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染色技艺——檀缬

元代古籍《碎金》记载染缬有檀缬(浅赭色,有晕色效果)、蜀缬(产于四川成都)、撮缬(扎染的一种即撮晕缬))、三套缬(三色套印)、鹿胎斑(在紫地、白地或红地上印有白花,纹样如同梅花鹿身上的斑点,因而得名)、锦缬(如同织锦的方胜格子纹样)等 9种工艺,名目繁多。“檀缬”,所指应是紫檀,因为紫檀木材富含红色素,可用作染料。

明代扬慎在《丹铅总录》中记载:"元时染工有夹缬之路,别有檀缬、蜀缬、浆水缬、三套缬、绿丝斑缬之名"。

根据记载,檀缬至少在明代就有了。嘉、道时期的染织工艺文献《布经》中,色名罗列可达90余种,有详细工艺配方的也有紫檀色。可见紫檀染液是传统染色的一个重要部分。

檀缬,指利用紫檀做染料染色的方法,有浸染,防染两种主要方法。古代四缬中都可以利用紫檀来做檀缬。家传的檀缬,主要是浸染法和云染法。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染料必须是紫檀,否则不是檀缬了。

查过很多资料,紫檀木主要产于南亚的印度,还有东南亚和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我老家在华中的湖北,应该说不产紫檀,那么怎么有檀缬这种技艺呢?一直不得而知。深查相关资料,得一点线索:

王佐认为紫檀产交趾、广西、湖广,明代“交趾”国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湖广省大体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范围。紫檀为热带木材,明代气候条件和现在区别不大,不可能会分布于两湖地区,此外我国仅有的印度紫檀(P.indicus)一种现在只见于台湾、云南南部等热带地区,也没有分布到两湖地区的记录。越南北部和中部,目前仅有大果紫檀(P.macrocarpus)一种。这些证据表明,王佐所指并非紫檀原产地。从元代以来,越南、云南、广西、两湖地区存在两条重要的陆路交通线,一条为缅甸——昆明(云南府)——贵州(贵州府)——常德(常德府)——武汉(武昌府),另一条为越南(升龙)——南宁(南宁府)——广州(广州府)——长沙(长沙府)——武汉(武昌府),南宁和武汉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自印度采伐的紫檀木一部分从这两条路线运入中国,因此,王佐的描述释作紫檀的集散地更合乎逻辑。

从以上资料判断,湖北的确不是原产地,但是重要的紫檀集散地。两条陆路线分别交叉于武昌府,也就是说南宁和武汉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紫檀木货物集散地。看到这里,恍然大悟。正式这个紫檀木的重要集散地,有了紫檀木的原料,同时产生紫檀木的加工,才会有加工所产生的紫檀木屑,锯末等,这些被木工废弃的物质,成为了染坊的染料来源。才有了檀缬这种技艺产生和流传。

檀缬染出的颜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近似于橘黄,一种是深色的紫黑色。显得大气高贵。特别在丝绸上染出的效果更佳。目前虽有其他染料拼色有接近的颜色,但与紫檀染色的效果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两者相比细细品味,高低立见。除了色相好意外,檀缬的色牢度也是非其他染料所能比拟的。

虽然紫檀木急剧减少,原材料近乎异常珍贵,市面上基本上难得一见檀缬的真面目。本人现存的仅有几十斤而已,看来得倍加珍惜才是。

黄荣华 于汉方手染研究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