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客 关中地区当年一种质朴的互助活动
在关中农村,遇到过“红白喜事”的时候,曾经是乡邻们不计报酬的互相帮忙,这种去帮忙的人,被称作“执客”。
细述“执客”还真是非常值得怀念的一种民俗文化,热情好客的关中人每每有“娶媳妇”“阿婆生日”“娃满月”的“红”事或者老人去世的“白”事,往往需要很多的人,而过事的人家只需在过事的前两天的傍晚,炒几个喝酒菜、备一些酒、熬一大锅稀饭和一些白蒸馍(以备不喝酒的乡邻“喝汤”——关中人吃晚饭的叫法),然后吩咐自己的子侄辈们拿着纸烟(香烟的方言)。去挨门打户(敲门)的邀请乡邻们来家,这个仪式就叫做“请执客”。
——关中农村坐席的盛况
乡邻们遇到前来邀请的小伙子们,如果是结婚或者娃满月“请执客”,接了请知客者递过来的纸烟就顺口道:“爷(伯、叔、哥)知道咧,这回是人家过事,奏看你啥时候娶媳妇(娃满月),也让爷(伯、叔、哥)美美地咥一回呀!”调皮的小伙子就会打诨道:“爷(伯、叔、哥),那你赶紧‘空’(关中人把不吃饭的说法)肚子哦,等两年就轮我请你的。”一阵爽快的嘻嘻哈哈,“叔明天就开始‘空’肚子,非把你给吃‘拉脱’(主人准备不足,酒菜不够的意思)不可!明天、后天叔先给帮忙,完了就准备咥(关中方言,吃的意思)你娃的。”
“请执客”还有一种情形就是:过事人家的家长亲自去登门,这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请”,是利用此次过事化解两家矛盾,这种隆重的“请执客”,被“请”者一般都早早的回家,待在家看到对方进门,马上就极为热情的迎接并高声喊着:“你来了,XX娃他妈,赶紧烧汤,他XX过来了!”登门者马上接道:“不准备了,叫XX娃他妈也一起去我家,后天我准备给娃娶媳妇,咱都一起过吧!”彼此的高声迎、答,四邻八家都听得见,曾经的恩怨也就因着“请执客”而烟消云散般的化解了,这就是我们睿智的关中人特殊的化解矛盾的方式。
到了过事的主人家,灯火通明人来人往,主人殷勤的招呼前来的乡邻们围坐在饭桌周围,平日里劳碌的乡邻们亲亲热热的聚在一起,议论着明后两天的事情,等酒、菜、白蒸馍、稀饭上齐,大家一边动着筷子,主人就适时的介绍过事的“总管”(也有称作“经理”),然后请“总管”讲话,“总管”大多是本村非常有才华、且德高望重的人,他识人善用,合理的安排每个人的工作,做到对帮忙乡邻的特长发挥出来,鼓励乡邻们对主家的事尽心尽力,譬如“马啃肩膀工换工”这类话糙理不糙的俚语都说出来,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今后两天做好主家的工作,以后自己家过事,大家都会用心再回报的,话不多说明早7点准时过来、搭棚、盘锅头......
总管就是这样直接、简单明了的述职演说,为第二天的工作展开了序幕,然后与主人家、主人家邀请的礼房人一起,在大红纸上写出“执事单”,执事单上清清楚楚地书写XX人具体干哪一项工作,等同于本次过事主人家的“官宣”,一个安排合理的执事单就是本次过事所有执客们的“任职”凭证。
“礼房”一般由教师、村上会计、在外工作,这些有头有脸的人士与熟识主人家社会关系的本家亲属主管,优美的书法记录来客的礼品、礼金,配合总管和主人家完成这次隆重的过事过程。
曾经,“掌盘”(端大盘)是执客里最辛苦的差事,一般由数名30岁左右的成年好劳力承担,传统的木盘7.8斤,然后9大碗熟菜40多斤的分量,非常辛苦的!
