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抽象画是一个解谜的过程

  撰文/澄怀味象

  来源/美在高处

  原标题:解谜的快感

  抽象画是杂乱无章的点和线吗?是不是那些深奥难懂的作品,连小孩子和黑猩猩随意涂鸦都能做到?如果你有这样的看法,下面的内容或许可以改变你的观念。

  神经美学的创始人齐格,曾提出“神经美学”的概念。他认为取悦人心、社会镜子都只是绘画的附加功能。在他看来,绘画有一个总的功能:描绘物体中持续存在的特征,由此让我们获得知识。

约翰·麦克林作品

  怎么理解呢?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物体总是处于不同的光影或角度之中,而它在人脑看来,并不会成为很多个不同的物体,因为人脑会辨析出物体必要的和持续不变的特征。这就是抽象画的意义,它是高度提炼后的呈现。

  比如,蒙德里安就热衷于在作品中,使用水平和竖直的线条,以及各种颜色的矩形。他对自己的绘画原则非常坚持,以至于他的朋友、同一风格的荷兰画家凡·杜斯堡仅仅因为在画作中使用了斜线,而不得不与蒙德里安决裂。

蒙德里安作品

  蒙德里安本人强调过多次,他画作中那些矩形并不是随意安放的,它们构成的图案是平静的,远离紧张。齐格推测,蒙德里安一定是经过很多试错的过程后,才获得了这些图案。

  在齐格看来,这些图案其实并不是新的形式,而是在人脑中已经预先存在的。事实是,这些由大量直线、方块和矩形组成的形式,可以极好地激发视觉皮质中的细胞,而这些细胞的特性,正是我们脑中预先存在的“创意”。

康定斯基作品

  抽象画不像具象画,画面中的物体不与现实世界中的任何物体相对应。那么,一个人在欣赏抽象画杰作的时候,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已经有研究表明,人在看到手写的字母时,会在脑中模仿书写的动作过程。于是有人提出一种观点,认为人在欣赏画作的时候,人脑会试图重现作者的绘画过程。这可能至少部分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觉得波洛克的作品动力澎湃。

波洛克作品

  此外,也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请受试者观看一些抽象画,看看里面是否有熟悉的物体。结果发现,有四分之一的情况是,受试者指出画中存在某件真实的物体,而事实上作品中并没有真的画这件东西。

  这可能说明,人们观看画作时,是把它当做一个谜来看待的,要在其中寻找意义,一旦解开便会有一种报偿的快感。不过,这里有个困难的问题便是,如何既不让画面过于杂乱无章,又不让画面太简单,而让人轻易认出物体。

吴大羽作品

  在认知教授梅尔彻看来,人们之所以能够欣赏抽象画:首先,你是在特定环境中接近画作的,比如在画展上或博物馆中。这让你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美学层面上。

  其次,画作中特定颜色,或其他素材的放置次序,或组成,看起来也很重要。一笔一画,或是其他人为动作的痕迹,都能够影响人们。

罗斯科作品

  在我们观察一幅画作时,以上这些与颜色、形状、暗含的动作有关的因素可以启动我们的情绪。这种情绪响应,加上观察者的美学视角、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文化背景,共同作用,制造出总体的审美体验。

  所以,假如一幅作品让观察者产生出情绪上的共鸣,比如喜悦、冷静、忧伤或惊讶,同时它的构图看起来又是正确的,那么人们会倾向于对这幅作品表示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