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肴肉不当菜”这个故事,是怎么在镇江火起来的?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故事很多,在镇江,有名的特产“肴肉”和这位老神仙结下不解之缘。

张果老成为镇江三怪之一肴肉的代言人,提到肴肉就会讲到“张果老吃硝肉”的故事。必须要提到三个人物。

1

肴肉不当菜

上世纪70年代末,江苏省开展民间故事整理工作,当时镇江群众艺术馆馆长的康新民,写过很过镇江民间文学故事。“肴肉不当菜”是康新民搜集整理的一篇民间故事,他将之艺术加工,推荐给了省《民间故事》期刊编辑部,在1980年的创刊号上发了出来。

1980年出版的《江苏民间文学》第1辑,

发表了康新民的“肴肉不当菜“这篇镇江民间故事

这篇故事因为充满浓郁的镇江风土人情,深受读者的喜爱:

“传说江苏镇江有“三怪”:面锅里煮锅盖,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

提起这肴肉不当菜,还有段故事哩!

当初,镇江城里六街三市(指五条街、中街、第一楼街、七星街、屏风街、 酒海街;大市口、小市口、柴市口), 最热闹的地方,要数酒海街。在酒海街的街头, 有爿单开门, 独开户的小酒店。这酒店不大,七架梁的房子两间,一间是店堂,一问是厨房;女的坐账桌算账,男的做厨子带跑堂. 早上卖茶,中午卖酒。是爿夫妻老婆店。

这一天是正月三十,再过两天是二月二,作兴家家带姑娘(媳妇回娘家)。镇江老话叫做:“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 中饭市忙过了,锅瓢碗盏一洗,门板一上,夫妻两个分头上街办事了。

民间故事里的插图,老人不太像张果老

女的跑到第一街“福禄寿”茶食店里买茶食,这家做的京果粉, 京江(食旁加齐)是有名的. 她拎了两包, 准备二月二回娘家孝敬父母,顺便又到杂货店里, 买了包硝。为什么要买硝? 她老子是个手艺人,专做“天地响”鞭炮,前两天带口信来,说手头硝不多了,鞭炮里没有硝引火,点不着,要她顺便带一小包回家。

男的到五条街转了一圈,正好这几天屠宰坊里杀猪,猪蹄子不贵,他买了四只前蹄,准备腌,好剁剁盐水蹄子,当搭酒小菜卖。

天一擦黑,夫妻两个都回家了,女的把茶食放好,把硝朝柜上一放,忙着算账去了。男的把蹄子剁开来洗净,找到五香八角(香料的一种,亦叫大茴香),拿了盐钵子就腌。腌呀腌,盐钵子见底了,他也没有作声,闷头在平时放盐的柜子上翻,一翻翻到一个纸包,捏捏,一颗颗硬梆梆的; 打开来,弄点放在舌头上舔舔,有点咸昧,就拿来腌了。腌完猪蹄子,他又搬了一盘小石磨子,朝上一压,安心睡觉去了。

过了两天,正是二月二。天没亮,女的起来准备回娘家了。她取了两包茶食,又想取硝,可四处八下地找,也找不到。咦! 怪了,明明放在柜上的,难道飞了? 她和男的一讲,男的把头一拍,连喊“不好”,说恐怕被当作盐腌了猪蹄子了。

《金山民间传说》里,也收录了这篇故事

于是,两人赶紧搬掉小磨盘,把纸媒子(点火用的,通常用草纸捻成)打着了,朝猪蹄子上的“盐”一点,“哧哧”地直冒烟,果然不错,硝被当着盐用了。望望蹄子,腌得倒板扎得很哩,连肉也发红了。要说扔掉吧,舍不得; 不扔掉吧,肉里有硝,从来不曾有人吃过,就怕吃出事情来。又一想: 做小本生意,一个钱寻到手不容易,总不能眼睁睁地把钱朝水里扔!

