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当让孩子追逐扎实的知识,而非追求抽象的分数、虚空的名次
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某地小学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读了《科学家的故事》,我知道了X射线是( )发现的。
A.居里夫人 B.亚里士多德 C伦琴.
这是一道大阅读考察题目,《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有多个版本,有的版本中未收录伦琴的故事,学校图书室收藏或学生阅读的虽然是同名书,但内容却并不相同,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于是题目调整为“读了《科学家的故事》,我知道了镭是( )发现的。”这个调整有一个专门的“通知”,是和试题一起装在试卷袋里的,考试前,要求监考教师将其写在考场黑板上,并向学生宣读。
可是,有的学生试卷一发下去,就忙着聚精会神去做题了,并未没有理会试题更正要求,因此,仍是按照原试题作答,而且孩子阅读面广,知道X射线的发现者是伦琴,于是答案选择了C选项。
阅卷时,阅卷老师按“标准答案”批阅,选C的自然就不对,这道题被扣掉一分。
试卷下发后,任课教师和家长都有意见,说“X射线就是伦琴发现的吗,有什么不对?为什么给判错!”学校对此作了解释,但有的家长还是不服气,“好好的题目为什么改啊?这一改,孩子就少了一分,班级第一就没了!”
诚然,考试题目应当是严谨的,命题者命题时应当反复考量和校对。但是,大阅读的内容实在是太宽泛了,同一本书有不同版本是一件很寻常的事,命题者知识再渊博,也不可能穷尽天下书。况且试题的命制是在有限时间完成的,送印后,命题者还能再审思、再考证每一道题目的严谨性,足以说明其态度的认真,作更正就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公平地考到一个好分数。
而实际上,“镭的发现者是居里夫人”、“X射线的发现者是伦琴”这些知识,学生并不一定非得通过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中获知,学生可以从科学课上、科普读物等很多渠道来获得。因此,作为大阅读考察题,更不更正其实都可以。只是更正了,更加严谨,对所有学生更加公平而已。
而我们家长和任课教师对此愤愤不平,真正的原因并不是题目更正与否,而是学生失了分,拿不到好名次了。实际上,如果不更正,那些恰好读过这本书、但版本上却没有伦琴和X射线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又要开始指责试题超范围了。
不得不说,老师和家长这种“以分数和名次为核心”的对待考试的态度和做法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并没有益处。
首先,考试的目的就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无论是伦琴与X射线还是居里夫人与镭,就像家长所说的,“答对”就行了,至于得不得分,得多少分,并不重要。与此相反,如果孩子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这本书,也不知道X射线和镭是怎么回事,却凭“抓阄儿”选对了答案得了分,这个分数对孩子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的观点,平时的学习也好,考试也罢,我们对孩子的关注点应放在知识的掌握上,而非分数的高低、名次的先后上,让孩子去追逐扎扎实实的知识,而非去追求一个抽象的分数,虚空的名次。
另外,孩子不但要学会知识,学会做题,还要学会考试。
考试不仅是到考场上在试卷上作答,从进考场到出考场,从答题目到做试卷,都有很多程序、规则和要求。孩子到了考场上,要听从监考老师安排,读懂题目要求,否则,就可能出现我们孩子会的知识挺多,考试分数却低的现象,甚至可能会有极端“零分”现象出现。
据1月15日中国青年网报道,杭州顾女士反映,她的女儿今年上高三,上个月参加了高考(高职)的一门考试,这两天一查成绩,竟然是零分。顾女士想不通,女儿再怎么差,也不会差到这个水平,她觉得,一定是阅卷出了问题。而据了解,这门考试是通过电脑操作,大家都知道,电脑是个好东西,但却一招不慎,却会导致满盘皆输,不少人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文档做了一上午,下午打开电脑却再也找不到了。杭州这位考生在电脑上如何操作的,相关部门正在调查,但如果其他考生正常,唯有她的答卷有问题,我想,那一定是其答题时未完全、严格地按考试要求去做导致的。
当下的中考和高考,即便不是电脑答题,也是电脑阅卷,因此要求考生要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圈里”,否则,考试分数就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