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摘抄:在大唐的怀抱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唐蕃关系>8

有唐一代,唐蕃关系始终纷繁复杂、时战时和。诺大一个唐帝国,在与吐蕃交战时总感觉兵力不足。事实上,就如之前分析的那样,唐帝国疆域固然辽阔,人口,特别是汉人众多,但其常备军相对不足,以至于“安史之乱”爆发时,不得不向少数族群如回紇等部“借兵”。

   

                                      崔德瑞著《剑桥中国史》

    英国著名汉学家崔瑞德(Denis Twitchett,1925~2006)在其鸿篇巨著《剑桥中国史·隋唐卷》(The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3:Sui andT'ang)中指出,到唐睿宗李旦在位时(710~712),边防已经得不到足够的兵力了。
   吐蕃显然对唐军兵力的不足有清晰和直观的认识,因此,尽管吐蕃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在小勃律国于天宝六年(747)被唐军征服而灭国时,他们还是控制着先前占领了的大勃律国。
   开元中期的唐廷,刚刚经历了一系列波诡云谲的内部权力之争(神龙政变-唐隆政变-韦氏之乱),朝政基本稳定了下来。一些对吐蕃主战的文武大臣积极向玄宗建言献策,希望对桀骜不驯、冥顽不灵的吐蕃展开军事行动。

吐蕃人也没闲着,他们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吐蕃赤德祖赞赞普二十一年(725)起联合突骑施部,不断对大唐的塔里木绿洲地区进行袭扰和劫掠,以后几年里,吐蕃人不断攻击唐帝国的“软肋”——河西走廊。虽然没有造成很大伤害,但总是让边地人民不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唐军则三次攻入青海湖地区,对吐蕃人的要塞实施打击。从开元十六年(728)开始,唐军渐渐在青海地区取得了优势,多次打败吐蕃军队,迫使后者不得不苦苦求和,双方你来我往,直到开元十八年(730),方正式达成和平协议:吐蕃承认唐帝国为其宗主国并恢复定期朝贡;双方承诺永不再战,吐蕃也明令边地将领不得侵扰大唐边陲;双方互派使者,共同勘界并设立界碑。这样,唐廷就可以腾出手来专注于平定其东北方向的契丹人的反叛。

唐蕃的和解,似乎是暂时的,而且好像只能约束青藏高原一带的唐蕃边境。因为唐帝国和吐蕃接壤的边境线过于漫长,南到南诏,西至西域,西南到克什米尔······

---------万分感谢我的好友@黄金家族微博 李强先生所著、所赐惠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