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笔记:环山小行线路之谷家峪
梁东方
鹿泉这样介于山与平原相交地带的城市,最大的地理优势就是又有平原又有山。平原一望无际,山也因为有平原对比着显得很是高大雄伟。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走着走着一拐弯就进了山,这样的便利在远离山区的平原上的人们看来,羡慕有加的同时,还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如果锻炼身体,或者找一点还有自然气息的地方散散步,那这作为如今几乎是华北平原上唯一的大面积自然物的山,就是最方便的选择了。从山前大道上稍微一转,就进入去往了窑上村的村路,路两侧都是蓊郁的树木,树木后面就是面临平原的最后一座山的山麓。这样的小路虽然没有一会儿拐弯要走上去的旅游公路干净漂亮,但是还能让人回想起既往山村路径的模样,参差纷披之状形成的原始自然风貌,一下就可以让人喜悦起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所有的地方都被人工明显干涉过的所谓整齐,而久违了这样参差葳蕤的自然之貌了。置身其间被唤醒的,是我们自己也难说清楚的、属于生命本身的底蕴,含糊而丰润的底蕴。一个人长时间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底蕴,它就会逐渐乏味、枯萎。
很多年前,没有旅游公路的时候,没有“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也走过这条线,摸索着前进,一会儿有路,一会儿要找路;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草莽庄稼和树木植被完全没有规则地点缀其间;还有土壁上的大大小小的洞口,石涧里的大小石头,很有点探险的意思。
如今再走,已然整齐划一了很多,开山取直的线路也让道路少了频繁的上下,山崖上还专门开辟出来平展的地方,安装上了铜雕,搞了摩崖石刻。这些东西是一个地方搞没有搞旅游的一个外在标准:将人化的痕迹做到最重,证明人参与到了自然风貌之中来了,证明这里是被认定的风景了,这是我们统一的风景区审美观的表现之一种。其实就只是山路在半山腰上盘旋上升,而山下的沟谷和沟谷之外的平原都渐渐地呈现在眼前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说明你正参与到一种宏大的地理景观之中,说明你既在日常生活里又已经在风景中了。
这种置身风景中的感觉,在穿越谷家峪山洞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谷家峪的山民们自己靠着双手挖出来的这个沟通村子与山外的山洞,现在走进去也依然还是很黑,只有拐了一个小弯儿以后看见对面洞口倾泻进来的天光了,才能望着那光前进;地面是很难看清的。因为现在道路已经完全平整,所以脚下不会有大的问题,只要小心不要撞到洞壁上就可以了。
山洞里的阴凉让外面如火的阳光下的灼热一下就无影无踪了,世界的基底与本色还是万古的冷寂,而不是外面那样总让人觉着要到忍无可忍的程度的高温。从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属性来说,现在只是穿行一下这像是深入了地球内部的幽暗的山洞,就已经不愿意在其阴凉乃至阴鸷里多待一下了。当年凿洞的乡亲们完全靠着手工完成的这一壮举,至今还是让每一个走过山洞的人感慨。
穿过山洞到了村舍鳞次栉比、树木蓊郁条然的谷家峪,很有点到了世外桃源的意思。两侧是红色的自行车道的旅游公路在村口绕行了一下,形成了一条环村路,路上不断有骑车人一闪而过,经过这个环山行的郊野线路中的重要节点位置。他们很快的速度和紧身的服装以及利索的头盔,都为这古老的世外桃源增添了时代色彩。和那些把车停在村子里,说说笑笑地由此徒步上山的男男女女一样,都是现世生活中脱离开生计而以运动和锻炼的方式,以漫行的方式展开的审美人生的好场景。
谷家峪的层层梯田上现在都是绿油油的,猛一看很像是南方的茶园,其实是本地特产香椿。香椿和茶很像,一年四季生长,收获却只有春天一次。谷家峪今年因为疫情而没有了往年春天络绎不绝的骑行采购者,双方都受了损。人们少了个去处,谷家峪人少了一条重要的销路。
时序错过就是错过了,无法弥补,只待来年。实际上受到损失的不仅是香椿销售,还有村子里临街的那些农家乐,那些既物美价廉又满是山村风格的家庭饭馆;也许夏天来了,疫情持续平稳以后,会逐渐好一些吧。
从这里一路下坡,经过有两千年历史的胡申柏,再向下就是鹿泉之名所从来处的白鹿泉。出了山经过已经开发成景区的土门关就回到了著名的山前大道上,回到了鹿泉城区。
这一圈有山路、有山洞、有山村的环形路线,相对于开车或者徒步来说,骑车而行是比较好的选择。可以兼顾徒步锻炼和迅速下坡的方便,用时一般有两到三个小时也已经足够,是一条很适当的锻炼路径、审美路径。
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慢慢摸索寻觅到类似这样环山而行的一条条也许只属于自己的运动路径,不同时间做不同选择、交错开地去走一走,对提高生活质地、使身心舒展,使生活不乏味,至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