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不应有“标准插座”

张福勤

新旧课程相比,最大区别就在于自愿与强制,选择与安排。旧课程体系中,老师和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现在有了选择权又会出现无所适从和盲从的现象。在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旨趣方面,“教什么”显然比“怎么教”更重要,看来,“教什么”真的首先应该成为每个课改实践者都应该首先解决好的问题。

“教什么”主要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旧体系中就是教书和教课本,目标就是高考。新课程中取舍的自由度相对就要大得多。我们在实践中通过研讨,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其一,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最低要求,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标准。在组织教学内容时,首先从研究课程标准入手,着力调整课程内容,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是真正地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并深化知识的内涵,而不是轻视知识。

其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取向分层教学、分级要求。同年级的每个班级语、数、外同时开课,其他学科同时开课,进度一致,但向学生说清楚不同老师上课的难度要求不同,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以后发展志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中途可以换老师。

其三,对各科选修模块,组织教师根据学校师生实际情况,确定选择的模块。例如化学的选修模块,针对我们农村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实际,选择“化学与生活”这个模块,学生学起来相对要轻松得多,而且所学习的知识对他们也要实用得多。

其四,课本不再成为教学的唯一依据。新课程教学是用课本教而不再是教课本,鼓励每个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建设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但基本原则是“抓大放小”,“大”是指老师着重于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培育,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只需要指明方向,起到组织、引领的作用。

新课程实践要求每个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进行批判性地理解,在内容取舍方面更应该注重从“忠实取向”转变为“创造取向”。由于每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课程内容的设定会有很大区别。因此,新课改不可能有“标准插座”,每个教师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学校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