怎么办? 还是女的有心眼儿,说:“我看,好在硝不多,还是用水多泡泡,把硝泡掉,试试看,也许能吃。”

男的也赞成:“对!就是不能当菜卖,能留着自己吃也是好的。”

说着,夫妻两个从井里吊了几桶水,把蹄子朝水里一放,就泡开了。

怪了,这肉越泡,好象越发新鲜。

男的说:“还是小心一些好,再拿刮刀刮刮。”

女的说:“这皮上还有点毛毛拉拉的,再钳钳干净。”

说着,两个人刷刷刮刮,抓住蹄子,钳过来,刮过去,生怕留下一点硝,把皮刮得雪白雪白的,白得象绿豆的芽。然后,安上水,放在炉子上烧起来。没一会,锅里“骨嘟!骨嘟”直滚。女的说“火这么大,水这么滚,要不了半个时辰,汤就干了。” 男的说:“时辰少了煮不透,我看还是抽掉几根木柴,慢慢用小火煨吧。”

说着,夫妻两个就把炉子里的木柴抽掉几根。这下,锅里不滚了。过半天,冒个水泡泡;过半天,冒个水泡泡,象鱼在水肚底下吐泡泡,这叫“鱼泡火”,这种火就是老牛肉也能给煨烂喽。

一煨,煨了一两个时辰。两人又把肉捞起来,放在大蓝花盘里冷却。一切安排停当,夫妻俩双双回娘家去了。第二天归来,照样赶上上早市的时候,夫妻俩手脚利索地把门板一下,屋里立时飘出一阵阵香喷喷的味道,这股香味十里八里都能闻得到。

“好香! 你家卖的什么好菜?” 店门口来了一位老人家,下巴留了一把齐崭崭的白胡子,他把牵着的小毛驴扣好,进门就喊.

男的连忙泡上一壶龙井茶,说:“我们店里早市只卖茶,不卖酒菜。”

 “你这屋里喷香,案板上不是有好菜吗?”

女的一听,急得涨红了脸:这有硝的肉,不知能不能吃呢。连忙打招呼说:“对不起,那是硝肉,不能当菜的。”

“不当菜,正好搭茶呢。”老人说着,把钱朝桌子上“咚”一放,“我就是闻到这股香味才赶来的。”

男的望望女的,女的望望男的,不好了,这老人家板定要吃,怎么办? 女的睁大眼睛说:“老大爷,我们话说在前头,这硝肉不能吃,你一定要吃,吃出事来,我们不能担待。”

“笑话,吃出事来怪我嘴馋,怎能要你们担待?”

《镇江民间故事》里,镇江三怪的故事是不可少的。

夫妻两个拗不过老人,哆哆嗦嗦地把冷蹄子端出来,已经冻成硬块块了。切了一盘。男的怕这冷肉有腥味,连忙给老人加了一小碟姜丝。女的想:就是没得硝,大清老早吃冷肉,也要坏肚子,放点醋吧,醋是暖性。连忙又叫男的在姜丝里放了些镇江特好的香醋。

老人家都等不及了,用两双半(手的俗称. 一手有5指, 相当于两双半筷子)抓住肉,蘸上香醋,拈点姜丝,往嘴里一塞,大口大口地嚼起来,一边吃,一边哼着说:“啊呀,这肉好美, 好香啊。”吃着,喝着,说着,一下吃掉一大盘蹄子,喝了三十三壶茶。从开市吃到收市,才摇摇晃晃走出店堂,解开小毛驴,朝上一跨,竟倒骑着走了。

原来,这老人家不是别人,是上八仙中的张果老,他是倒骑毛驴去赴王母娘娘蟠桃会的,路过镇江,闻到这胜香味,连仙桃也不去尝,特地跑来吃硝肉了。

这事夫妻两个哪里知道! 总以为这老头子一定是吃坏了肚子,昏了头,不然,怎么会倒骑着毛驴走呢? 他们想:客家要是出事,店家也跑不掉,索性自己也尝尝。看看盘里还剩下几块,男的拿起来蘸蘸醋咬一口,女的拿起来蘸蘸醋咬一口。啊呀,怪不得老人家喊这肉美哩. 这肉真香, 喷香喷香的; 这肉真酥, 透酥透酥的; 这肉真鲜, 这肉真嫩, 真是打嘴巴子也不肯丢。这辈子还是头一次吃这么好吃的肉呢!

夫妻两个起先觉得奇怪,后来左思右想,才悟出一个道道来。原来,腌这蹄子放了五香八角和大粒盐,还要放点硝,香味才容易入骨,腌出来才好吃.

