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的青州兵——老子组建,儿子剿灭(下)
(紧接上期)
青州兵擅离洛阳
220年农历正月二十三日,曹操在洛阳去世。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却是事实上的“皇帝”。家天下皇权专制体制下,新王去世往往是政权最微妙最危险的时期。
此时的曹家天下也不例外。继承人曹丕远在邺城,曹操临死前紧急召见的却不是曹丕,而是驻扎在长安的三儿子鄢陵侯、越骑将军曹彰。曹彰赶到洛阳时,曹操已经去世。曹操召见曹彰的意图何在,想要告诉曹彰些什么,成为千古之谜。
而曹彰赶到洛阳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找主持丧事的谏议大夫贾逵,问曹操的玺绶在哪里?古时为官,以官印为凭,谁持有官印,谁就拥有相对应的官职,曹彰关心曹操玺绶的去向,显然心有所图。
曹彰此问,遭到贾逵的严正拒绝,说:“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在哪里,不是您应该问的问题。”
更为诡谲的事情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二十二年的青州兵,与此前被曹操调遣过来参与汉中战役,隶属于假节、扬威将军臧霸的一支部队一起,擅自离开洛阳,并且不是悄悄地溜走,而是大张旗鼓大摇大摆地走了。
有人建议贾逵发兵追讨,但贾逵没有冲动,十分冷静,认为曹操刚死,继承人还未即位,不宜追讨,只能安抚。于是发布命令给沿线郡县,为青州兵和臧霸所部提供粮草。
贾逵此时哪里还敢大动干戈,引发更大的混乱,唯一能做的就是稳定局面,为曹丕顺利继位争取时间。他的处置方法非常得当,要求沿线州郡提供粮草,避免了这些兵众因无粮而四处抢劫,引发社会骚乱。同时,也能掌握这些兵众的流向。
曹彰别有用心的问询,青州兵和臧霸所部的异动,让曹家天下顿时陷入扑朔迷离波诡云谲之中。
曹丕选定执行者 着手报复
远在邺城的曹丕得知曹操死讯后大哭不已,太子中庶子司马孚极力劝谏,要曹丕不要像平常人那样讲求匹夫之孝。这和张昭制止孙权哭孙策的境况几乎一样。
其他在朝堂乱成一团地号哭的大臣,也被司马孚制止住。大臣们恢复朝堂秩序,商讨继位问题。大多数人拘泥于常理,认为应该得到天子的诏书后再继位。尚书陈矫坚决反对,认为曹操死在都城以外,天下惊恐。曹丕应该立刻继位,来安定天下之心。何况曹操儿子中还有人在洛阳,万一有人萌生异心,因便夺位,将会出现巨大的社会危机,难以收拾。
曹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让陈矫、司马孚、尚书和洽一起准备继位的仪式,以去年才晋封为王后的卞夫人之命让曹丕立即继位,并大赦天下。
青州兵和臧霸所部擅自离开洛阳一事,对曹丕是个很大的刺激,摆明了没把他这个继承人放在眼里,相当于在曹丕的心上扎了一刀。这种痛曹丕是无法忘记的。也因此,曹丕从继位开始就在思考和谋划如何铲除青、徐(指臧霸所部)势力。
首先需要一个执行者。曹丕选择了曹休。
曹丕为魏王至称帝的一年时间里,被曹操称为“吾家千里驹”的中领军曹休获得了四次升迁。
第一次,由中领军升为领军将军。当务之急是整顿宿卫,以图尽快消除青徐兵鸣鼓擅去所引起的政治、军事混乱,保障曹丕安全。
第二次,迁镇南将军,代替去世的夏侯敦处理前一年与关羽的襄樊之战的善后事宜;
第三次,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主要是对付东吴;
第四次,都督青徐,就是针对青徐隐患,将青州兵和臧霸及其所部置于曹休监督、管辖之内。
臧霸其人
因青州兵是与臧霸所部一起擅自离开洛阳的,因此,曹丕将这两股势力一起清除,这样的话,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臧霸。
臧霸,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省费县)人。其父臧戒是县监狱的一个牢头,因不听太守的话私杀囚犯被太守抓拿,准备送往郡里治罪。
