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课》
《补课》
事物的发展总有其恒定的规律,学习也是一样,在上私塾时读的《四书》《五经》,到了70年代上学的时候就在课堂上读不到了。这不能说是遗憾,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接受现代教育,与时俱进地学习知识,才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觉得思想深处总是欠缺点什么,对于生命的意义、社会现象的理解总是不够深刻,感受灵魂深处的呼唤,找到了当年教私塾的一位老先生,先后去了五次,借到一本全是繁体字的《大学》,至于《中庸》、《论语》等古本,想一下子借得,老先生怎么也不同意,说等你看完那本《大学》后把书还来后再借,这种书差不多都是绝版了,要好好保管珍惜,要不是看在你痴迷读书的份上,这本《大学》也不会借给你。
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在刚借得书的时候,读书的尽头是很大的,还专门找了一个本子抄写,然毕竟是古文基础差,书上的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抄起来很是费劲,总而言之,是自己对古书的兴趣不够,结果只读了不到一半,抄写了也就两三页,没有达到之前设想的结果。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遗憾,错过了修炼心智的大好时机。
如今韶华已逝,已近天命之年,时感岁月蹉跎,未竟的事情太多,当纷纭的世事涌来的时候,免不了会有慌乱失措的时候,冷静下来后,思想慌乱的根源在于知识的缺乏和所学的断档欠缺。“补课”,“补古文之课”,是一个办法。从哪里入手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当听到小孩子们朗声读《三字经》的时候,灵机为之一动,就从《三字经》开始,这也是自己之前没有完整读过的书。
试读了一遍《三字经》全文,觉得并非如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今读书,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只知其然,而是更要知其所以然,要知道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这才算是做到了“读书知味”。像其中的“断机杼”的“杼”字、“瓠土革”的“瓠”字、“详训诂”的“诂”字、“有榖梁”的“榖”字、“国祚”的“祚”字、“师项橐”的“橐”字、“泌七岁”的“泌”字、“谢道韫”的“韫”字、“金满籝”的“籝”字,读到时竟不知道确切的读音,需要查字典来确定。当读到“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时,有点犯懵,“连山”、“归藏”,怎么和“周易”连在一起了,查看注释才知道,“连山”是伏羲氏所作的书、“归藏”是黄帝所作的书,已经失传,都是以“卦爻”来阐明天地万物生灭变化的道理,因此与“周易”合称为“三易”。
读了《三字经》才知道,“话不在多而在于精”的道理,少言而精,微言大义,从中可见。“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道出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屈不挠、永不言弃、终身而学”的道理。“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道出了履行自己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道理。“人遗子,金满籝。我遗子,惟一经”,道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等等诸多的三字语言,都需要一一用心去理解,去体会。
是受到五岁的儿子背诵《三字经》的启发,也是对自己意志和记忆力的一种考验,在通读完《三字经》全文后,萌生了要背诵下来的想法。妻笑言:你都这么大年龄了,记忆力还行吗,能背诵下来就是奇迹了。我回答:试试看,只要努力,一定行。过去上私塾的学生不就是会背诵《四书》、《五经》吗。于是,采用朗读、默念、抄写、默写的方式,早晨早起时到楼下边锻炼边背诵,晚上睡觉前念念有词,半个月的时间,算是把《三字经》全文完整背下来了。这可以说是“补课”行动取得的一个很好的进展。
在2020年初因为疫情等待复工的一段时间里,除了上网参加“企大云”学习,还完成了对《论语》、《大学》、《中庸》的抄写。“补课”行动在继续。
通过“补课”才知道,自己的知识确实是存在着“断崖”,以前还认为自己读书已经读得够多的了。如今才确切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诗文浩瀚。今后,将在工作之余,继续努力学习,把缺失的中华古文化知识一点一点的理解掌握,做一名合格的“文化人”。
许映涛
写于2021年1月7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