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寒 | 怎样养生更有效?做好这三点即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古人认为,冷气积久则寒,寒冷程度未至极点,故称之为“小寒”。

俗话说:“小寒大寒,冻成冰团。”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此时更应该固护体内阳气。《黄帝内经》有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如何在此期间养一个健康的体魄呢?以下方法可以帮到您。

早睡晚起,注意保暖

《内经》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
小寒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自然界中的阳气处于一种封藏的状态,人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不要扰动阳气,尽量早睡晚起,以待阳光。因为冬属阴,昼短夜长,阳气不足,人容易生病,而早睡晚起的作息生活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另外,要注意保暖,加强头部、颈部、手脚等易受凉部位的防寒,预防关节痛、颈椎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可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建议将红花、当归或鸡血藤等中药材煎成汁后与热水混合泡脚。

适度运动,动静结合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但应注意在日常锻炼中要适度运动,做好保暖,防止汗液的大量流失。建议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间(9点到14点)进行锻炼,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1

慢跑

慢跑是一个既方便,又对身体有许多益处的运动,可作为一般人群的首选。全身动起来则血脉通畅,既保护心肺功能,又能促进胃肠蠕动,从而降低患感冒等疾病的风险。

注意: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热身,从低强度慢慢开始。运动后不要立刻休息,慢慢减少运动强度。对于一些体质偏弱或者年龄较大的人来说,可进行室外散步。

2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中医传统保健功法,至今约有八百年的历史,它“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整套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有松有紧,动静相兼,而且可以不受时间、场地和天气的影响。

八段锦可增强体质、调节体内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故为一项行之有效的祛病延年的传统好功法。

注意:初学的人动作还不熟练时,只要配合自然顺畅呼吸就好,不宜刻意呼吸、大呼大吸,尽量不憋气、用腹式呼吸。随着动作打开和熟练,在动作里“找”呼吸,身体更能受用。

温补阳气,药膳更佳

民间有“今年冬天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小寒是冬季进补的好时机,饮食应行“温补”,尤其要重视“补肾防寒”。食物性味宜多温热少寒凉,如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南瓜、生姜、羊肉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冬后进补不要冒进,需要给肠胃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
什么是“引补”呢?就是先把脾胃功能调好,为大补做好准备,这样就可以避免进补得不耐受,使得进补事半功倍。可吃些健脾开胃的药物,如党参、太子参、炒意苡仁、山药、莲子、砂仁等。

下面推荐几款适宜小寒节气的食疗方:

1

二参汤

食材:太子参或西洋参10克,沙参15克,石斛15克,玉竹15克,桂圆10克,瘦肉或鸡肉500克,姜三片,盐少许。

做法:将太子参或西洋参、沙参、石斛、玉竹、桂圆洗净浸泡备用,瘦肉或鸡肉切块热锅略炒,加水及全部材料,大火10分钟转小火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阴阳平补,益气强身。适用于神疲乏力、畏寒肢冷等人群。

2

板栗烧鸡块

食材:鸡肉100克,板栗50克,白豆蔻1枚,枸杞子20克,葱白2克, 姜丝2克,绍酒5克,酱油5克,食用油6克,盐1克。

做法:将干净的鸡剔除粗骨后剁块,炸板栗上色,捞出备用。锅中底油烧热后下葱、姜并煸香,倒入鸡块炒干水气,烹绍酒,加清水、盐、 酱油,小火煨至八成熟后,再放入炸过的板栗肉、枸杞、肉豆蔻,煨至鸡块软烂即可。

功效:健脾补肾。适用于脾肾两虚证人群食用,阴虚内热者慎用。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也不要盲目进补。值得注意的是,进补并非吃大量的滋补品,一定要有的放矢,结合个人体质特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饮食、运动等相配合,以实现固护阳气、正确养生目的。

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主任 冷锦红

策划|谭嘉

头图|朴沁莹

编辑|王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