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最高境界不是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
文华不如简素,读今不如述古,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老羊铲史。
前一段时间,有一篇网文火了,题目是《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
这样的文章能够得到大家的热捧,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一些人对领导关心过度,对领导的关心,已经远远超出了同志之间的平等的工作关系;
二是已经有很多人对父母的关心已经不如对领导了。
其实,古人的教导不是这样的,如何正确处理单位领导和父母的关系,
孔子在《孝经.士章》里写的很明确: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
《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提倡用对奉事父亲的态度,去奉事领导,而不是那篇网文所提倡的像对待领导一样对待父亲。
本末倒置的事情太多,人们反倒以为本来很正常的事情为新奇了。
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干部,对领导的谦卑和恭顺,都是装出来的,一旦这个领导调走或者退休,翻脸就会比翻书还快。
所以,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也就是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
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是有道理的,连家里事都处理不好,怎么能做好单位的领导呢?!
《孝经》里把孝顺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儿女最大的孝敬是儿女能让父母得到荣耀,也就是精神上的满足;
二是儿女的行为不要让父母受辱,这也是道德上的最基本的标准;
第三才是对父母物质生活上的保证。
由于有了孔夫子的这套理论,国家很早就提倡以孝治国,所以,孝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很重要的标准,
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孝顺,能对朋友好吗?
一个人连父母都抛弃,能对国家忠诚吗?
看孝看心不看行,久病床前无孝子。
道理都是一套一套的。
甚至还有网上热传的那个反面的故事:
一个在外打工的人,听到父亲病危的消息回家,说我只请了七天假,你到底死不死呀!
这是逼的!金钱社会让人性扭曲,也都不是很情愿的事。
世事艰难,有多少人能提前退休回家侍奉父母呢?
子欲养而亲不待,都是人间悲剧。
前两天有朋友约我去廊坊三河,三河有一座灵山寺,山上有一座辽塔。最早的时候还有很多附属的庙,也就是现在的灵山寺,几经战乱直到文革时,除了那座塔以外,所有的建筑都被毁掉了。
一九八几年的时候,周边的村民开始重新修庙,又恢复了现在的样子,
栏杆上有这个古代二十四孝图“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
很恐怖,感觉这位郭巨就是一个大悲剧。
郭巨,晋代河南人,最早家境还好,可父亲去世后,弟兄俩分家另过,日子就逐渐的困顿下来。很不幸,妻子生了一个儿子,郭巨就担心,儿子来了会让母亲吃不饱,于是就要挖个坑把儿子埋掉......
他的理由是:儿子还可以再生,母亲只有这一个!
于是就被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二十四孝之一。
为满足母亲最基本的吃饭的要求,不去努力工作赚钱,而是要把儿子埋掉,
这是典型的不孝。
所谓的不孝有三,郭巨都占全了。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也就是说,不孝有三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世事艰难,人心不古。
人生在世,经常感到困惑。
我们是不是做错了?
家庭事业婚姻爱情,都是凡夫俗子,都吃五谷杂粮。
一地鸡毛,常常顾此失彼。
还是《围炉夜话》里的这句话吧:
百善孝为先,看心不看迹,看迹天下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看迹不看心,看心世上无好人。
日子,慢慢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