从此,这夫妻两个就以做硝肉出了名。后来,人们都说:“这么好吃的肉,叫硝肉多不好听,古人称好吃的肉为佳肴,索性就改叫肴肉吧!” 直到现在,镇江老百姓要是清早上馆子,还经常泡壶茶,放碟姜丝香醋,蘸着肴肉吃。就这样,“肴肉不当菜”一直传到了今天。

2

张果老吃硝肉

如果说“张果老和肴肉”故事的挖掘功劳是康新民老师,在美食界的宣传里,不得不提镇江另一烹饪笔杆于振辉先生,他是原饮服公司教育科长,虽然不是业内出身,但是他最早把镇江名菜介绍到《中国烹饪》杂志中,江苏烹协第一本刊物《美食》杂志由他主编。

1980年初,于振辉和好友顾克敏、刘乃生两位业内师傅,写了一篇故事,《张果老吃硝肉》,发在第四期的《食品科技》上,这个期刊当时在国内很火,餐饮行业普遍都订了它。故事小巧而有趣,特别引人注目:

1980年4月的《食品科技》,让这则镇江的美食故事家喻户晓。

一天,张果老应王母娘娘的邀请,去瑶池赴蟋桃会。他驾着神驴,正在空中飘行,忽然一股奇香从人间飘来。

一闻到这股诱人的香味,张果老不但感到腹中饥饿,而且去瑶池的兴趣也没了。

于是他循着香味,径直来到镇江酒海街的一家小酒店的门前。这是个夫妻酒店,丈夫既是厨师又是跑堂的;妻子既是老板又是“账房先生”。他们早晨卖茶,中午和晚上经营酒菜。这天,两口子做了四个猪蹄膀,味道特别香,可是两个人却十分惋惜。原来,前几天女的上街买了一包硝。准备去娘家时,带给父亲做鞭炮用。没想到三天前这包硝竟被丈夫当盐腌了猪蹄膀了,直到今天大清早,妻子找硝才发现这件事。

“都怪你。”丈夫望着妻子说“这种东西怎么能随便乱放呢!”

“你没眼睛吗?”妻子不服气的说“连盐和硝都分辨不出来,还有脸说别人呢!”

“我以为是你擀好的细盐呢,我舔了舔,有咸味,就用了。”丈夫不好意思地说。

“别说了,快把那块肉扔了,忙生意去吧!”妻子边说边和丈夫走过去去看那块用硝腌过的猪蹄膀。

两个人一看,却都拿不定主意了。原来,这四个猪蹄膀不但腌的板扎,而且肉色发红鲜艳,远比用盐腌的好得多。怎么办?吃吧,怕有毒;丢吧,又有点舍不得。

“这样吧,你把它用清水泡泡,用文火多煮会儿,拔拔毒,留着咱们自己吃吧!”妻子说完,就打来了水。

两个人把蹄膀泡了泡,洗了又洗,又加上葱、姜、花椒、大料煮起来。肉一开锅,屋子里就弥漫着一股特别的香味。两口子正在纳闷,忽然听到一阵敲门声,他们这才想起,早就过了开店门的时间了,便急忙开了店门。

“呵,真香呀!”两个常来的顾客一进门就抽动鼻子,大声叫起来“怪不得你们不开门,原来在吃好东西哪!”

店门一开,香味飘到街上,四邻八舍一闻到这股异香,也纷纷跑来问。男的忙着操持生计,女的边从锅里捞猪蹄膀边向要争着吃的人解释;这蹄膀错放了硝,不能吃。

正在这时,张果老变成了白胡子老头跨进店来,他分开众人,一把抢过盛蹄膀的盘子,嘴里大声说:“不管要多少钱,我都包了!”

“快······不行,那是硝肉,不能当菜的!”女的一见,着急地说。

“不当菜,正好搭茶。”老头一手掏出一锭银子,另一支手已抓起蹄膀吃起来“我是闻到香味特地赶来的,随你说什么,我是非吃不可!”

