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循吏,元曲大家,张养浩的故事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想必很多少读过这首词,这实际上是元散曲,他的作者是元代著名文学家、一代循吏张养浩。

商人之家出了个读书人

  说起张养浩的家世曾十分显赫,他的祖先可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不过,随着岁月轮回,家道逐渐衰落,到张养浩的祖父那一代的时候,家中生活用度都成了问题。好在张养浩的父亲张郁善于经营,弱冠之羊就奔走于京师和江淮之间,因经商而致富。并且张郁又很有眼光,虽然元朝早已停止科举,可他并没有迷恋于经商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毅然让儿子读书。

  张养浩不负父亲的期待,读书非常刻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看到他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很是担心,怕他太过用功,累坏了身体,便禁止他夜间读书。于是,张养浩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诵读。

  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后天勤奋刻苦,张养浩很小就工于诗文,在当地彼享有文名。十九岁那年,他游览济南的白云楼,登楼凭栏远眺,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才气横溢、豪宕凌厉的《白云楼赋》,其中写道:“吁其高哉!兹楼之有如此兮,括万象于鸿敞,飞四阿于宏冥……我来宣郁一登眺兮,众山故为出奇秀。”这首赋文笔奇丽、意境恢弘,被时人称赞为“只余一赋千金值,零落齐州白云楼”,一时被人们争相传诵。当时的山东按察使焦遂读到后,赞叹不已,推荐他为东平学正。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张养浩在学正任期届满后,遵从父亲的意见,入京师寻求机会。他投书于当时的中书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很赏识他的才具,推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荐他进了御史台。

主持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堂邑(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县尹。

  张养浩非常关心百姓疾苦,一方面减免赋税杂役,奖励垦荒,劝课农桑,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他亲自带领县吏,下令各地将所有淫祠全部捣毁,根绝了当地豪绅祭神弄鬼、敲诈勒索百姓的邪恶行径。张养浩到堂邑县上任后,下令拆除陈列盗贼罪证的展览,认为“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这样做会阻碍盗贼自新之路。众盗为之感动得流泪,互相告诫说:“不能辜负张县尹对我们的关爱。”该县有个恶霸名叫李虎,结伙抢劫杀人,民众深受其害。过去历任县尹不敢过问此事。张养浩下令逮捕李虎及其同伙,按罪依法论处,人心大快,老百姓自发为他立碑颂德。

  张养浩在堂邑县待了三年,这卸任时,张养浩曾作《题四知堂》诗,骄傲地说:“袖有归来赋,囊无暮夜金。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堂邑百姓十分感念他的恩德,卸任多年后,还有人为他立碑颂德。

力排权奸,蹈祸不悔,以中国传统之忠君爱国之理念,尽“道之所在,死生以之”之责。

  因为有深厚基层工作经验,张养浩升任监察御史。由于他性格耿直,说话从不掖着藏着,结果经常弄得人下不来台。张养浩并不在意这些人的脸色,后写了一封万言书,进献给皇帝,直陈时政“十害”,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权臣不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张养浩知道这次祸惹大了,不得不改换姓名,逃出了京城。

  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皇帝很敬佩张养浩的人品才学,起用他当了参议中书省事,这样能够直接参与朝政决策。这是张养浩工作最为舒心的时期,他勤于王事,尽力辅佐。在张养浩等多位大臣的积极推动下,元朝廷恢复了中断已久的科举制度。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举办了本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为了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主张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延揽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那些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

有了大批优秀人才,元朝才出现了被称为“延祐之治”的盛世。

 徜徉于山水之间

  可惜这样舒心的好日子十分短暂。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不幸去世,其子英宗即位。而英宗一点也没有他老子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只想着游玩享乐,不理朝政,更不听群臣忠谏。至治元年(1321年),时任参议中书省事、官声日隆的张养浩突然辞职了,理由是父亲年迈,需要奉养。这是个不错的借口,但显然不是他辞官的全部原因。

