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第948期】
我是一个中师生,我不后悔
我是一名中师生,1983年进入山东省宁阳师范学校学习,1986年毕业回东平农村老家做教师至今。
有人问,当年为什么要报考师范?这里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客观原因有两条,第一是体制如此,当年初中毕业升学,是先考中专,再考高中,就是说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优先被中专录取;第二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当时农村条件差,很多家庭温饱都是个问题,高中要到县城或外地去上,要交学杂费,要带干粮,因为离家远,当然还要带被子,而这些条件都是大多农村孩子所不具备的。学费虽然不多,一般一学期不到二十元钱,但是那时在我们这里,生产队一个劳动力一个工日折合成人民币只有5分钱,而且这5分钱是用来分口粮的,是兑不成现金的。当时是没有“打工”这个概念,农家就是靠养只鸡,下个蛋、养头猪换个吃盐打油的钱。对农家人来说,二十元钱不啻是个天文数字;当时外出求学要自带粮饭——主食就是地瓜面煎饼,这对一般农家人来说,也是个难题,因为地瓜打成面要钱,摊成煎饼要火,而这两样都是罕物(相当年,烧锅的柴禾也不足啊),因而,农家人就用地窑把鲜地瓜储存起来,平时就煮鲜地瓜吃;被子更是奢侈品,在那个凡物都要票的年代,做一床被子的被面,那是需要一家人好几年布票的,况且有了布票也没有棉花啊,一家弟兄几个合盖一床被子,你上学带走了,其他人就无法睡觉了。当时,普及初中教育,三五个村合办一个“联中”,离家多则也就五六华里,上初中都是走读——回家吃饭,回家睡觉,因此,那时农村的孩子,上完初中如果考不上中专,大多就回家务农了。
主观的原因是,当时考上中专就能实现“农转非”——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上学国家出钱,毕业国家包分配,也就是说,考上中专,你就是“国家的人”了。至于为什么要报考师范?第一,当时我们农村娃”见识短“,所知道的职业除了教师,就是护士,再有就是供销社的售货员,粮所的营业员,其他则一无所知。因此,当时报志愿,也就这些选项;第二,当时可选择的学校极少,而且其他学校指标不是一个,就是两个,而师范类人数多,有几十个,所以为了保险起见,老师就推荐报师范,而当时的学校录取,是师范优先,我就被宁阳师范录取了。
顺便提一下,83年我们全县中专指标仅有九十多人,师范录取了四十多人,换句话说,当年我的考试成绩如果全县排名的话,不在前五十,也一定在前一百啊(哈哈)!与其他村比起来,我们村当时相对落后。我们家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兄妹较多,因此,在我们村也属贫困户,就算80年代农村开始施行联产计酬责任制,没有劳动力的家庭生活也依然困难。读初中时,全班只有两名同学穿粗布衣服,我是其中之一;83年上了师范后,母亲问我在学校生活如何?能吃饱吗?我发自内心地说道:“学校生活太好了,顿顿都吃白馒头,午饭、晚饭都有菜,早晨的咸菜里还有油……”
当时上师范,对我——一个农家的孩子来说,那是一步登天,上学不花钱,吃饭国家管,毕业包分配,那是相当地满足,因此,在师范就好好学习,准备着回家好好教书,让我们农村的孩子都跃出农门。毕业时,师范的老师、实习学校的领导劝我留宁阳(县直小学),但我的毕业时分配去向一栏却毅然决然地填上了三个大字——“回东平“……
宁阳师范毕业至今三十三年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一直在坚守在家乡这片养我育我的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热血呵护着父老乡亲的孩子们……无论后来我的同学上高中、上大学、在大城市工作,做大学教授,做大公司老板,赚大钱、开豪车、住豪宅……我从不眼红,也从不后悔,社会如此,历史如此,那时的师范之于我,是最好的选择。做了三十多年教师,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也最适合于我,我从内心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这话不是唱高调,是发自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