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千人册(881-890)

881、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湖南新化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热心新学的邹沅帆等在新化创办求实学堂,陈天华入该学堂后,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后又到省城的岳麓书院求学。1903年春,以官费生被送日本留学。不久,拒俄事件发生,他加入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后回国准备策动武装起义。不久,在湖南长沙参与发起华兴会,并到江西策动军队起义。1904年春,再到日本留学。8月回国,准备参加华兴会发动的长沙起义。因事泄失败,又去日本。1905年6月,与宋教仁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他任秘书,并被推为会章起草人之一。《二十世纪之支那》改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后,他在《民报》上先后发表不少文章和政治小说。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歧视并限制中国留学生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留日学生发动了抵制这个规则的强大运动。为了激励人心,他在12月7日留下《绝命书》,投海自杀。著作辑为《陈天华集》。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家。他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篇著作,指出清朝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号召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起来。

882、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1875年11月8日,卒于1907年7月15日。1905年初,在日语讲习所毕业后归国。分别在上海、绍兴会晤蔡元培、徐锡麟,并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同年7 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实践女校学习。由冯自由介绍,在黄兴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1906年初,秋瑾在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限制中国留学生的“取缔规则”风潮中,愤而归国。旋因母丧回绍兴,又先后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并应大通学堂之邀主持校务。遂以学堂为据点,继续派人到浙省各处联络会党,自己则往来杭、沪间,运动军学两界,准备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10日,她已知徐失败的消息,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她遣散众人,毅然留守大通学堂。14日下午,被捕。她坚不吐供,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以对。次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著作辑为《秋瑾集》。清末女革命家。1907年1月,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并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

883、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又名威丹、蔚丹。四川巴县(今重庆)人。1903年3月31日,因愤于清政府留日陆军学生监督姚文甫的丑行,与同学一起强行剪了此人的发辫,揭露其压迫学生的劣迹。他于4月返回上海,住入爱国学社,结识章太炎,结为莫逆之交。这时,恰逢拒俄运动发生。他两次在张园拒俄集会上演讲,签名加入拒俄义勇队。5月,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在此期间,《革命军》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请章太炎作序。全书约2万字,颂扬革命,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号召推翻卖国的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被《苏报》刊文誉为今日国民教育之一教科书。《苏报》案发生后,邹容闻讯,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被囚于租界监狱。邹容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折磨致病。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1912年3月29日,经孙中山批准,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大将军。遗著辑有《邹容文集》。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家,著作《革命军》。

884、溥仪(1906-1967)伪满洲国皇帝。姓爱新觉罗,字浩然。满族。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14日,被立为嗣皇帝,授载沣为摄政王,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不废帝号,仍居宫禁。1917年7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召见张勋,接受他的奏请,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溥仪先搬进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馆。1925年2月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继续进行复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改元康德。溥仪于 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伪满洲国皇帝的身分,先后两次访问日本。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溥仪于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5年。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 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卒于北京。著有《我的前半生》。清朝末代皇帝,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皇帝。

近 代

885、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 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 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 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推举的非常大总统,接着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掌握广东军队统率权的陈炯明,于1922年6月发动叛乱。孙中山脱险后率海军反击叛军,奋斗50余日,因待援无望,被迫离开广州赴上海。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孙中山早期曾努力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面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1924年 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终结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终成一代伟人。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被称为“国父”。

886、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同治初举人,为黄州府学教授。1880至1884年随从何如璋、黎庶昌出使日本,当时日本维新初始。协助黎庶昌刻印《古逸丛书》200卷,多由他评点校勘。归国后,于黄州(今黄冈)租屋十数间,名“观海堂”,藏书充栋,自称其有书数10万卷。编有《邻苏园书目》和《观海堂书目》,著录多古抄本及古医书。1926年,藏书归于故宫博物院,何澄编有《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著录有3000余种古籍。藏书现归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晚年曾卖书自给,求书者颇多,尤以日本人为多。辛亥革命时,避居上海,1914年任袁世凯顾问、参政院参议。学问渊博,通训诂,书法驰名,庐山、汉阳归元寺和古琴台、东坡赤壁均有其墨迹和碑刻。尤长于史地考证,著有《禹贡本义》、《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水经注图》、《隋书地理志考证》、《汉书地理志补校》、《三国郡县志考证补正》、《西魏书地域考证补正》、《辑古地志》、《水经注疏》、《水经注要删》等。抄补有《太平寰宇记》缺佚,为人所称道。近代历史地理学家。摒弃旧学,古书间有流出,他致力搜集,以廉价购古籍3万余卷而归,功在国家。事后,日人觉悟,懊悔非常而无奈何。撰有《日本访书志》15卷,是一部知见书录,每书有解题,是近代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887、盛宣怀,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荪(杏生、荇生)等,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实业家和福利事业家。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上海交大等);第一个斟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素有中国“商父”美誉。

