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背后的故事,从来就不是时运不济,而是能力体现
一、王勃的故事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经在自己的文章中写过这么一句话:
《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这话的意思是:唉!命运不顺,路途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
王勃借冯唐与李广的遭遇为自己怀才不济而忧郁,先说说王勃的故事,王勃是唐朝初年一个很有才华的文学家,6岁就能写出流畅的文章,9岁时就能写文章纠正颜师古《汉书注》中的错误,16岁参加科举考试就中选,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是当时朝廷最年轻的郎官,活脱脱一个神童的形象。
王勃想进入仕途的功名心非常强烈,曾经通过他人给唐高宗写了一篇叫《乾元殿颂》的文章,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辞藻华丽、文笔流畅,唐高宗看过之后赞不绝口,连称当时仅16岁的王勃为奇才,所以王勃年纪轻轻就能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合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
以王勃的才能,能得到皇帝的称赞,将来的前途肯定是一片光明, 后来王勃成为沛王李贤的修撰,就是负责编撰史书的官员,但是王勃做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有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写一篇《檄英王鸡文》,为沛王助兴,借此讨伐英王的斗鸡。
古代的檄文是用于战争中来讨伐敌人的,比如三国时期袁绍手下的陈琳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名字叫《为袁绍檄豫州文》,把曹操大骂一顿,甚至把曹操的祖先也给骂了,这种檄文是用于战争,为自己出师找名声,并且污名化敌人的。
但是王勃把檄文用于沛王和英王之间的斗鸡,斗鸡本来就是一种玩物丧志的贵族活动,王勃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把自己的才能用在了歪门邪道之上,所以当唐高宗知道这事后,认为王勃在两个皇子之间挑拨离间,为了讨好贤王居然污名英王,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尽管王勃很有才能,但唐高宗在勃然大怒之下,直接把王勃给贬了官。
腾王阁序
王勃原本有强烈的功名之心,就这样失去了仕途机会,王勃为沛王写檄文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讨好上级的行为,虽然王勃很年轻,但明显在政治上是一片空白,不够谨慎,不应该参与这种事,这不是王勃的才能不够,而是王勃的品行不端。
从这事就能看出,即使唐高宗没有处罚王勃,王勃在将来也不可能有作为,要知道英王李哲就是后来的唐中宗李旦,后来做了两次皇帝,他这讨伐未来皇帝的行为,同样是政治错误,一样得不到重用。
但是王勃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把自己怀才不遇理解为时机和命运不好,王勃后来还犯了个错误,就是窝藏官奴,后来又担心事情泄露,并杀了这个官奴,再一次犯罪,彻底地宣告了仕途的结束,最终,王勃在南海溺水而死,年仅27岁,一代才人就这样去世。
二、冯唐的故事
冯唐是西汉人,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冯唐的传记,与张释之合为一传,冯唐因为孝顺而被任命为中郎署长,唐朝的人才推荐制度是察举制,其中有一个科目是孝廉,考察的就是孝道,汉朝以孝治国,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比汉文帝,谥号是孝文皇帝。
冯唐
冯唐应该是以孝廉进入仕途,年龄很大的时候才担任了郎官,因为当时40岁左右的汉文帝称冯唐为老人家,可以想像一下冯唐当时年龄有多大,估计至少是六十岁吧,后来汉文帝问冯唐:老人家知道赵国李齐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道:李齐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冯唐还说:我的祖父和李牧交好,我的父亲与李齐关系密切,所以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说:我就是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如果得到,还会担心匈奴吗?
结果冯唐幽幽地来了一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此话一出口,这明显是说汉文帝不会用人,于是汉文帝勃然大怒,要知道汉文帝这个人生性宽厚仁慈,脾气很好,极少生气,冯唐一句不知轻重的话,就把汉文帝给惹生气了,而且还是在公开场合,汉文帝这个人又很宽容,即使有人冒犯了他,他也不会杀掉或者报复这个人,最多就是不重用了。
汉文帝
后来汉文帝还召见冯唐,责备他:为什么当众侮辱皇帝?难道就不能私下说吗?结果冯唐又来了一句:我见识浅薄不懂得忌讳回避。弄得汉文帝无话可说。
后来汉文帝又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和李牧呢?
