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她心中的那盏灯
教师节、中秋节前夕,由桓谭公园搬至运河古镇,已开办了好几年的相山书院院长魏铃兰,邀请了她敬爱的几位老师,来书院一聚。
她手底下有小滋味、上岛酒店两家餐饮企业,也曾被聘为几家企业的经理,但相山书院院长的称谓与标签,却是她格外珍惜、最为看重的。
这些年沉沉浮浮的,有低落艰难之时,也有兴起高光时刻,但凡一进书院,顿时精神焕发,心情大好。
书院是她的心理港湾。
来宾中新近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姚中华是她的中学老师,余敏辉教授是她大学母校的老师,题写了“相山书院”牌匾的赵先锋则是她书法老师,而东篱书院的沈堂主更是相山书院初创时的高参。
魏铃兰很开心,召集此次聚会,既为表达对老师们一路扶持书院的谢意,也是一次和老师们的文化雅集。
捧着脸,一声不吭,聆听着老师们的高谈阔论。
她还是那个在课堂里认真读书听课的魏铃兰同学。
姚老师特地给相山书院送来几本近作。
魏铃兰的心目中,她的中学历史老师姚中华,曾给她播下文化的种子;那个捧着书或弹一把吉他的年轻书生当年展现出的风雅,让她首次强烈感受到书卷与文化所生发出的魔力。
那时的她,便萌生了做这种有文化气质、内心烂漫之人的愿望。
读大学时她遇到了更为敬重的傅瑛教授,傅老师是她做人、做事、做文化的引路人。
甚至在魏铃兰的举手投足里,你都能感受到傅瑛的影响力。
画家张此潜、书家赵先锋,则是她心目中的文化高人。
绚烂的色彩,神采飞扬的笔画,契合了她情感上的写意。
她打内心感激东篱书院沈堂主。
书院的传统文化传播,公益性是其立身的根基。可要支撑运营,每年维系存续的成本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好几次她都因资金拮据而想停下来,把书院撤回自家的书房。
看着堂主老沈办东篱书院咬牙坚持了十年,由一个富足的中产小资变成囊中羞涩的书院人,每每因之感动。
后来魏铃兰出任职业经理人,开办自己的餐企,很大一个动力就是想积蓄些财力,继续将相山书院坚持办下去。
已经将小滋味、上岛酒店做得风生水起的魏玲兰,也在思考着相山书院的生存之道。
运河古镇里的书院光是房租一年就是十来万,除了每年定期开办几次活动以外,它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她也试图在小滋味、上岛推行文化风俗小吃与“运河宴”,可总会遇到回应不甚热烈的困窘。
可否在相山书院推出雅集与文化特色餐饮一体化的服务呢?
她眼前一亮。
书院里提供学术会议、专题研讨、各种雅集服务,配套相关设施,使得环境更舒适、更文雅、更贴心。
会后的餐饮可根据用户需求,做一些素雅、简单的套装;或是根据会议或雅集主题,做专项的特色餐品助兴。
总之,就把文化品位和趣味放在首位。
魏院长的构想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首肯。
书院的公益性运营与自我造血的经营结合在一起,做足特色文章,坚守格调的纯正高雅,也是对文化本身的一种敬重与丰富。
魏院长特地请来餐饮经理人小赵,引导她精通茶艺多读书,把书院的配套及餐饮服务做出文化的高雅来。
熟悉魏玲兰的人都知道,她表面上看好像有些矜持,松快不下来,实际上她是很有文化情怀、很烂漫的女子。
书院一直是她心中的一盏明灯。
不是普渡众生的上帝情怀,而是时时刻刻给自己照路,温暖自己的那束光。
拥有那盏灯、那束光的人是幸运的。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