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乱的人世寻找内心的坚定
因为对真相和确定的追求,我很不喜欢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观点表达不同于写诗,诗可以朦胧、模糊,观点却应该明确。对真相和确定的探求是人的本质需求,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并非历史的偶然,人对真相和确定的需求必然会催生科学这枚能在最大程度上提供真相与确定的果实。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确定的寻求,科学诞生之前,人们从对神的信仰中获得确定,古希腊人认为人的命运跟神关联,神的襄助会给人带来好运,神的责罚则意味着灾难会在人身上降临。
中国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呈现的其实也是一种确定性秩序。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一样,仍然在试图建立一种确定不移的秩序。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会试图用这样那样的方式达成某种确定无疑的秩序或规则。《圣经》里上帝借由以色列先知和众部族首领摩西向以色列民众颁布了十条规定,这十条规定被称为“摩西十诫”。“摩西十诫”的条例很简短、很粗糙,但已经足以反映法律的基本形式,法律的基本条款都不外乎禁止烧杀奸淫,禁止侵害他人的生命和财产,这些条款设立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本质上可以说是为了维护社会和文化在现阶段达成的某种暂时的确定。
经常会有人说,真理是暂时的、相对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并不足以否定“确定”的意义。人需要确定,没有确定也会制造确定。人的复杂性和与之相伴的不确定性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人太丰富了,千人千面,各人有各人的感知,由此导致了一种怪异的历史现象,每一代人都自认为发现了真理,却又会被后一代人推翻,好像每个道理都有其对立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人看问题的角度太丰富了,不可能在某个问题上得出唯一的答案。但是,在一些基本的层面人们还是达成了最终的共识,尤其在科学产生和发展以后。通过科学的方法,人们发现,在千变万化的三维世界,有一些东西是可以被反复验证的,它们是确定不变的。尽管面对着各种不确定,人还是需要确定,他必然会在各种不确定中找到通往确定的路径,找到基本的确定性内容。
人需要对世界、对事物做出确定的解释,才能有所选择,有所行动和应对。如果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不确定的,他就不知道如何应对世界发出的信号,他在世界面前将会陷入完全的被动和无措。只有找到或者给出确定的解释,世界对人而言才是有序、安全、可控的。在科学产生之前,神的意志就是人对世界的确定解释,人们通过祭祀仪式禳灾祈福,祸福因此有了因果解释(虽然是想当然的),不再捉摸不定。但现实会检验“确定”的可靠,人类之所以走出对神的迷信,最终选择科学的道路,是因为科学提供的“确定”比以往任何形式带来的“确定”更能经受现实的检验,科学体现了人类最高的理性,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世界。
历史用事实证明,不确定总是伴随着混乱和虚无,伴随着真理的颠覆。在什么都不确定的人眼中,一切皆有合理与不合理的一面。这一视角看起来包容,实则回避进一步的交流与讨论,把道理视为主观的产物,如果人人都这样看问题,世界必然会陷入虚无。正反、是非、对错、善恶,乃至生死,一切对立的存在都是一回事,没必要区分和选择。现在我们身处一个多元时代,社会环境空前包容,人们的选择多了,自主、自由的空间大了,但很多人却出现了动力不足的问题。追究起来问题还是出在视角的不确定上,看什么都觉得可能对也可能错,做什么都不坚定,必然会动力不足。
这个时代是科学的时代,但神并没有完全退出人类的世界,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仍然有他们的宗教信仰。支撑信仰的并非无知,而是内在于人性的确定性寻求。信仰某个对象,其实就是把这个对象视为自己的确定性寄托,这个对象好比信仰主体人生航程中的灯塔,只要它在,信仰主体总能找到清晰而坚定的人生方向。
对没有信仰的人而言,要有强大的信念系统才能达成确定,这是一条异常艰难的人生之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即使抓住了经验中某些确定的碎片,也未必能形成恒常的确定状态,大多数人即便认识到了某个道理是对的,也很难一以贯之地在行动上去坚持和实践。当然,在寻求确定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人,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和思考,这是确定的前提,也是理想人生的基础。
欢迎相关机构和个人共同合作
推动人性化教育的发展
电话垂询 / 13805163833
微信联系 / 18013829929
>>>关于长期厌学矫治<<<
长江书院长期向有严重厌学问题的孩子(尤其是已经辍学的孩子)提供长程矫治服务。
有需要的孩子可在一位家长的陪同下长住书院或者根据自身情况定期前往书院接受矫治。心理导师将通过阅读成长、个案分析等形式引导孩子走出困境,重新返回校园。
三个月一个疗愈周期,在校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参加活动,活动中需有家长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