夫妇二人见老头毫不理会他们的劝说,只好又拿来姜丝、香醋,让老头沾着调料吃。老头边大口大口地吃,边赞不绝口。他一连吃了三个半蹄膀才住口。老头吃饱后,走出店门,哈哈大笑,倒骑毛驴,扬长而去。人们这才知道,这老头就是张果老变的。

这就是关于“镇江肴肉”的一段传说。

老头走后,夫妻俩和众邻人一尝那剩余的蹄膀,齐称味美。自此之后,他们就用此法制起硝肉来,每天顾客盈门,生意格外兴隆。夫妻店的硝肉很快出了名。后来,人们嫌“硝肉”不雅,改为“肴肉”。

三百年过去了,镇江的肴肉却越做越美,越来越受人欢迎。如今,“镇江肴肉”已成为江苏的名产。

这个故事一下子就火了,火得让人目瞪口呆,一时间不仅镇江城口耳相传,而且随着镇江美食传到各地。虽然那个年代没有移动互联网,但这个传说确实让人津津乐道:

有淮扬菜的地方,必有张果老吃硝肉的故事。

如今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会感到这个故事非常符合现代文化传播理念:

一是,它首先成功的让镇江肴肉和一个大文化IP“张果老”结合在了一起。

讲故事、听故事,是每个人童年生活中最具趣味性的一段经历,而或奇幻、或美丽、或动人的民间传说典故最能满足人们对“故事”的定义与联想。而“八仙”的故事本来就在老百姓间有极强的人气,张果老在民间锄强扶弱,点化世人,深受老百姓喜爱,再加上80年代本来也没有什么超级明星,稍加修饰便可以这个传说绽放异样的光彩。

二是故事经过加工,改得比较短,能在饭桌上当段子传播(中长篇故事不适合在饭桌上讲诉的)。因为有神话的色彩在里面,常常都是长者对儿童讲这个故事。

就这样,饭桌、板凳、美味的饭菜、老爷爷、老奶奶、孩子...星光月色下,这样的故事延续着口口相传。

除了故事本身,能够将人打动的便是这样的画面或回忆...

3

“源春”肴肉

“张果老和肴肉”的故事在美食圈被推广,圈了一大波粉丝,成了家喻户晓的流量明星,必须要提源春食品的掌门人吴国杰。

90年代,吴国杰的父亲经营着一家淮扬菜饭店,名叫“泽源楼”。生意非常好,尤其是店里作为镇江特色的肴肉,常常供不应求。

常常帮助父亲张罗饭店生意的吴国杰,最快乐的时间,就是每晚父亲忙碌歇下来,给他讲个民间故事。当然,讲得最多的,还是“张果老吃肴肉”的故事。

绘声绘色的镇江民间故事,那张果老吃肴肉谐趣的动作,在吴国杰的心里扎了根。

对这个故事,吴国杰有自己的见解:过去镇江东乡、西乡盛行养猪,是肴肉在镇江成为特产的基础。镇江一直是江南富庶的城市,老人们欢喜骑驴代步,早茶吃肴肉是很普及的事情。这个故事体现了镇江的民风民俗。

80后镇江企业家吴国杰,对肴肉的故事有着特殊的感情

过去在镇江,肴肉基本都是饭店后厨或者街边小作坊制成,产量远远不能满足镇江市民的需求。大学毕业之后的吴国杰,接过父亲的企业,并开创了一个让肴肉进入流水线,投入工业化生产的大型企业——“源春肉制品”。

厂子在镇江慢慢火了,凭借着不断创新的精神,“源春肴肉”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名气传到了全国。

他还是那个喜欢听民间故事的少年,每年外出旅游都最爱搜集那些传说故事。他在制作肴肉的过程中,特别重视质量,因为他身上肩负着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盛兴,更是对肴肉文化的传承。

吴国杰经常给来源春厂里参观的孩子讲镇江肴肉的掌故,当然,讲得最多的,还是“张果老吃肴肉”的故事。

“源春”肴肉的推介图,就是一个鹤发童颜、骑着毛驴的张果老,笑眯眯的把镇江肴肉品牌推向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张果老吃肴肉”的故事。

在未来,吴国杰会坚持把“源春”打造成百年品牌,永远传承下去。他还打算建成一个肴肉文化馆,展示肴肉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整理更多镇江的民间故事,甚至让全世界的人都来了解镇江肴肉。

分享:

老镇江

镇江的味道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0)

相关推荐

  • 《鬼吹灯》说盗墓带着黑驴蹄子能增加成功率?黑驴蹄子到底是何物

    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也总是能引起很多新的话题,比如近来这一部部神奇又曲折还略带惊悚的盗墓剧,<鬼吹灯><九层妖塔>,就引发人们很多的遐想,特别是在那盗墓情节描述时提到的盗墓 ...