时年十八岁的臧霸召集了十几个食客在费县西山将父亲救出,并杀死太守,与父亲逃亡东海郡。臧霸以此扬名。
黄巾民变时臧霸被陶谦召为骑都尉,借讨伐黄巾之机,发展成徐州内一方霸主,率军驻扎在开阳(今山东省临沂市内)一带。臧霸为帅,手下有孙观、孙康、吴敦、尹礼、徐翕、毛晖等将领,实力雄厚。
后投吕布。吕布被曹操击败后,又投曹操。曹操任臧霸为琅邪(今山东省临沂市)相,孙敦为利城(今山东临沭县)太守、尹礼为东莞(今山东临沂市沂水、莒县北部一带)太守、孙观为北海(今山东寿光市)太守、孙康为城阳(今山东莒县)太守,(徐翕、毛晖二人也任郡守,但未记明是何郡)并将青、徐二州都交给臧霸治理。
臧霸牢牢地控制了青徐二州。当时曹操正与袁绍争夺北方领土,臧霸为曹操守住了东方,还有余力提供部队支援曹操对袁绍的作战,为曹操最终战胜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
臧霸控制青、徐,李通控制淮、汝,钟繇坐镇关中,从东、南、西三面保护了曹操的后方,使曹操无后顾之忧,专心对付袁绍。
臧霸后任徐州刺史,徐州由此成为臧霸集团的传统势力范围。曹丕继位魏王时,臧霸任镇东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但在劝曹丕称帝的进劝表中,臧霸名下没有这个职务,仍然是“使持节行都督督军徐州刺史镇东将军武安乡侯”,这起码说明臧霸并没到青州赴任。曹丕也许是想借助臧霸的名望来缓和青徐部队擅自离开洛阳造成的不良影响。
青州兵擅自离开洛阳后也只能是回到青州,势必引起青州地区的动荡不安。曹丕才有让臧霸都督青州兵的举动。
开始报复
曹丕继位后连续三次伐吴,除第一次与吴有过交手外,其他的都是浩浩荡荡而来,浩浩荡荡而去,并且都是舍近求远绕道而行,不像出征,不像驻守,不像狩猎,不像屯田,整个一个四不像。
曹丕究竟在干啥?就是借伐吴之名集结大军威慑清除青徐势力。
其实第一次征吴时就开始了。曹休在升任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的同时还获得了一个“假黄钺”的特权,之所以赋予曹休这个特权,就是专门对付臧霸的。臧霸有“持节”的特权,而“假黄钺”有权诛杀持节将领。
曹休率张辽、臧霸督二十余军东出洞口,因张辽重病在身,实际上曹休就督率臧霸一人。也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臧霸向曹休发出了怨言,“国家(汉、魏皆称天子为国家)不愿意听我的建议罢了!如果给我一万步骑,我一定能横行江东。”
臧霸此时说这句话透露出三个信息:一、臧霸就解决东吴问题向曹丕提过建议;二、曹丕没听;三、臧霸此时借题发挥发牢骚表明他对此事耿耿于怀。
没想到的是,曹休将臧霸的话转告给了曹丕。曹丕认为从臧霸所部擅自离开洛阳至今,臧霸的胆子越来越大,清除青徐异己势力的行动已刻不容缓,于是征吴结束后,曹丕对征吴作战论功行赏时,征臧霸为执金吾,位特进。表面上是升迁,实际上是剥夺了臧霸的兵权,并将其软禁在京。从此以后,臧霸栖身洛阳,再也没有任何作为。
紧接着就任命曹休都督青徐,着手清除青徐异己势力。
臧霸虽然被剥夺了兵权,其原来的部下除孙观跟曹操征孙权在濡须被箭射伤左脚,后来估计是伤口感染,不治而死。孙观死前为振威将军、青州刺史,后来儿子孙毓也为青州刺史,可见青徐二州确实都掌握在臧霸集团手里。吴敦、尹礼、孙康等人还在,仍然有兵在手。臧霸兵权被解除,势必导致这些人的恐慌,引发各种行动,带来社会混乱。
这就不是曹休能够解决的问题了。曹丕亲自出马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连续两年的广陵之行的根本原因。这就容易解释为什么曹丕两次征吴都走广陵,两次都没有和吴交战,因为本身就不是征吴,只是借征吴之名集结大军,然后以大军威慑青徐异己势力不得轻举妄动。
两次广陵之行都和青徐异己势力的反抗相始终。第一次广陵之行,先是赦免青徐囚犯,这些囚犯应该就是得知臧霸被解除兵权后表示过不满,甚至从事过反对朝廷的活动。曹丕赦免他们是想显示宽厚,收买人心,求得安宁。然后变更郡守。
