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诗歌有奖征文大赛袁子付作品
别样父亲
袁子付(河南)
父亲是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出生的苦难孩子,据母亲讲,他连自己的出生年月也不知道,在第一次统计户口时,母亲把父亲出生年份写成1937年,日期写成和我同月同日,一来方便记忆,二来是为了在我过生日时不会忘记父亲,可谓“用心良苦”。回忆和父亲相处的几十年,听说和经历让我更加的懂得敬佩、感恩、珍惜,冥冥之中也有一些无奈。
父亲是个“特殊”的军人,说起“特殊”因为他当过两次兵,据父亲讲,在当时我们确山县被选拔二次入伍的只有十几人。一个军人退伍后,一般很难遇到二次征召入伍的机会,除非遇到国家的特殊使命或任务,而且要求政治素养和军事能力过硬,父亲就是这个“特殊任务”的一员。从记事起,我知道家里的厅堂上挂着一个玻璃镜框,框内贴满了父亲当兵时的黑白一寸照片,那是父亲年轻时帅气而自豪的写照,看到那些照片,父亲便会滔滔不绝讲述那些照片的人和事。
1956年,父亲第一次当兵入伍,是抗美援朝结束后,父亲应征入伍到朝鲜去帮助其恢复被战争摧毁的家园,父亲作为这支部队的一员,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朝鲜这片热土,这支部队在当时也被习惯地叫着“抗美援朝”。此时的朝鲜,被战争摧残的满目沧桑,到处是废弃和损坏的战车、大炮,父亲毫不夸张的说,如果闭着眼睛随手一划拉,就会抓起一把的废铁片,可见当时战争多么的残酷。这批部队带着毛主席的嘱托,带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缺少现代装备的情况下,和朝鲜人民同甘共苦,经过他们四年的开垦,终于完成使命,奉命回国。回国途中,父亲作为这批有血性的汉子中的一员,响应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哪里需要哪里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毅然放弃分配到安阳、湛江等内陆较好的城市的机会,来到祖国的海南岛五指山某茶场开山种茶树。
两年后,蒋介石提出“反攻大陆”的妄想,为了以防意外,党中央决定选拔一批退伍军人重返部队,重新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1962年5月,父亲经过选拔,成了这批军人的一员,开赴福建前沿,等待蒋介石的到来,可能是被解放军的声势所震慑,蒋介石没敢轻举妄动,“反攻大陆”计划没有实施,根据党中央和军委指示,二次入伍的军人可以回原单位工作,也可以随新部队继续从军,并予以提干。父亲喜欢军队,便留在了新部队,驻军广西桂林。一年后,因为我大伯身体不好,年迈的奶奶需要照顾,父亲退伍,回到农村,成了一名真正的农民。1985年前后,父亲的战友,新安店山后的陈叔叔时常来我家的情形,我依然记得,由于交通条件的不允许和通讯的不发达,年迈的陈叔叔也已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再没有联系了,可能已经过世,每逢想到这些,父亲总是默默的流泪。前几日,村里为父亲屋内挂上了“光荣之家”的牌子,又让父亲感慨万千,想起老战友,真的希望他们都健在,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联系,哪怕躺在床上也能再见面……
回到农村后,因为年轻又当过兵,自然被推选为生产队长,那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落后,又时常遭遇自然灾害,那时的农民能有碗饭吃,吃得饱算是最好的奢望了。 “锅饼馍,沾辣椒,越吃越上镖”,这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父亲看到我们天天吃红薯面馍时,激励我们吃下去的话语。
我们村靠近明河,水资源不错,1973年后,父亲带领乡亲们改良土地,把高低不平的土地,改造成梯田,挖大塘蓄水,开始试种水稻,虽然产量不高,但总算吃上了大米。为了能提高产量,父亲带领乡亲们拉着架子车,到70里外的确山化肥厂拉臭化肥,到90里外的信阳磷肥厂拉磷肥,就是这样,我们村的粮食作物产量年年提高,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同时,冒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风险,偷偷摸摸的种植蔬菜,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吃菜问题,还给群众增加了收入,成了我们公社(那时叫公社)远近闻名的“万元村”,由于我村是典型村,公社奖励我村一台”丰收35“拖拉机。就是这部拖拉机,彻底”颠覆了我村,有了拖拉机,父亲先是培训了两个拖拉机手,然后用拖拉机到我公社“打青山”拉石头,同时又到西平县请了几个会烧砖的人,自己打窑烧砖,帮助群众建房、拉围墙,仅仅两年的时间,全村的茅草房变成了砖瓦房。一时间,我村的男孩子成了香饽饽,前来提亲的人膛破了腿。
父亲吃过苦,深知生活来之不易,便时常告诉我们,生活要节俭,不要大手花钱。特别近些年,孙女都已经大学毕业,成家立业了,孩子们都劝父母亲,不要那么劳累,该享享清福了,可是父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如今80多岁了,依然在打理着小菜园,骑着电动车拉着蔬菜到集市上去卖,闲时还沿着107国道拾捡塑料瓶。其实父亲并不缺这个钱,只是他习惯了过简朴的日子,为了让父母亲享受一个幸福的晚年,我们姊妹几个,时常给他买些吃的、穿的,他一看到东西那么贵,偶尔还会发个小脾气,说我们乱发钱。我经常对他说,您穿好一些,以免别人误会,说我们姊妹几个对你不好,父亲总是说:”穿的再干净,一干活还是弄脏,还不如就这样省事“,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固执得让我们无言以对,只好默默的支持着他,提醒着他。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变成了父亲的影子,看到路边有饮料瓶,我也会弯腰捡起来,有时还会在闲时骑着车到人多的工地上,帮着捡废品,认识我的人看到我的举动,不理解的有之,赞许的居多。
在父亲面前,我没有过多的感激之语,只是工作之余,常回去看一眼父亲,只要父亲身体好,静心养老,我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简介】袁子付,河南省确山县李新店镇徐庄小学教师,自由写作人。工作之余善于扑捉草根人物生活琐事进行创作,作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深受读者喜爱。曾在多家媒体、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