——端大盘的后生使劲的模样
总管总会给这些年轻人多发一包烟的礼遇,确实,“掌盘”两天下来,干过的人都有胳膊难受好几天的体验;“看酒、看客”一般都是见多识广而且熟识主家亲戚有威望之人;巧妙的运用语言艺术能比较好的招呼好贵客吃好喝好,更能体现出主家的面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请客”一般安排嘴巴乖巧的辈分低的,见人都得称呼,拿着“礼房”给的单子,挨门齐户的请人坐席(吃饭),请客的习惯都是按居住的远近顺路情况,重新整理一下单子方便自己不绕道,等开席后再挨桌子核对自己忘记了哪家人;农村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还有“绞水”的,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壮汉负责给厨师供水,他们往往是天不明就出动,保证过事全程水的供应;“帮厨”会选几位名气不太大,但是刀功凑活的乡邻,给特地聘请的厨师打下手;“烧锅”通常是幕后英雄,也是一门学问,必须谙熟厨师需要火的程度,我有一位非常了解炒菜火候的晚辈,他总结出“立火”“卧火”“平火”等技巧,我们方圆40里的厨师都认识他,火候直接影响厨师的菜肴质量,因此厨师们都愿意让他帮忙烧锅,把这一件看似简单的活路做的好仅他一人!
过事的“厨师”一般是主家聘请技艺高超的师傅,往往是如同现在“网红”一般的人物,总管(经理)同他们肯定熟识,熟人见面的打招呼不外乎“X师,你的糖醋鱼做得嫽,这回继续把手艺显出来哦,烧锅还是你的中用的喔搭档,要啥奏尽管言传(吩咐的方言)。”厨师回答“每次到你们村来,都是你管事,有你经管,好得很!”厨师的手艺,和厨师的铁面无私,大家都是有目共睹,譬如贪小便宜者,要给自己舀一碗菜,厨师考虑自己的总体安排,必须拒绝!保障主家提供的食材可以满足“席面”(饭桌)的供给。
“端馍”都是正在上学的中学生,他们勤快的巡回让客人们都有热腾腾的软馍享用;“洗盘(碗)”都是勤快的女性,干干净净的餐具靠的就是她们的辛苦;“下席、清席”都是懂得菜品的中老年人,他们会合理的摆布菜品的搭配,让厨师的手艺完美的体现出来;“礼房”由毛笔书法了得之人胜任,每件物品的出入、每位亲朋好友的礼金都一丝不差的记录是礼房的职责;
——礼房的情形,拆开盒子的“纸烟”,20块钱的纸币,非常亲切
每一个严谨的“红白喜事”完后都是“总管”心血的凝结,10多种岗位、数十人的安排,不出毗漏就是能干总管的力作。
如若是送葬老人的“白事”,总管会精心挑选一位人缘相当好的人,去“邀请”“抬(棺)材”乡邻,无论多么紧要的农活缠身,关中农村的“抬棺材”的人们都是非常的令人感动,譬如“夏收”时机,乡邻们会安安稳稳的抬着亡人下载,然后回到自己的麦田,抡起胳膊开始收麦子......
所有这些人员及工作安排的执事单,都会在主家进门显眼的地方张贴,过完事好长时间,都一直保留。除去厨师是象征性的付费外,执客们都是彼此义务帮忙,不少人家在过事结束后给总管会送去香烟、副食、酒一类的礼品表示谢意,因为关中人明白,总管的情不是每个人都能还得了的!礼品答谢替代那份偿还不来特殊的工作能力。
因为在当年,大家都是这样的互相帮助,把每家人的红白喜事都非常完满的过好。
回想起当年的“执客”,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关中农村的“执客”,实实在在的是关中人淳朴、厚道、睿智的体现。现时的关中农村过事,已经没有了执客这种团结合作的场景,曾经热热闹闹的“执客”,就从传统过事的习俗中逐渐淡出。一种淳朴的互相帮助的民俗就这样沦为历史。
而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到来,让满村的青壮年流入他乡,几近空空如也的关中农村,再也凑不齐过事的执客了,于是由众多不能外出务工的精干妇女,组成专业有偿的“服务队”顺应了乡里无郎的新局面。
经济的发展,让互助合作的民风就这样消逝,想了解执客这种文化,只能从经历者的大脑里回味,这段文字也算是一位执客的点滴回忆。
——感谢公众号“文化陕西”平台的完美配图,致谢
郑重声明:尊重原创作者成果 转发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