冯唐说道:李牧能够打胜仗,是因为君主给予李牧很大的权利,将领在外作战不受君命左右,有奖赏士兵的权利,李牧把征收的赋税都用来奖赏部将,朝廷也不干预,并且信任李牧,部将英勇作战,所以李牧能够成功。而赵王迁听信郭开的谗言,不信任李牧,并杀死了李牧,所以赵国灭亡。
现在云中郡守魏尚的做法跟当年的李牧一样,他只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多报了杀敌数量,而且只差6个首级,不应该罢免他的官职,这是陛下法令太过严明、奖赏太轻、惩罚太重的原因,所以说陛下不用能重廉颇、李牧,我很愚蠢,触犯了禁忌,该当死罪。
冯唐老了也当不了官了,暗示时运不济
冯唐是把汉文帝不能任用廉颇、李牧的原因归结为法令严明、奖赏太轻,这实际是在夸奖汉文帝,所以汉文帝听了冯唐的解释后,很高兴,不仅让冯唐作为使节去赦免魏尚,而且升了冯唐的官,提拔冯唐为车骑都尉。
冯唐还是有些本事的,能把皇帝生气的一件事,说成了皇帝高兴的原因,不仅让自己免于责罚,而且还升了官,这就是冯唐的能力,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时期,冯唐还做过楚国的国相,不久又被免职,原因不明,估计是年龄太大了,汉武帝时期,冯唐都90多岁,还被人推荐为贤良之士,但因为他年龄太大,没有做官,汉武帝让冯唐的儿子做了郎官。
这就是冯唐的一生,冯唐易老这个成语本意是说冯唐很容易老去,一般是为了衬托下一句话来提升语气的,言外之意就是说冯唐一生没有被重用,想想冯唐60多岁还在做郎官,郎官是官宦子弟进入仕途的第一个官职,一般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担任,如果一个人五六十岁还在做郎官,只能说明这个人也许时间和运气不对,也许没有才能,也许有其他原因。
冯唐被提升为车骑都尉时,已经算是重用了,车骑都尉是管理中尉和战车兵的,中尉又是管理京城禁卫军的,这个官职不小了,后来冯唐还做了郡国的国相,已经是二千石的高官,所以说冯唐老了以后才被重用,也有说错过了最佳做官时间的意思。
李广
三、李广的故事
李广是一个悲剧人物,如果用几句话来总结李广这个人,应该是这样的:李广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将领,个人武力突出,但作为将领打仗却是不合格的,与三国时期的吕布有点像。
李广出身将门世家,先祖是秦国大将李信,就是那个率领20万大军灭楚的秦将,李广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在汉文帝时期,以郎官身份跟随皇帝参与攻打匈奴,斩杀不少匈奴首级,汉文帝曾经这样评价李广:
可惜啊!你没遇到好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李广给汉文帝的感觉就是勇猛善战,但是汉文帝时期,基本上没啥战争机会,李广没有表现才能的机会,汉景帝时期,李广随太尉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在昌邑城下,夺取了叛军的军旗,这可是大功一件,凭借这个功劳,应该可以封侯。
李广号称飞将军
但是李广却在私下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他李广是朝廷派来平定七国之乱的将领,却在私下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等于是李广从朝廷的将领跳槽到梁王那里,这就犯了错误,原本可以因功封侯的李广,结果啥功劳也没有,错过一生中唯一一次封侯的机会。
汉承秦制,汉初的爵位主要来自3个途径:
一是来自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立有战功的异姓王及143个列侯,这些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但如果你没有儿子,或者犯了法,爵位就会被收回。
二是分封的皇族及外戚,因为血缘接近而受封的,没有战功也可以封。
三是靠战功获取爵位,与秦朝类似,但也有不同,秦朝是军功爵位制,汉朝也是,但有所不同。