青徐兵擅自离开洛阳时,朝中就有大臣提出变更各郡太守,全部由谯沛人担任,也就是由曹氏家族或夏侯氏家族的人担任,虽然这个行为立即遭到尚书徐宣的反对,但应该是在曹丕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更换郡守,没有资料说明全是由谯沛人替换的,但起码是由曹丕信得过的非青徐集团的人担任。
平定青徐叛乱
赦免囚犯的行为没有赢得青徐集团的顺服,变换太守的行为却遭到青徐集团的强烈反抗,终于有人公开起兵造反了。
225年五月,曹丕大军行至谯沛,六月,利城郡兵在蔡方、唐咨的带领下举郡而反,杀了太守徐质。曹丕派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王淩一起镇压了反叛。然后也赦免了被迫跟随造反的人。
徐州刺史吕虔也参与了这次平叛,可见这次叛乱波及青徐二州。
徐州别驾王祥是琅琊王姓大族,吕虔利用琅邪王氏的家族势力和社会影响,来对抗青徐豪霸势力;王样则利用这次军事活动,以提高自己家族的声望。在这次军事行动之后,王祥的地位逐渐上升。这是琅邪王氏家族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王祥是曹魏及西晋大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青州的平定,主要靠青州刺史王凌和别驾王基。情形和徐州相似,也是官方利用地方豪族势力来平叛。
起兵造反的蔡方下落不明,另一位领头人唐咨则逃到了东吴。唐咨本来就是利城人,造反失败后从海上逃亡东吴,被孙权重用,一直带兵打仗,官至左将军。奇特的是三十三年后,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唐咨受吴国派遣,帮助诸葛诞守寿春,又被魏国俘获,重新回到魏国。魏国以唐咨为安远将军,用以招徕降将。
利城兵变平息后,利城郡作为地名就彻底消失了,不知被曹丕并入何郡,或者更名为何郡。可见曹丕对这个地方之深恶痛绝。
双刃剑的地方豪强
汉末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凭借传统政治、经济优势和家族武装盘踞一方,影响和左右着地方时局的变化,是汉末政治、经济、军事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末群雄称霸一方的背后都能看到地方豪强的影子。如曹操靠陈留孝廉卫兹起家,平吕布时得到陈珪、陈登相助,利用李通、臧霸为其镇守淮汝和青徐,确保讨袁时无后顾之忧。曹操军中的李典、任峻、许褚等将领本身就是地方豪霸。
刘表依靠蔡、蒯家族统治荆州。刘备也曾依靠陈登家族的支持得到徐州,兵败后又得到糜氏家族的经济资助。从荆州到益州的过程中,又得到荆州豪族的支持。孙权更是主要依靠江东顾、陆、朱、张等世族的支持才坐稳了江山。
但也有不支持群雄的地方豪霸,比如曾与臧霸同为泰山群寇的东海太守昌豨就不支持曹操,包括在官渡之战前期在汝南与曹操作对的除黄巾外的其他武装。曹操以霸制霸,让臧霸对付昌豨,李通对付汝南反抗势力,对付不了时才派出部队增援,如派曹仁支援汝南,派张辽支援臧霸,这才稳定了后方。
对于执政者来说,地方豪强是把双刃剑,支持你时是得力助手,反对你时则是祸起萧墙,破坏力和影响力都十分巨大,可以严重到危及江山社稷的程度。因此,当青徐兵擅自离开洛阳时,曹丕就感受到了威胁和危险,必须小心谨慎而又要当机立断地来处理这个危险的问题。
曹丕通过两次广陵之行最终解决了青徐豪霸控制一方的问题,防止了肘腋之变,稳固了统治,也巩固了北方统一,确保了曹魏政权的延续。
顺便交待一下臧霸的后事。臧霸其实是个很厚道,对曹魏政权也很忠诚的人。203年,曹操在南皮打败袁谭后,臧霸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子弟和诸将的父兄家属送到邺城。这是表示忠心的意思,即将家属做人质。曹操为表信任装大度没有接受。这也是一种驾驭将领的办法。此后臧霸一直死心塌地地跟随曹操南征北战,所在有功。
臧霸历事曹操、曹丕、曹睿三朝,自从被曹丕解除兵权后,就再没有出现在战场,一直在洛阳做一个闲置官员,直到去世。
臧霸并没有叛逆之心,而是被他的部下所害,代人受过,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