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必修要领:沉肩坠肘与松肩

一、沉肩坠肘(也说松肩坠肘)

沉肩坠肘属于上肢动作要领,在太极拳中是几大不可或缺的术语之一,也有人称“松肩坠肘”。但实际上,松肩与沉肩既有密切联系,却也有根本的差别,因此太极拳运动中需要同时做到既松肩又沉肩。

我们先说沉肩。基于太极拳的内劲,劲力要节节贯穿,依次向下传递,就需要做到我们形容的把骨架码顺码直。作为整个骨架的上半部分,上肢的順直直接关系着劲力的传递,尤其在打拳与敌交手时,上肢的作用更是明显。它既要通过与对手接触感知对方力的变化,即听劲,同时又是向下传递对方之力的第一道关卡,随之调集周身之力用于打击对手的要塞,因此肩与肘的贯穿顺畅是至关重要的。

练拳时,提肩架肘是我们最常犯的毛病之一。提肩架肘时,上肢骨骼之间很容易形成不顺畅的夹角,不能形成有弹性的弓形,使大臂与小臂的延长线全部向身体外部伸展,就像两根焊在一起成V形的铁棍,两头用力一压,就很容易折断。我们知道,铁棍虽直,能有效地传递力量,却无弹性和韧性;手臂如此,就会僵直,没有伸缩变化的余地,使力量无法向身体内部传递,久之很容易造成身子倾斜,后仰,重心不稳,进而失去平衡,陷入被动的局面。而呈弧形则既有利于传递力量,又富有弹性。因此弓形是坠肘的标准,如同汽车轮胎上用来减震的车弓子相似,又像大家更熟悉的拱桥的图像,大小臂既不成直线,也没有角。手臂这张弓才最符合力学原理。

具体来说,对方来推,我抬臂棚住。如果架肘,小臂(它由尺骨与桡骨组成)与大臂(肱骨)就会用力,并产生错位,这时从肱骨传来的力就会向肩部斜后方传出去,无法通过锁骨传到脊柱。

比如打拳时肩向上提着,架着肘。此时大臂骨骼(肱骨)与锁骨形成夹角,这时手或前臂承接的力量,顺着大臂骨骼往身后延长。结果显而易见,力会沿着倾斜线外传,并没有传到下面,而此时,如我肩部下沉,让大臂与肩胛骨对接順直,形成一条圆弧线,这时承受的力才能顺畅传递到中轴,也即传到脊柱。以此类推,往下配合含胸、松腰等要领,力量才沿脊柱继续向下传递。

那如何做好沉肩坠肘呢?我们先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体会沉肩:有人抓住我的手臂向上方托举,在放松的状态下,肩部会被自然抬起,此时,我们刻意抵抗上抬的力量,整条手臂下沉,这就是沉肩。我们行拳时,可以先保持这种感觉,这能够有效地防止肩部轻易上提的现象。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方法只是一个形容,并不是很恰当,因为它做起来很容易带有刻意为之的痕迹。例如起势,双手上抬时,会有逐渐被束缚的感觉,好像手很不容易抬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大家可以效法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即要有肩部下沉的意念,又不能过于用力,使之僵硬。须在二者之间找自然的感觉。

坠肘怎么做到呢?先伸直胳膊,逐渐放松,把手臂想象为一根灌满水的皮管子,中间部位(即肘部)受重力影响会自然下沉,且这个部位低于肩和手,大致呈一条向上的抛物线,这就是沉肩坠肘的感觉。我们运动中可以用心体会地心引力对肘的影响。尽管放松,让关节充分受地心引力的影响,久而久之,我们还能感受到由此感受到的松沉劲。平时我们胳膊僵直,实际上是由人刻意克服地心引力影响造成的,它是阻碍松沉劲产生的大敌。松沉劲并非三两日之功,它是在长久的习练中逐渐产生的,对此,习练者要抱有耐心和恒心,反正咱们是为自己练拳,效仿一些商家那样偷工减料只会使自己倒霉而于学拳无益。

当然对于坠肘也有一个幅度要求。需要注意避免矫枉过正,刻意向下或向内,都会产生夹肘或紧肘。要是大臂与胸侧夹紧,腋下没有空间,就说明出现了夹肘的毛病,这时原本应当饱满的圆瘪了,重心随之上浮,接下来就要失去棚劲了。

正确坠肘须介于抬肩(肘过于上抬产生支角)与夹肘之间,腋下空出约一拳的空间,始终处于既蓬松圆满,又放松下沉下坠的状态,这就像撑开的雨伞。我们可以慢慢找这种感觉,如在做开合桩时,想象有一根皮筋套在双臂,打开双手时,皮筋蹦起来,束缚我们外撑,而我们要合住撑住才能内撑外固,身形饱满。

