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团队组织的读书研习社,同时读一本书,却有很多不一样的视角,在各抒己见之后,会存在疑惑,也会存在批判性思考,也会选择相信并接纳,最终无论如何,在当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需求。这也许就是读书研习的最大乐趣吧。
此次,大家一起阅读了拉姆.查兰的《CEO说》,从CEO的视角来分享最关注的生产要素,来有效运营一家企业。同时从生产关系上,分享解决人的问题,提升生产效率。书很薄,内容浅显易懂,没有过分的追求管理学中的深度,更没有将名词、工具等一箩筐的搬上台面,只是从CEO职能上给出一个思考框架。当下每个人所处的状态不同,读书的心态不同,希望从书中获取的目的不同,都会让读一本书的体感不同。本身,读书就不一定非要跟作者保持相同的观点,更不需要照搬照抄。同样读一本书,有些人看到的是错误的一面,而我们并非需要通过寻找错误来进行批评,也可以从错误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也有可能看到的是良善的一面,那就接纳并尝试行动起来,来验证良善的行为产生的效果;而大多数情况下,看起来跟自己无关,那就是体验了一遍别人的思考方式,有了痕迹,也就形成了内隐记忆,待到与自己有关时,再拿出来体会。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理解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身心,我想这就是其中奥义了。正如,我们当下看到所有的古典丛书,大多都是注解版本,这个释义的过程,难免带有各家的观点,也难免会有争论,这也是为什么需要研习的原因吧。研习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输出的各种观点,能体现大家当下的状态和心态,也可以有意识的推演大家观点背后的思考逻辑,加上大家自身经历的故事和遭遇的处境,更能感受到不同视角背后的原因。这个过程,是自己读书所不能体会到的快感。而大家讲到听书、拆书,比如现在最火的一些读书APP,很多时候,听完书之后,很难找到书中讲述的观点和作者的思考逻辑,只会以分享者或拆书者的知识体系构建起这本书的观点,听着精彩,其实并非书中的意思,只是解读者的思想输出。正如我们研习讨论时,大家发表的一种观点,也是构建在自身知识体系和个人体感上的感悟,并不一定适合。因此,读书、研习讨论的过程,会有非常多不一样的收获,除了来自于书中的观点和思考逻辑,还来自于周围人输出的自身经历和观点。研习交流之后,对本书的感觉会更进一步。欢迎大家一起读书研习,也希望跟大家能够分享读书的乐趣,构建更丰富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