赐良机。

本来挑起两个敌国互斗,是魏国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现在不需要挑拨,两个敌国自己打了起来,刘备因为关羽的死亡非常痛恨孙权,结果失去了应有的理智。

如果我们联合蜀国攻击吴国,刘备必定认为吴国必亡,就会长驱直入与我们共同消灭吴国,瓜分地盘,而绝不会控制自己的愤怒,去援救吴国,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

刘晔又说:“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意思是,吴蜀小国,面对中原超级大国,建立军事同盟,战时互相救助,才能勉强形成战略均势,抵挡魏国对两个小国的吞并,这是他们自保的唯一战略选择方式,但是突然有一天,孙权糊涂了,派人把关羽杀了,把荆州抢走,紧跟着刘备也癫狂了,等于说两个敌国领导人都突然丧失了基本理性,刘备集结全国的兵力,准备与孙权决一死战,本来两个小国不联合就会被大国灭亡,现在它们又互相决斗,这更是速死的节奏。

所以我们的最佳策略应该是大规模集结部队,直接渡江偷袭南京,这样不出一个月,吴国必亡。吴国一亡,三元博弈模式就变成二元博弈模式,事情就非常简单了,我们专心消弱蜀国的力量就是了,就算战后我们和蜀国平分吴国,我们得到的是吴国核心区域,蜀国得到的会是吴国外围区域,假以时日,我们的实力就会远超蜀国,最终将其消灭。

王朗提出了坐观成败的策略,王朗曰:'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王朗意见是坐山观虎斗。但无所作为,就失去了战略主动性,可能白白丧失宝贵的战机。

曹丕最终同意了王朗的建议,采取了坐观成败策略。为了鼓励孙权,更拜孙权为吴王,此举相当于承认其割据的合法性。刘晔坚决反对,但曹丕不听从。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几乎全军覆没,蜀国从此元气大伤,第二年,刘备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三个月后病死。

陆逊在大胜后,迅速回兵防守南京,孙权有恃无恐,对魏国开始愈发不礼敬。曹丕勃然大怒,欲征讨孙权。刘晔说:“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

意思是东吴大胜之后士气正盛,又有长江之险,难以取胜。

曹丕不听。在公元222年到公元223年发起三路伐吴之战,不胜而归;又于224年、225年两次巡幸广陵,可惜孙吴无懈可击,曹丕无功而返。曹丕失败后,不仅不反省自己,反而批评刘晔,他说:“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意思是,你的策略是对的,但你要多想想为我灭吴蜀二贼,不能只知道敌情而已!

可见曹丕的智商。

刘晔的三元博弈算法,是准确的,是符合客观事实的,而魏蜀吴三国的皇帝,却争先恐后的表现出对战略的无知。最终,刘备丧失了他的主力和精锐,孙权几乎使自己的国家陷入灭顶之灾,曹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却没能抓住天赐良机,统一天下,使国家分裂状态又多延续了60年。

此事之后,蜀国诸葛亮一直攻打魏国,魏国无人可用,只有重用司马懿,司马懿的实力逐渐膨胀,20多年后,就发动高平陵事变,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又过了16年,司马家族就篡夺了曹魏的政权。可惜曹操征战一生,给孩子留下一副好牌,结果被曹丕打出了烂牌的效果。

更严重的是由于三国分裂战乱时间太长,汉族势消,而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坐大,西晋统一后不过24年,就出现了长达135年五胡十六国,祸乱中原,致使“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中原各族百姓遭到严重损失。

所以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战略博弈,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不可不察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