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让孩子成大器,一定要让孩子读“大书”

【家教智慧 第549期】

【无聊的逃学大王】

一个六岁的孩子,厌倦了私塾的背书,开始了一个人的逃学生涯。

上学时间,他把书篮藏到土地庙里,然后就到街上游荡,看人们绞绳子、织竹簟(音zhú diàn,即竹席)、做香、下棋、打拳、甚至于街妇相骂。他“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死蛇的气味,腐草的气味,屠户身上的气味,烧碗处土窑被雨以后放出的的气味……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剸(tuán)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音(tián chéng,即田埂)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他看一切能看到的人和事,听一切可以听到的声和音,“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才想起回家……

【台上讲不出话来的北大老师】

上世纪40年代,北大来了一位新教师,第一次登台授课那天,因为紧张,这位新教师呆呆地在台上站了10分钟,脸涨得通红,却一句话也说来不出。

后来好不容易开了口,语速急促,如篮球场上抢不到球,结果只讲了10分钟,就把一节课内容全讲完了。

他再次窘迫,无奈,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如此奇葩老师,学生自然议论纷纷。传到北大校长胡适耳朵里,胡适笑了:“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这个讲不出话来的北大老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当然他还会写小说,著有《边城》《长河》等誉满文坛的不朽之作……

【从“逃学大王”到北大教授秘密】

现在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北大讲坛上这个讲不出话来的教师,就是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从湖南凤凰城走出来的沈从文。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沈老先生还是本文开头的那个不成器的“逃学大王”!

沈老从“逃学大王”到北大教授的凤凰涅槃,有什么秘密?从沈老先生《从文自传》里,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在自传中,沈老说,课本只是一本小书,生活才是一本大书。正是由于小时候的逃学生涯,才使得他踏遍了湘西的山,游遍了湘西的水,阅尽了湘西的风土与人情,将整个凤凰城装进了心灵,这成为他一生的财富,不竭的文学创作之源!

沈老此言不虚,因为,不仅是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莫言也只有小学文化,而且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五年级没毕业就辍了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之久,放牛、割草、种高粱、种棉花……

“在高密的童年经历是我的创作源泉”“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沈从文和莫言的传奇经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才华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努力读书的硕果。但这个读书,不仅读书包里的“课本小书”,更要读生活这本“大书”。沈从文和莫言之所以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逃学大王”和“辍学生”,涅槃成了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就是因为他们读透了生活这本“大书”。

因此,若要让孩子成大器,一定要让孩子读“大书”,这就是一个“逃学大王”能登上北大讲坛的全部秘密。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