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审查10:八步识别假报表
上篇文章分析了财报造假的危害,但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财务报表本来就有一定的灵活性,水分多少有一些,总不能因为财报有水分就不做了。这时候,信贷审查人员要做的是挤出水分,还原出企业真实的财务报表。
这里,我们从假报表的识别入手,提供一些识别假报表的方法。
一、假报表的识别不是一蹴而就
首先要明确的是,假报表的识别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千万别想着一招致胜,要想着怎么苦练基本功。假报表的识别不是1+1=2,或者某一个指标可以显示报表就是假报表。审查人员要把自己定位为侦探,多方交叉验证,在蛛丝马迹之间找到报表做假的痕迹,从而成功识别出假报表。
其次,老老实实修炼财务知识。假报表是在真报表的基础上做出来的,要想识别假报表就要比造假人的财务知识更加扎实。制服坏人的前提是比坏人更坏。只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才能轻松应对假报表问题。不然被别人忽悠的团团转,自己还信以为真呢。
最后,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识别假报表的方法论。我们要从各个角度去论证,不断刻画一份报表的真实程度的画像。这部分第二部分来讲。
二、假报表的识别方法论
下面,我们就一步步的拆解假报表问题。
第一步,看企业的性质
一般来讲,平台、国企财务造假的情况较为少见,财务造假的企业多为民企。
第二步,看企业面临的监管机构
上市公司面临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双重检查,发债企业面临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检查,这些监管机构的检查一定意义上可以提高企业造假的成本,也降低了假报表的可能性。
但是,也不能什么都不管了,监管机构有时候也会失灵。辉山乳业既是上市公司,又是发债企业,最终也是财务造假。所以,监管部门的监管只能降低可能性,但不能起到完全杜绝假报表问题。
第三步,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机构
企业财务报表的年度审计报表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可以看审计机构的实力,以及审计机构的审计意见。一方面,实力较强的审计机构会考虑到声誉问题,其参与企业共谋而协助企业造假的成本较高。也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企业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也较为关键。有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表示意见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表就有问题。
这一方面,大型银行会采取会计师事务所白名单制,进一步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共谋成本。因为一旦协助造假,被踢出白名单,以后这个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都没法做了。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必要因为一家企业,得罪大金主。
第四步,看企业的造假成本
一般来讲,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造假成本较高,因为合作的金融机构较多,面临的监管也多,找的事务所也不是小机构,这里面哪一方发现企业财务造假,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上市公司银广夏当年就是被大学老师发现出来的。毕竟树大招风啊!
第五步,看财务附注
很多审查人员喜欢直接看调查报告中的财务分析,却忽视了审计部报告中的附注信息。有的企业通过变更会计准则等方式调节报表,比如通过调整固定资产的摊销时间或者摊销方式影响净利润。这样的信息要通过财务附注进行识别。
第六步,看财务报表自身
财报主要通过结构性分析、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来看。
第一,结构性分析。看企业的财务特征是否符合行业特点。
第二,纵向比较,也就是拿企业历史数据进行比较。要看看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动情况,从中找到突破口。比如出现净利润率大幅上升,收入大幅上升,就需要要求企业给出合理的解释。解释的通没问题,解释的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究。
第三,横向比较,也就是和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比较。可以拿企业与行业均值进行比较,也可以与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比较,这个操作比较方便。当然,与上市公司对比,一是上市公司造假的有但毕竟是少数,二来上市公司财务真实度相对靠谱一些。如果发现严重偏离行业均值或与上市公司指标差异较大,也需要企业给出说明。
第七步,现场核验
如果以上还是不行,可以通过现场核验。辉山乳业就是现场核验后发现牧场都是空的。审查人员可以去现场看企业的生产线,观察其产能、库存、物流、纳税情况、进出口记录、财务系统(房地产可以查看商品房备案系统)。甚至水费、电费这些都可以查一下。
还有就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是否存在,是否值那么多钱,比如企业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很大,要看看这个房子是不是有,值不值这个价。
第八步,抽取大额交易进行验证
除此之外,审查人员可以从企业的大额交易合同入手,第一查看合同的真实性,第二查看交易对手的情况。有的企业应收账款的债务人已经注销了,还有的债务人注册资本100万但欠企业货款5000万,这种很不符合常识(企查查、企业预警通就能查,很方便)。万福生科披露,2012年虚构了多个客户,如傻牛食品、小丫丫食品、乐哈哈食品等。
如此上面一系列操作做下来,你才敢拍着胸脯说这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到底是真是假。
当然,上述操作步骤有点多,所以并不是要求审查人员每个企业都这样去核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是主体要按这个逻辑去思考,尤其是财务附注、报表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大额合同核验等工作,还是有必要做一下的。上述操作也主要是提防着财务造假的民企,国企和平台可以相对大胆的依托其财务数据进行信用风险,大部分民企也可以基于财务进行分析。
打好基本功,养成火眼金睛。因为如果客户真的财务造假了,你所有信用风险分析的基础就动摇了,最终这个项目也会大概率出问题。
小龙哥前期文章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