888、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889、严复(1854-1921) 初名传初,后易名宗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卒于1921年 10月27日。1877年(光绪三年),严复被选送英国学习海军驾驶。1879年归国,任教于福州船政学堂。次年,李鸿章新建北洋水师学堂成立,又奉调北上,任该学堂总教习,后升任会办、总办。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严复深受刺激,开始致力译著,主张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亡。同年,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以尊民叛君、尊今叛古的精神,公开申斥历代帝王是窃国于民的大盗窃国者,主张废除八股,取消科举制,他还指出欲求中国富强,必须变法,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改革主张。1897年,他与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著文立说,介绍西学,批评时政,积极倡导变法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继续奋力于译事,到1909年(宣统元年),先后又译出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名学》、甄克思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以及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等书,共160多万字之巨,而且几乎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著。他还提出信、达、雅三条翻译准则,至今仍为致力译事者所尊崇,引为楷模。严复离开北洋水师学堂后,1900年曾开名学会于上海,讲演名学。参加唐才常创立的国会,被推为副会长。1902年,受聘为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1905年,参与创办复旦公学,并在次年任校长。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文科学长。同年,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校,复被荐为首任校长。辛亥革命后,严复趋于保守。 1913年,他参与发起孔教会,极力主张尊孔读经;1915年,又列名于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筹安会。此后,他还支持宣扬迷信的灵学会。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还对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加以诋毁,保守思想日趋严重。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所创办的《国闻报》成为与上海《时务报》南北齐名的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严复最重要的活动,也是他毕生最大的贡献,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的翻译介绍。其第一部,也是影响最大的译作,是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天演论》的出版使进化论的新思想在中国传播开来,尤其是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给面临民族危亡的中国先进分子以爱国救亡、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严复学贯中西,被誉为于西学中学皆为中国第一流人物。他是近代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

890、张勋(1854-1923)字少轩。民国初年,先后被袁世凯授予定武上将军、江北镇抚使、长江巡阅使、江苏都督、安徽督军。所部皆留发辫,时称“辫子军”。袁世凯称帝,首起抗阻。袁世凯死后,提兵北上,恢复清朝旧制,拥戴溥仪重登帝位,史称“张勋复辟”或“丁巳复辟”。清末大臣、北洋军阀。张勋复辟成为民国一大笑柄。

(0)

相关推荐

  • 【红色记忆】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 ‖ 徐静

    辛亥革命时期的 妇女解放运动 徐 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猛烈地冲击了封建剥削制度,同时也吹响了妇女解放的号角,一大批进步的中国妇女挺身而出,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她们组团体,建学校,参 ...

  • 黄兴

    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曾用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今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人.中国近代民主 ...

  • 谭浩然/我心目中的孙中山

    让我们以阅读的方式相遇相知 多一些同情之理解,少一些莫名之鞭挞 我心目中的孙中山 谭浩然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针对学术界近年来对先生日益盛行的批评抹黑之风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引用谌旭彬的话 ...

  • 【孙中山逝世时间】孙中山资料简介临终嘱咐“救中国”

    宋庆龄.孙科(左)在孙中山灵堂前 1925年3月11日晚,病危的孙中山处于昏睡状态,到12日凌晨3时,忽然醒来呻吟不绝,不断喃喃自语:"同志们--继续我的主义--"他的呼吸越来越困 ...

  • 她19岁嫁给廖仲恺,携手走过28年,丈夫被暗杀后独守空房47载

    (说历史的女人--第1639期) "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何香凝 一:何家有女,从小叛逆. 1878年,清德宗光绪四年. 这年的6月27日,香港何府降生一名女婴,她一共有 ...

  • 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中,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寻 ...

  • 孙中山弥留之际,为何将宋庆龄郑重地交托在她的手中?

    1925年3月11日凌晨1点,北京协和医院,孙中山先生弥留之际,郑重地请来了一位女士,将孙夫人宋庆龄交托给了她,对她叮咛再三说:"吾死后望善视之".这份嘱托,可以说是私情也是公事, ...

  • 孙中山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诗,献给了同盟会的第一个烈士

    说起孙中山,谁也无法抹杀他在推翻清王朝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尽管他并没有亲自指挥战斗,但他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国民,从精神上瓦解了那个腐败的封建王朝. 少年时的孙中山在兄长的资助下远渡重洋来到檀香山,并在那里 ...

  • 历史千人册(941-950)

    941.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 ...

  • 历史千人册(911-920)

    911.陈独秀(1879-1942)生于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卒于四川江津.安徽怀宁(今安庆)人.1915年创办<青年>(后改名为<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 ...

  • 历史千人册(891-900)

    891.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直隶(今河北)天津人. 1879年徐与袁世凯结为盟兄弟,得袁资助北上应试.先中举人,后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 ...

  • 历史千人册(871-880)

    871.邓世昌(1849-1894)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后历任福建水师海东六.振威.飞霆等兵船管带.光绪五年(1879),调 ...

  • 历史千人册(861-870)

    861.华蘅芳(1833-1902年),字若汀,江苏无锡县荡口镇(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青年时游学上海,与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交往,李氏向 ...

  • 历史千人册(851-860)

    851.胡雪岩(1823-1885),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 ...

  • 历史千人册(841-850)

    841.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举.1851年(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为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僚,为抗拒太平军多所筹划 ...

  • 历史千人册(831-840)

    831.陈化成(1776-1842)字莲峰.福建同安人.行伍出身,历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等职.清道光十年(1830),升福建水师提督,驻守厦门.十九年十月,英舰船3艘侵入闽海,他督率水师战船将其驱 ...

  • 历史千人册(821-830)

    821.章学诚(1738年-1801年),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因学问不合时好,屡试不第,迟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方中进士,时年41岁.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