  应该说,张养浩深怀“致君泽民”的政治理想,在政治上很想有一番作为。他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然而尽管他坚持正道直行,可惜英宗昏庸,动辄杀戮直臣。看透世事的张养浩毅然选择辞官归隐。

  回到了故乡济南,张养浩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那种愉悦的心情难以言表。他为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名叫云庄,取材于唐代书法家李邕的诗句:“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他在云庄中开渠引水成湖,唤作“云锦池”,建造了绰然、拙逸等五座亭台,云庄俨然成了世外桃源。

  云庄之外的本地青山秀水,也遍布张养浩的足迹,他时而游览大明湖,独挐小舟,放声高歌;时而登上华不注山,领略“万山青绕一茆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时而登临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甚是惬意,何不快哉。

  故乡优美的湖光山色,天地之灵气,给予张养浩无限的艺术灵感,在乡村隐居的八年间,他创作了一百五十多首散曲作品,结为《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诗文编定为《归田类稿》四十卷。明人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

  就在张养浩每日游山玩水之际,朝廷并没有忘记他,先后六次礼聘他出山。在他归乡休居不到四个月,即召他为吏部尚书,为老父守孝不到三年,又以吏部尚书召;泰定元年(1324年),又召他给太子太傅,等等。然而张养浩毫不动心,一一推辞。

居庙堂之上而怀山野之心,处江湖之远而念社稷之危——这是魏晋玄学描绘出的一种中国文人的理想生存境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形是很难实现的。而张养浩所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存在状态。从他的诗文中常常能看出,这种于世间出世间的考量。

他在退隐前一年,曾作七律《京师除夕》一首:旅食京华岁又残,悠悠身世去留难。身能安分贤于隐,子肯读书贵似官。潦倒乾坤双鬓秃,凄凉今古一灯寒。明朝五十从头数,且尽椒盘此夜欢。

诗中能看出,他当时所追求的正是居高位而安守名节——“身能安分贤于隐”,即便是这种操守无人认可,也甘于栖守,所谓“潦倒乾坤双鬓秃,凄凉今古一灯寒”。一年后,当他觉得难以维持之时,他又急流勇退、退隐故里。此后的张养浩潜居云庄8年多时间,能体现其最大艺术成就的散曲多创作于此,其散曲集定名为《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小令150余首,套数两套。这些散曲看似休闲,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耐人寻味。山师教授薛祥生先生称之为“言真理到”。如:

(双调)沉醉东风:

万言策长沙不还,六韬书云梦空叹。只为他进身的疾,收心的晚,终不免有许多忧患。见了些无下梢从前玉笋班,因此上功名意懒。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

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乾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死在了赈灾的岗位上

  当人们都认为张养浩会在山水中度过余生,颐养天年时,天历二年(1329年),当朝廷第七次征召的诏书到达时,张养浩却坐不住了。原来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年近六旬的张养浩不再推辞,断然“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日夜兼程,急忙赴任。

  临行前,年迈的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都快八十岁了,你的年纪也这么大了,此别之后,恐怕就再也不能见面了吧。”张养浩不禁潸然泪下,然而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踏征程。此次出仕,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

当时灾区粮价奇贵,一斗米值十三贯钱,而百姓拿宝钞买粮,如票面上字迹有点模糊就不收用,需要拿到府库中去调换。一些贪官污吏趁机营私舞弊,巧取豪夺,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的处境非常艰难。张养浩对此极为愤慨,下令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宝钞,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然后到国库兑换银两,最终清除了这个弊端。

  不幸的是,繁重的救灾工作让张养浩心力交瘁,短短数月,他便“得疾不起”,病逝于赈灾的岗位上,享年六十岁。

  正是赈灾的经历,让张养浩目睹民间疾苦,他追古抚今,写下了9首怀古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是好官,也是位文学家,他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有人将其作品称为元曲豪放派代表作,虽有些牵强,但却也从另一个角度定位了张养浩元曲之风格

(0)

相关推荐

  • 你认为意境最好的诗句是哪些?

