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速写:在山边上的漫步
梁东方
保定,这太行山山前平原上的城市,在过去长期没有雾霾的四季里总是能很容易地望见西边的山脉起伏,甚至可以望见狼牙山峥嵘的犬牙交错式的黛色山峰。然而,长期以来,通往山地的道路都是为了经济往来和城市之间的交通所设计和考虑的,曲折与拥挤是不变的特点,甚至是越来越曲折越来越拥挤。
终于,社会发展的脚步走到了重视“旅游”这一步,作为一系列山前平原上的城市中的一个,保定也兴建了属于自己的直通山前,甚至是直接进山的公路;因为主要为了让人们游山方便,而不是为了连接城市和城市、村镇和村镇,所以便笔直地由东到西,让人始终看着越来越近的山,在抵达山区之前就一直有一种可见的、越来越近的对山的直观向往。
这是传统上山前平原上的人们的山地审美的重要组件: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抬头望见西山,在凝视西山的时候浮想联翩,是他们世世代代的一项最基本的审美福利。尽管在雾霾已经十分严重的了的今天,这项福利已经大打折扣,但是也还是经济发展了的今天才有了余力,或者说是才有了“闲心”,有了发展旅游经济的思想转化,才修建了这样的直通西山的路,复兴路西延。
在这个秋天将尽冬天已经不远了的日子里,走在这条笔直地通往西山的大路上,两侧已经收获了玉米的大地上已经又长出了新绿的麦苗,果园里卸掉了桃子和苹果的果树依然郁郁葱葱,尽管树叶已经在变颜变色,落地也已经一层又一层。逐渐地透过雾霾的遮拦,在距离很近了的时候,便能看见西山模糊的影子了,能看见山顶上有庙的灵山和山顶上有电视转播塔的抱阳山了。
我们的目的地却不是这些所谓的景点,而是依照我的口味,选择山野漫行。这对于父亲来说实际上不大情愿的,因为没有去景点总是缺少了点“文化”,不过置身自然和运动锻炼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我的建议是,那些文化景点都已经去过很多次了,不缺这一次;但是山野里的秋末,转眼就过去了。这样的时候,他还是愿意跟随儿子的选择,而暂时放弃自己的习惯。尽管山前的路都很坎坷,甚至没有路,只是在荒草之中蜿蜒的特征其实已经不明确了的小径。
南水北调的退水闸刚刚放过水,从河道里冲出来的水在灌木丛密集掩映下的水沟里镜子一样映衬着身边高企的山岩。意外地看到闸口的铁栅栏外的草丛里有数尾游鱼在挣扎,流水已经很小,而草丛又缠住了它们,这种凑巧的“抓鱼”几乎就是直接捡起来而已。
捡鱼的过程中,人会爆发出一种一定是源自人类的原始时代的古老的兴奋,会有毅然站到了水里去的不管不顾,会有一种因为捕获猎物而来的由衷的欢笑。这一刻,突然能理解那些喜欢钓鱼的人何以不到市场上去直接买鱼,而一定要耗费大量时间去钓鱼,去追求那种不确定的收获的情形了。
当然,这已经不是一个食物匮乏的时代,对于这些水中的生灵却已经没有了拯救之道。高高在上的水闸被严密的围栏和大锁包围着,退水口已经不再有流水,而流出来的水所形成的水沟也大多为过分密集杂草灌木所覆盖,水深过浅,鱼已经难以游动……
提着大致上有一公斤的鱼走在山麓上的蒿草丛中的时候,对于这不期然之间的第一个“景点”里的收获,实实在在的收获,让人既满足又感恩,感恩貌似什么也没有的山野的慷慨馈赠。再加上在桃园里挖的蒲公英,就更有了收获满满的好感觉了。只要付出劳动,就会载满季节的给予我们的酬劳。
当然,山野大地馈赠给人类的,既有草木游鱼,也有风景。
山坡山麓上的所有草木都已经斑斓变色,柿子高挂在叶子已经稀疏了的树杈间,成为最醒目的点缀。而不起眼的蒿草现在都已经从原来的碧绿变成了褐黄,密集的籽粒结成一束束沉甸甸的籽棒,等待着冬天的风将它们的子孙撒向周围尽可能多的地方。
在秋天里,和所有的茅草树木一样,蒿子也是风景,是让人站在它身边久久不愿离开的风景。顺着夏天里的水洼已经干涸以后,在土地上起了鳞皮的地方走,高高的水草将黄色的长叶纷披下来,与人发生摩擦,刷刷有声。在这样的刷刷有声里,我们是真真切切地行走在秋天、行走在季节里了。
到季节里走一走,这已经是这个时代里的人们的一种至观重要的体验和收获。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对自己生命历程的确认方式,是远离了荒野和土地的人、被束缚在钢筋水泥里的人们的一种必要的回归。
在这样的回归里,会让人重新看见四季,看见自己。
而这样的山前漫步,也正如所料:刚刚结束就已经让人开始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