讲到这里,顺便提一句,太极拳是一种必须我们的意念和想象配合的功夫,适当的练习是必要的,但“悟拳”才能更快臻至上乘功夫。尤其是基本套路动作熟悉后,“悟拳”本身就就成了练拳的一部分,这时再“死练拳”,不仅效率不高,往往还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二、松肩

松肩——“前去的同时后伸,手臂更长”讲沉肩时,我们提及了松肩,但只是一带而过,因为我们要特意把它放在这篇文章来详解,以免大家将沉肩与松肩混为一谈。沉肩与松肩的区别,简言之,主要是二者所处部位和力的方向的不同。

肩要沉,这是受地心引力影响的结果,力是纵向的;而松肩则要求在肩窝——在经络学中又叫府中穴——附近放松,向后延展直至达到含胸的要求,力是横向的,这时肩骨下自然会形成凹陷的窝。这听起来或许比较费解,下面我们举例说明如何松肩。

想象一下一只猴子被关在铁笼子里,密匝匝的栏杆外不远处放着香蕉,猴子搔挠着想拿笼外的香蕉。它伸出手臂,肩却卡在了栏杆上。即使它最大限度地伸长手臂后还是要差一点才能够着香蕉。这时猴子要吃到香蕉,可用两种办法,一种办法就是整个身子随着手臂向前伸展,这也是我们本能的选择。但猴子受栏杆束缚着,勉强为之,只会让胳膊在栏杆里卡得更紧。另一种办法则手臂前伸,同时在肩窝处放松,并微微往后缩,直到这个部位缩成圆形。这时我们看到猴子手臂仿佛又拉长了,刚好够着了香蕉。再来看它的身形,非但没有更僵硬,反而变得松柔轻松了。

这后一种方法就是典型的太极拳运动的方法:一个前去,一个后伸,好像手臂与肩膀较着劲,要分离似的,这时内在筋骨拉长了,肩部关节处于放松延展的状态,我们可以体会到老拳师讲打拳时要找的感觉,即“内在的伸筋拉骨”,或是“骨头外挣”的感觉。这也是太极拳和练瑜伽及其它运动不同的地方,瑜伽讲究外形的协调拉伸,太极拳则强调内在气血的通畅运行和骨骼的对拉拔长;看上去轻轻松松,内在的要求却不能丢失丝毫。

这种状态也符合拳理强调的“曲中求直”的要求,既外形放松又犹如有皮筋绷着,身内却像有无数小弹簧撑着那样,不松不紧,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此时我们可感到周身像一个球里面装满了弹簧。正是有了这种由非常关键的内胀外合的状态形成的张力,才很好地维持太极拳非圆即弧的运动,使肩关节蓬松饱满,转动灵活,具有相当的“随曲就伸”的灵活度,这也是产生棚劲的核心要素之一。

要想达到这种灵活程度,松肩就至关重要,例如单鞭定式的合,整个身体螺旋下沉时,像一个逐渐缩小的气球,两臂慢慢合住,同时肩窝处则微微内缩外撑。这时整个身体有开有合,既开中寓合,又合中寓开。我们可以感觉到筋骨微微拉长绷紧了,此时周身外形合拢包裹,双手却对拉伸展,外表越松棚劲反而越足。

长此以往,自然能拉长筋骨。尤其是筋的拉长,不仅能增强运动的柔韧性,也具有延年益寿的养生功能,对此古人用“筋长一寸,增寿十年”一语就形容得清清楚楚,但这不是说年老后专门拉拉筋骨就行了,这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全身心修炼才有效,再说这样剧烈的运动一般老人根本承受不了。这也间接说明了运动徐缓,松柔绵绵的太极拳受许多老人青睐的一大原因,伸筋正是练好太极拳必备的基础功之一,对此我们不在赘述。

另外在站桩行拳时,须注意肩与胯的偕同配合,这正是太极拳“外三合”之一肩与胯合的具体要求,即肩与胯必须上下一线,二者是一个连动的整体,一动俱动,一静俱静,切不可割裂开来。同时松肩也与含胸拔背密切关联。肩彻底蓬松后,几乎不必刻意想就能做到含胸拔背;而含胸拔背了,也能促进肩膀微微前合而达至放松的状态。再配合以后要讲到的虚灵顶劲,太极拳小周天的气息运行就能得到更好的完成。

但松肩像沉肩一样也是要慢慢体会,耐心练习的。有些练习者由于平时工作或社交中长期处于紧张拘束的状态,因此想松也松不下来,或连放松的状态也找不到。这时就需要我们注意,不仅练拳时要琢磨如何放松,就是平时也应当留心放松,说太极拳是性命双修的运动,就是从这些细节一点一滴磨练出来的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