    不是唯美,不是鸡汤,元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意境之高,千古折服. 元以散曲闻名,同时又身居高位.人品刚正的,张养浩是第一人. 相信看到张养浩名字的人,大都是因为千古名曲<山 ...

  • 山坡羊·潼关怀古

    编辑 讨论7 上传视频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 ...

  • 张养浩

    张养浩 文/寒溪 元朝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三月,本应该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暮春时节,陕西关中一带却因连年干旱,田园荒芜,寸草不生.通往长安的官道上饿殍遍地.尘土漫天,道路两旁则是无法下种的 ...

  • 一曲《山坡羊》,道尽天下兴亡

    主讲人:曹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北临黄河,南依秦岭,得益于先天的地理位置,不仅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又是文化交融汇集之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悠久的历史 ...

  • [元曲鉴赏]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 作者:张养浩(元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 ...

  • 张养浩|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赈灾路上的绝唱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读书做官,是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理想.可纵观历朝,读书人无数,有机会做官的人并不多,能得到皇帝钦点做官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曾六次回绝皇帝的圣旨拒绝当官. ...

  • 张穆楷书《汉书.循吏传.文翁》四屏

    张穆(1805-1849年),初名瀛暹,字石舟,亦字石州,山西平定人.清代著名的爱国思想家.地理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致力于西北边疆地理和蒙古史的研究,写下了<蒙古游牧记>.<俄 ...

  • 循吏风范

    循吏风范 孙谦.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布恩惠之化.恋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之.一无所纳.齐初为钱塘令.御繁以简.狱无系囚.及去.百姓载缣帛送之.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借空车厩居焉.梁天监时.为零 ...

  • 循吏纯臣

    循吏纯臣 狄仁杰.为豫州刺史.诏命治越王 贞等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五千口.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仁卹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澧州.道过宁州.(仁杰曾为 ...

  • 循吏

    ​其他若内丘马旭.桐庐杨信.北流李禧.洋县王黼.保安张庸.获鹿吴韫.扶风宋端,皆当宣宗之世,以九载奏最.为民乞留,即加秩留任者也.时帝方重循良,而吏部尚书蹇义尤慎择守令,考察明恕.沿及英宗,吏治淳厚, ...

  • 王源,字启泽,龙岩人。永乐二年擢进士,授庶吉士循吏

    ​王源,字启泽,龙岩人.永乐二年擢进士,授庶吉士.改深泽知县.修学舍,筑长堤,劝民及时嫁娶,革其争财之俗.数上书论事,被诏征入都,又论时政得失,忤旨下吏.会赦复官,奏免逋负.岁饥,辄发粟振救,坐是被逮 ...

  • 循吏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一〇之三)

    有个叫闾兴贵的宦官向长安令李朝隐请托,李朝隐将他逮捕入狱.唐睿宗听说这件事之后特意召见了李朝隐,睿宗对他说:"您作为京师万年县的县令,能够做到这样,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卿为赤县令,能如此 ...

  • 昔之才子,今也循吏:大冶县令詹应甲

    故乡读书会 ◆  ◆  ◆ ◆  ◆  ◆ 挖掘历史资源,服务文化建设 ◆  ◆  ◆ 鲜为人知 詹应甲(1760-1841),原名广桃,字鳞飞,号湘亭.是清代名噪一时的才子,道光年间曾任大冶县令,不 ...

  • 造福百姓的明代循吏王从善(客籍人物)

    王从善(生卒不详),河南洛阳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任伏羌知县.是甘谷历史上有大作为的一位循吏.在任期间吏治严整,百姓安居乐业.任事六年间,以劝民兴农为要务,在县城西修建惠民渠,先后组织兴修广济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