李广不是功臣之后,没有爵位可以世袭,也不是皇族外戚,没有爵位可以分封,只剩下一条路,就是靠军功封侯,自从吴楚七国之乱后,李广就再也没有立过军功,不仅没有军功,而且对匈奴作战,几乎都是输。
李广打仗没有功劳
来看看李广后来对匈奴作战的战绩有哪些:
1、汉景帝时期,派了个宦官到李广的军队监军,这个宦官带了几十个骑兵遇到了三个匈奴的射雕手,结果三个匈奴人把宦官身边的骑兵都射杀了,宦官也被射杀,于是逃回来让李广为他报仇,于是李广率领一百多骑兵追击那三个匈奴射雕手,被匈奴大部队包围,最后李广靠临危不乱,安全回军。
李广这一行为没有战功可言,因为这是私下的报复行为,不属于国家的对外作战,身为主将带领一百骑兵脱离大部队,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行为,万一李广回不来,他的军队连主将都没了,如何作战?所以说李广不适合做将领打仗。
2、马邑之谋时,李广是骁骑将军,但是最终匈奴识破了汉朝的计谋,把大部分撤走了,所以马邑之谋失败,这是汉朝整体的失败,李广也没有军功。
卫青第一次率军作战就有战功而封侯
3、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出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将各自率领一万骑兵出战匈奴,四人是同等的条件,这也是卫青第一次率军作战,最后四支军队中,只有卫青立有战功,俘虏了匈奴700人,被封为关内侯。
这次的战争意义非常重大,这是汉朝第一次主动反击匈奴,以前从来都是匈奴攻打汉朝,汉朝被动防御,这一次汉武帝改为主动出击,而卫青也是天生的将领之才,第一次出战就立功封侯,公孙敖阵亡7000人,失败而归,公孙贺没有损失也没有功劳,相当于出去旅游一次,无功而返,李广全军覆没,就连李广本人也被俘虏,最终李广找了个机会逃了回来。
从这次的战绩来看,在相同的条件之下,李广的战绩是最差的,这就是能力的区别,李广个人武力非常突出,卫青也不如他,但是打仗不是靠个人勇猛的,而是靠综合能力的。
霍去病第一次率军作战也是因为战功而封侯
4、公元前123年,李广以后将军身份跟随卫青从定襄出塞,攻打匈奴,这一次,卫青手下有很多将领因为功能被封侯,比如霍去病在这一战中,俘虏了匈奴单于的叔父和国相,以及普通士兵一共2028人,一战封冠军侯,张骞也被为博望侯,卫青的军队斩杀敌人2万多人,而此战中,李广没有战功,没有封侯。
5、公元前120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关迎战匈奴,张骞率领一万骑兵在后,李广遇到了匈奴的左贤王,被四万匈奴骑兵包围,当时张骞的军队没有跟上,李广以四千骑兵迎战匈奴四万骑兵,此战李广全军覆没,但也杀伤了数千匈奴骑兵,李广的损失与匈奴人相当,当时计算战功是要用斩杀敌人的首级数减去自己一方损失数,这一战李广又是没有功劳。
6、公元前119年,李广以前将军身份跟随卫青参与漠北之战,卫青让李广从左路包抄,结果李广迷路,导致卫青没有机会包围匈奴单于,但是卫青仍然斩杀匈奴近2万人,而霍去病此战则创造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的华夏最高战绩,这一战,李广仍然没有功劳,当卫青派人来了解李广为何迷路之时,李广自杀身亡。
李广未封侯不是时运济,就是能力问题
可以看到李广一生都没有功劳,如果只失败了一次,说是运气不好,还能解释得过去,但是次次失败,次次没有战功,就连张骞的这样文将都因功封了侯,李广却没有战功,这只能说明李广的能力有问题,李广没有封侯,不是时运不济,而是能力问题,同时代跟随卫青与霍去病一起作战的校尉副将有一共有15个人,但就是没有李广。
四、总结
所以回过头来看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王勃怀才不遇,不是因为时运不济,而是他的道德有问题,或者说功名之心太过强烈,冯唐到了六十岁还在做郎官,肯定也有他自己能力方面的问题,而李广怀才不遇,确实就是能力问题,而不是时运不济。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guozhijun_l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