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象(组诗)/黑麒
黑麒,本名金海江,生于1970年8月,浙江绍兴人。热爱诗歌与创作,喜欢散文、小说,作品散见《绍兴诗刊》《鉴湖》及网络。
北京印象(组诗)
黑 麒
长城的砖
一座长城 静伏多少砖呀
此刻 这些砖沉默于风平浪静
托举游人的乘兴嚷喊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且不提金戈铁马留记忆中沉浮
山河风云没停滞过啃咬砖的棱角
终究扯不散砖与砖的并肩相依
我想到用足间的长 丈量砖的襟怀
奈何长城雄浑 显然遥不可及
借相机接驳目光的延伸
捕捉到砖角边缘的几处疥痕
或许是侵入砖的内核的软件缺口
我毫不犹豫探身进去
期待作一次更深度的攀爬
黝黑而方正的秦时墨迹
泼洒在峰峦、陡坡和崖口
跃过山岗及时空的顶端
经历千年烧结 现出恢宏气魄
角门秘事
我比抬妃子走进角门的太监
迟五六百年走近热点现场
门依旧是当年的门 故事角色
都躲隐到另一扇门背后去了
那些影子已挥之不去
作为目击者 角门目睹皇家韵事
至今面颊泛红 羞于启齿
一对锁把 如行将没落的熏黑腐牙
再无心思嗑唠昨夜的皇上心思
独辟角门功用的皇帝 恐怕没有揣想
隐私在若干年后招来无度的围观
仿佛剥光了龙袍衣衫任人指点
裹妃子的宫毯遮得光滑的女人身骨
又怎能捂住皇宫后院的最后一丝尊严
皇上们走光了 谁也别想还原旧闻
导游似真似假的解说 可靠吗
我突发奇想 能否模仿当初的仪仗
把自己脱光洗净了 哪怕不是用当年的
宫毯包裹 使人扛抬着穿梭角门一遭
滋味肯定离原汁更接近些
颐和园的一座四合院
如果不是光绪帝囚居过
一座四合院算不得什么 在颐和园里
建筑像后宫妃子一样不稀缺
这座四合院 在游客的踏步声中缄默
自忖扼杀的或许是王朝的一次生机
名声从此在历史墙根疯长
成了不可或缺的标记 像一块伤疤
如今看似释怀 亦或更加纠结
引一拨拨第三方走进闭塞已久的情怀
读解并鉴证 当初的所作所为
跟光绪帝的心绪一样无助
四合院一直盯着昆明湖的方向
亦或囚居人也曾时常那般长叹短吁
历史旧事 谁是谁非已不重要
表情的刻意 只说明当初烙痕太深
圆明园的碎片
花岗岩的碎片狼藉满地
如同遭受浩劫的尸骨沉没时空深海
姿势保留着遇难时间的定格
诉述出强盗入侵家园时的失重
那个暴戾的日子 像一枚锈钉
钉在时间胸口上凝结出耻辱的痂
和平在那一刻 轻飘成纸质被撕扯
纷纷扬扬 落屑尽是泪水
残垣断壁倒在原址上 虽然死了
却僵硬作不亢不卑的控诉笔划
拒绝在春风秋雨中重生
狂躁的秋风也只能在这面前安静下来
圆明园像个痛失孩子的母亲
誓不改嫁的守着这片伤痛地不走
如果还有更心碎的折磨 就恨
人若来此 真当是玩赏风雅的景致
体味听堂会
简略王公贵族的前呼后拥
以一介布衣踏访京城胡同弄里
堂会韵味可不曾怠慢我
氤氤氲氲的早在拐弯角里恭迎
这朵扎根皇城深巷的一支秀
没辜负我千里寻它访它
沿袭规矩伺候 令人飘然
晕乎乎的觉得抬足跨进前朝的风俗
同堂听戏的客人 是不是化了妆
私溜出来贪玩的王爷贝勒 我不清楚
一碟碟小吃的细碎 就像来自从前
台上台下的戏里戏外互动 喝彩声声
确信当年老佛爷看戏 也这讲究
一个戏幺子手托木盘 走下场来
挨个儿沿桌索求赏钱
我素颜大悦 甩出厚实的一份子
只为赞赏“堂会”那范儿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