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东郊奎文塔
狮城东郊奎文塔
民国《遂安县志》记载:奎文塔,在县东三里六星亭之上(新采访)。据传说和保存照片,奎文塔为六面七层高塔。
可惜,翻遍旧志未见奎文塔营造记载。据传奎文塔又叫章家塔。章家为城东十八都洙水章氏村落,查《洙水章氏宗谱》并咨询章氏移民均未找到奎文塔更多记载。旧志和宗谱仅有六星亭、潮音阁记载。
民国志记载,六星亭,县东二里许。万历间知县韩晟建。清康熙十一年,知府梁浩然,知县刘从龙重修。久圮,址存。潮音阁,六星亭左。明万历间,大士显灵异,士民公建。清康熙十一年,知府梁浩然,知县刘从龙重修。五十八年,知县吴子俊重建。今圮。
根据记载,六星亭、潮音阁为文化建筑,都是为补风水、兴人文而建。
万历三十八年,韩晟任遂安知县,安排汪乔年等按山辨位筹建六星亭,位于县东二里许的松山之上。亭成,韩晟亲自作记。建六星亭的原因如建砥柱台一样,因为县治东方卑卑培塿,为县之左臑,地轴倾矣。即地势偏低。而砥柱台与县右学宫,两者悬衡,若挹若抱,位次不合。为邀福水口,广励学宫,在松山建亭,可以袪众疑而作人气。六星亭,亭基广高三丈,为觚六(六面六角),为栏楯窗棂十二。远看,卓乎若笔,锐乎若剡。近视,焕乎若翚飞,矗乎若浮玉。上发天光,下培地纪,中炳人文。亭名六星,盖取《天官书》“斗魁戴匡”之义。韩晟在所编《遂安县志》序中写到:不佞惟睦属六邑,夫非六星之系于北斗,六律之禀于黄钟欤?当时睦州属有遂安、淳安、桐庐、分水、建德、寿昌六县,与斗魁之上六星相对应。斗魁六星统称文昌星。六星亭,与文昌阁、文昌亭含义大致相同。清康熙十一年,知府梁浩然,知县刘从龙重修。民国时亭圮址存。
由此可见,六星亭所建位置土名松山,是为邀福水口,袪众疑而作人气。
那么为什么又在六星亭之上建奎文塔,何时所建?何人所建?
东边不亮西边亮。在狮城之西的十一都有个夏洲村,也移民开化。但他们保存了一部《下洲余氏宗谱》,谱中有陆登鳌撰写的《余学博煦堂太先生传》,可以揭开城东建奎文塔之迷。
陆登鳌,今汾口镇陆乡村的,清朝同治丁卯科举人,宣统年间教谕,民国元年遂安民事长(县长)。原来是余芷湾先生的学生,《余学博煦堂太先生传》,记的是余芷湾先生父亲余春华的生平。余春华,岁贡生,与台鼎书院丁影香老师交接密切,并在台鼎书院从事管理工作十余年。期间,凡邑有利弊不难,以身为倡,吁请当事,议兴议废,公益赖以维持。如城东二里许六星亭、文兴阁,本为县治水口邀福而设,年久渐即颓圯,因集同志筹资重建,并建塔于松山,修桥于龙渡,鸠工庀石,焕然一新。咸丰辛酉(1861),太平天国兵入遂安,余春华为左宗棠送地图、运军粮,立下军功。左宗棠任浙江巡抚之后,保举其为训导。
此传写到“建塔于松山”,正是六星亭之所在位置。由此可断定余春华建之塔就是奎文塔。
据宗谱,余春华祖先居夏洲,明时析居湖田边(横沿后门)。故县志载,余春华,十都宏贤(横沿)人,清朝咸丰庚申科岁(1860)贡生。其子余湘,字芷湾,即陆登鳌之先生。太平天国兵入遂安在清朝咸丰辛酉。《传》载:(建塔于松山,修桥于龙渡)当太平无事之秋,从容措置,尚易为力也。由此推测,塔建于咸丰辛酉之前,时间应在清道光、咸丰之间,即1850年前后。
奎主文章,奎文塔,顾名思义,属于文峰塔、魁星塔一类。据章家移民说,该塔于1959年移民时炸毁。前后存在约一百余年。
姜家镇挖掘整理和复制遂安旧治狮城文化,2011年在千岛湖畔新建奎文塔,让奎文塔历史重生和延伸,再次成为姜家镇的文化地标和文化胜景。
附:余学博煦堂太先生传
余学博,讳春华,字煦堂,号伯兰,由郡岁贡保举训导,即吾师芷湾先生之父也。以戚谊论则称曰外叔祖,以师谊论则称曰太先生。太先生状貌丰伟,声若洪钟,夙承庭训,学有渊源。为文倜傥不群,不肯落人窠臼。而生平所得力尤在交接县学丁影香老师。丁老师,文学士,亦政事才也。太先生令堂八旬帨辰,丁老师舆马亲临,登堂介祝,士林荣之。由是居游亲密,常得闻谈经世治理,井井有条。薰陶久斯,识见宏正,可以匡其不逮。凡邑有利弊不难,以身为倡,吁请当事,议兴议废,公益赖以维持,如城东二里许六星亭、文兴阁,本为县治水口邀福而设,年久渐即颓圯,因集同志筹资重建,并建塔于松山。修桥于龙渡,鸠工庀石,焕然一新。历计管理台鼎书院十余年,劳力劳心,公而忘私,即帐目出入,剖毫析芒,厘然不紊。其勤敏廉正有如此。然此当太平无事之秋,从容措置,尚易为力也。(咸丰)辛酉,粤匪自徽窜遂,来往约十余次,居民东逃西散,实不聊生。至冬盘据我邑,且假安民以为掳掠之计,入其彀中者不可胜数。壬戍正月,左文襄统诸将锐师驻开化马金,因地僻山险,路程莫辨,不能遽进。斯时,太先生筹思由开过遂两道地图,详细缮明,忘一日夜跋涉之劳,直抵马金,叩楚军大营,禀见并上地图呈阅,且以督运军粮自任。左文襄不胜喜悦,颔之。二月九日,札楚军西路攻击杨村,札老湘营由金竹岭南路会剿两道夹攻,势如破竹,杀贼以数万计。初十,遂城亦复,西乡人民自此得力于田原,以安家室。厥功伟矣。不一月,开复杭州,左文襄升浙抚,札谕太老师由军功保举训导。癸亥,札委办龙山厘局。嗣有数绅董渎禀争办而龙山厘局不委绅董而委候补官。盖由此始。老来邑中,公事俱辞谢,惟甲子年主修族谱,不惮辛劳,精明果断,昭穆秩然。乱后家产较前稍替而培植后学仍如前踊跃,统五服内叔侄兄弟子孙辈计之名噪胶庠其有十八名,食饩者有八,轮贡者有四,人文之盛,足冠一时。太先生享年七旬有四。今墓木方拱,又值续修谱牒,曾孙裕孝请传于予,不能以不文辞,谨就平昔所闻见者质言之,以俟后君子雍容簪笔焉。
宣统三年岁在辛亥孟夏上浣之吉,丁卯科举人,庚辰科大挑二等,选授宁波府鄞县教谕兼理镇海奉化训导,门下生陆登鳌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