  • 故事:失而复得的小毛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今天笔者给大家讲的这则民间小故事与"良知"有关.故事大体讲的是:一个小木匠被坏人抢走了小毛驴,他以相同方式抢了别人的毛驴. 可他 ...

  • 四个驴蹄切下半米长,修好蹄子毛驴走路好轻快,看着好解压!

    四个驴蹄切下半米长,修好蹄子毛驴走路好轻快,看着好解压!

  • 人到五十,身边没有这三个人陪伴,与“好命”无缘

    文/唯晨 说到"命好"这个话题,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命不够好,羡慕别人的好命,那些被羡慕的目标要么是身边之人要么是公众人物,总归,在他们身上总是有令人羡慕的点,然而对于他们本人来 ...

  • 拎只猪头好过年

    沪语朗读:王幼兰 朗读者 拎只猪头好过年 原创:新民周刊 撰稿:沈嘉禄 上海话改写:郭莉 朗读:王幼兰 推荐:丁迪蒙 四十年前,风雨总算过去了,只觉着从天到地,侪特别清爽.大家一见面就笑,开开心心扬眉 ...

  • 今日秦书day17:我与冒菜的故事

    在我还没认识冒菜的时候,大概零几年的时候,我印象里只有麻辣烫.当我接触到冒菜的时候,我才知道,麻辣烫根本不可与冒菜同日而语.在重庆,在四川,在攀枝花,我一次又一次地与不同的冒菜馆相遇,那些店名至今未忘 ...

  • 别拿肉末不当菜,这3道肉末菜快手可得,超级下饭!

    比起大口吃肉的豪爽,用肉末做菜就显得格外小家碧玉.下饭的肉末菜,拌面或拌饭都好吃,而且肉末菜的汤汁较少,比较方便携带,特别适合当作便当菜,带到公司或者给孩子带到学校吃.在别的小伙伴们还在发愁中午吃什么 ...

  • 苦麻菜的故事 作者/张利杰 演播/百惠

    [总 第   期] 梦圆医巫闾 传承北镇文明 弘扬医闾文化       打造地域精品 特约顾问  李清湖(北镇市平安协会会长) 王桂兰(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邵萍(北镇市平安协会副会长) 苦麻菜的故 ...

  • 别把蚕豆不当菜

    在北方生活时间长了,渐渐忘记了南方的一些应季美食. 当我告诉别人说,蚕豆可以做菜的时候,北方人一脸发懵.在他们的概念里,只听说过"花毛一体",那个是花生毛豆的组合,可没听说过,蚕豆 ...

  • 鱼包菲菜的故事

    来源:中国民间故事网 作者:佚名 水族过端节时祭祖用鱼包菲菜,意在怀念祖宗,不忘民族之根.这里有一个关于"鱼包菲菜"的故事. 水族并非此地的土著居民.相传水族远祖从南方向北迁移时, ...

  • 南瓜的12种养生做法,以后别把南瓜不当菜了!

    南瓜,很多人可能平常买的少.但南瓜还是最营养的,小时候在农村这个季节的南瓜堆了一大堆.吃起来都是甜甜的,今天带来了12道美味的养生吃法. 1.清蒸南瓜 原料:南瓜一个. 做法: 1. 将南瓜洗净,除去 ...

  • 狮子头四喜丸子许多人傻傻分不清楚,这两道菜背后故事竟这么有趣

    狮子头四喜丸子许多人傻傻分不清楚,这两道菜背后故事竟这么有趣

  • 出现这种舌象,警惕有伏热之毒!一菜一汤,清热降火,给身体排排毒~

    排 毒 "排毒"算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但很少人注意到"排毒"也要分清状况.针对春末夏初常见的热毒和火毒,杨主任分享了两道"排毒"美食,简单有 ...

  • 4月这菜别错过!清肝又泻火,拿它入馅包饺子吃着贼香~

    在这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里,出门亲近大自然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但对于暖暖来说,这个季节不仅适合去赏花,还适合吃花!!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将鲜花作为题材歌颂,而鲜花入馔,更是自古有之的传统. 赏花的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