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把有限的钱可劲地花到孩子身上
【平湖一柱 第1322期】
【核心提示】作为父母,让孩子过得好一点没有错,但让他们“少受苦”甚至“不受苦”的想法却是错了,不吃苦中苦,哪来甜上甜?父母若真爱孩子,就该从小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历练,让他们明白,穷人的孩子要早当家,要想不像父辈一样“穷”,就要立下高远志向,先像父辈一样去吃苦,用自己勤奋与拼搏,去创造辉煌的明天……
作为父母,让孩子过得好一点没有错,但让他们“少受苦”甚至“不受苦”的想法却是错了,不吃苦中苦,哪来甜上甜?父母若真爱孩子,就该从小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历练,让他们明白,穷人的孩子要早当家,要想不像父辈一样“穷”,就要立下高远志向,先像父辈一样去吃苦,用自己勤奋与拼搏,去创造辉煌的明天!
16岁孩子不会自己洗澡、一餐饭没鱼没肉就嚷着点外卖、不好好学习天天玩手机上网追星——这是记者采访刚刚摘帽贫困县时见到的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11月20日人民日报)
或许有人说,这个案例有些极端,但是在当下,这种“穷家孩子富养”现象却非常普遍,普遍到什么程度?我们每个家庭状况普通的家长都可想一想,在对待孩子身上,几乎每个家长都有这种倾向。作为家长,我也不例外。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儿子小时候爱吃一种叫旺旺仙贝的膨化食品,500克一袋的仙贝就要20元,每袋里面装80小袋,每小袋2片,儿子一口气能吃10袋。有人说,孩子吃10袋也就2元5角钱啊!可是,那时候我一月工资仅有400余元,如果让儿子可劲吃,一大袋旺旺仙贝也就吃两天,我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够他吃零食的……虽然心疼钱,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家里却是没有断过这种食品的,只是不敢让儿子可劲吃……
后来,又兴起一阵旺旺果冻,一个就5角钱,别的孩子都吃,咱孩子也得尝尝啊,每月单就果冻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当然,除了仙贝和果冻,孩子还要吃别的零食,因此,我每月工资的二分之一多都用在给孩子买零食上……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仅是我,我想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的。
一般经济收入的家庭,特别是一些外出打工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思想:我们背井离乡去打工赚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孩子生活好一点吗?因此,别的孩子吃到的东西,我的孩子也要吃;别的孩子用的东西我的孩子也要用;别的孩子能玩的我的孩子也有玩……
可是,孩子就是孩子,他不知道家长的辛苦,也不知道在这个社会上,人和人真的不一样,家庭和家庭真的也不一样,钱和钱的“来路”也不一样,别人的家长赚1万元很容易,自己的家长赚100元却很难,为赚区区100元要出多少力、流多少汗……
家长一个汗珠掉地上摔八瓣、累死累活一个月只能赚3000元,孩子却躺在床上打游戏,一会就玩完了……
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更为严重的是,从小“富养”起来的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贪图享受,图慕虚荣等坏习惯, 导致其不爱学习,不爱劳动,没有志向,只知道混天度日……
不让孩子受罪没有错,但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情况,养孩子要“量入为出”,更要注重让他们形成节俭的观念,养成勤劳的习惯。
而实际是,在养孩子问题上,富人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钱可劲地任孩子肆意去挥霍。
原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1937年出生在上海,1948年迁居香港。
父亲董诰云是香港的船王,但对子女教育十分严格,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精神和独立生活能力,董建华10岁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和其他同学一样吃住、学习,没有半点特殊。
1954年,17岁的董建华被送去英国读书,父亲寄给他的钱严格限制在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范围之内。到了暑期,董建华还要去打工,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
可是,反观我们的家长,“有一个钱就让孩子玩一个钱的”,以为这样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在害孩子啊!
作为贫困家庭的孩子,16岁了还不会自己洗澡,一餐饭没鱼没肉就嚷着点外卖、不好好学习天天玩手机上网追星,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怎么办,就算将来考上大学,能想着去工作?能干好工作吗?能养活自己吗?
作为父母,让孩子过得好一点没有错,但让他们“少受苦”甚至“不受苦”的想法却是错了,不吃苦中苦,哪来甜上甜?父母若真爱孩子,就该从小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历练,让他们明白,穷人的孩子要早当家,要想不像父辈一样“穷”,就要立下高远志向,先像父辈一样去吃苦,用自己勤奋与拼搏,去创造辉煌的明天!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