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和殿到澹泊敬诚殿,楠木运输那么难,为什么帝王死活都喜欢?
前几年,大街上流行手串儿的时候,避暑山庄里面的澹泊敬诚殿后门上的蝙蝠被人偷走了两个,只是因为这整个大殿全部是楠木做的,这是2011年的事。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本来,好好的一个蝙蝠刻在门上,没招谁没惹谁,可就是因为它是楠木,被偷了。
素质呀!
楠木,不但小偷喜欢,皇帝更喜欢,不但活着的时候喜欢,死了也还喜欢。
这楠木究竟有多好,让普通百姓和帝王都喜欢?
澹泊敬诚殿的被盗后的蝙蝠痕迹
1.
“天生楠木,似专供殿庭楹栋之用......楠木十数丈余,即高且直,又其木下不生枝,止到木巅方散干布叶,如撑伞然,根大二丈则顶亦二丈之亚,上下相齐,不甚大小,故生时躯貌虽恶,最中大厦尺度之用,非殿庭真不足以尽其材也。
这是明代文人王志性所撰《广志绎》里描述的楠木。按照王志性所描述,楠木上下一般粗,下面不长树杈,生来就是为殿庭所用。
其实,这么好的木材,最早的时候是被用来做船用的,“初,陈文帝以湘州出杉楠,使营造大舰金翅等二百许艘,并诸水战之具。”这是《三国典略》里记载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文帝,这应该是我国比较早的海军舰队了。
陈文帝的舰队质量应该好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到明朝时,郑和的船队主要用松柏制造,明朝皇帝把楠木造宫殿用了。
北京故宫太和殿
2.
按理,明朝皇帝朱元璋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应该是最知道节俭。可惜节俭是美德,不能永流传,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被老百姓称为金銮殿的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所用的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要采取这种木材十分艰难,楠木往往长在深山老林之中,为此官员百姓不顾性命安危冒险取材。
明代人说:“寒暑饥渴、瘟疫瘴疠,而死者无论矣。仍一木初卧,千夫难移,倘遭艰险之处,跌伤压死,常百十人。蜀民语日:‘入山一千,出山五百”。苦可知也。
金銮殿几次失火,几次重修,和所有的朝代更替一样,朝廷奢侈,百姓受罪,时间长了,百姓就开始造反。
终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农民起义对历史的进步有推动作用,但每一次起义都会给社会财富造成巨大的破坏。
李自成在北京没站住,向陕西撤退前放了一把火。
清军前来接收的几乎是一个废墟。
整个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顺治皇帝到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玄烨为了营建紫禁城的太和殿,“命刑部郎中洪尼喀往江南、江西,吏部郎中昆笃伦往浙江、福建,工部郎中龚爱往广东、广西,工部郎中图辣往湖广,户部郎中齐穑往四川,采办楠木。”
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
3.
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告成,剩余的部分楠木,在乾隆初年,又经滦河拉纤运往塞外热河。
乾隆皇帝拆掉了康熙皇帝用本地松木修建的澹泊敬诚殿,修建了现在这座全部用楠木的大殿。澹泊敬诚殿殿面阔七间,周围廊,歇山卷棚顶,地面和合基用紫豆瓣(间用黄豆瓣、绿豆瓣)大理石铺砌,殿内天花和隔肩板上有卍字、寿字、蝙蝠、卷草等雕刻,工艺极为细致。前檐正中悬挂着玄烨题的“澹泊敬诚”的匾额。
据袁森坡著《避暑山庄与外八庙》说:康熙题写的原匾早已不存。现在的匾额原属王家营行宫,上面刻有玄烨题的“引流成溪”四字。解放以后,避暑山庄的工作人员将这四字覆盖,又模仿玄烨的笔体写了“澹泊敬诚”。
在澹泊敬诚殿的门额上,悬挂着乾隆时期的三块贴金云龙地硬木锡刻的黑字匾额,都是历八十六岁至八十八岁退居太上皇时的诗作,这三块匾不是楠木。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时候,本来与山庄整体建筑非常和谐的原色楠木,被刷成了红色。八十年代的时候,被工作人员用一种蜡的技术,恢复成了原来的本色,有的导游带着游客过来,偶尔还会说起这件事,让游客看廊柱木缝里偶存的红色。
现在很少有人说起这件事情了,当做一个教训吧,有权力也不能乱用。
明长陵祾恩殿
4.
皇帝不但活着的时候用楠木,死了也用。
现存最大的楠木殿是明成祖朱棣在1409年修建的长陵,用于祭祀用的祾恩殿,大殿面阔九间,66.56米,进深五间29.12米,占地总面积达1956.44平方米,祾恩殿突出的特点是其梁、柱、枋、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构件全为清一色金丝楠木加工而成,殿内的60根金丝楠木整材大柱支撑着全部殿顶重量,其中明间的四根金柱最为粗壮,左一缝前金柱的底径竟达1.12米,两人合抱,不能交手,高达12.58米,实为罕见的奇材佳木。
这样粗大的楠木,这样宏伟而历时五百余年仍安固如初的楠木建筑物,在全国是非常珍贵的。
其实,比这粗壮的楠木过去也有过。
《元史· 祭祀志》载蒙古皇族用独木棺做葬具“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这样的楠木,估计也不会太细。
清东陵
5.
有一个笑话,说两个人叫板。一个人说:我上面有人!
另一个说,我上面没人。
上面没人的,只有皇帝。
皇帝这东西没有人监督他,什么都要用最好的,包括生老病死。《新语·资质篇》说,楠木樟木为棺,其色泽舒展,纹理清晰,气味芬芳,虫不能蛀,水不能伤,木制柔软(便于加工),入地坚强,尤得帝王公卿及富家豪族的宠好。
可毕竟,再好的棺木也禁不住炸药。
裕陵
1928年,孙殿英炸开了清东陵,扒开了慈禧、乾隆等人的棺木,其惨状不忍描述。
可在乾隆皇帝的裕陵里,却有一个谜,至今无解,徐广源著《解读清皇陵》:
孙殿英的人打开第三道门以后,无论如何打不开第四道门,无奈用炸药炸开,发现原来是一口巨大的棺椁在后面顶住了第四道石门。经后来考证才知道这口棺椁就是乾隆帝的,帝、后、妃的棺楟四角都用巨大的龙山石(卡棺石)固定,龙山石与石床之间用铆榫方式相连。龙山石的下棱压住椁的下横边,龙山石的竖向凹槽卡住椁的竖棱。这样棺椁既不能前后左右移动,也不能上下,使棺十分稳固,丝毫不能动弹。再者棺内除尸体外装满奇珍异宝,异常沉重,加之有龙山石的固定,棺椁被水漂起谈何容易?裕陵地宫中的六具棺椁,以乾隆帝的为最大,最沉。地宫里的水是静止的死水,不流动,为什么偏偏最大最重的乾隆帝的棺椁浮起,漂到棺床下面,顶住了石门?至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成为难解之谜。
和珅修建的恭王府
6.
乾隆死了,带着楠木棺椁没得安生,他最信任的宠臣和珅,也没得到安生。
乾隆死后,和珅被查,其二十条罪状的第十三条也和楠木有关:
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嘉庆皇帝和善,脾气好,等到他骂和珅“不知是何肺肠”时,估计鼻子也是气歪了。
楠木,从来就不是普通人用的。
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