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权臣要挟时,为何不找机会偷袭,反而要小心翼翼地顺着他?
前段时间论坛有个帖子很火热,讲的是我们的古代大部分皇帝,在被某些权臣威胁或要挟时,为什么不像康熙对鳌拜那样,找个机会偷袭并解决他,反而是要小心翼翼地顺着他,整天都活在仰人鼻息的悲伤痛苦之中呢?
诚然,这个帖子本身的话题确实有那么几分道理,因为康熙少年时鳌拜确实符合权臣的大部分特征,且康熙也确实通过偷袭的方式解决了鳌拜(囚禁,并未杀死)。但问题在于,事情往往具有唯一性,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类似问题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毕竟类似不是相同。在我们正文开始前,笔者想先送给大家一句戏语:“陛下,何故谋反!”
什么是权臣
笔者在正式解答本文的话题(问题)前,得先跟大家聊聊什么是权臣,或者说权臣都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其一,任用亲信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在朝堂之上,不说全部,但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是这位权臣的朋党。这类特征最为明显的权臣,应该非东汉末年的魏公曹操莫属。
其二,排斥忠贤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在朝堂之上,大肆打压忠臣良将,只要不支持自己或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一律逐出朝堂或向皇帝上书抹黑他。这类特征最为明显的权臣,应该非北周时期的大冢宰宇文护莫属。
其三,结党营私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在朝堂之上,利用自己的威信组成朋党,并侵吞国家利益,以求中饱私囊,且往往是一人为首多人配合。这类特征最为明显的权臣,应该非三国末年的晋公司马昭莫属。
其四,误国误民
这个的意思就是说在朝堂之上,只管把控朝政索取利益,对于此事之外的一概不管或胡乱插手,最终导致国破人亡。这类特征最为明显的权臣,应该同样非东汉末年的丞相董卓莫属。
这里其实还有很多特征没有提到,如讨好皇帝,贪腐严重,上行下效等,但因为篇幅原因,我们就不做过多解释了,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贸然行动的结果
南北朝时期北魏末年有位皇帝叫元子攸,史称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在位期间,有位权臣名叫尔朱荣(羯族),尔朱荣以镇压农民起义发家,随后入主中央并大肆分封同姓宗族,早在元子攸继位前,北魏就已经被他彻底掌控。其中,就连元子攸的皇后都被尔朱荣换成了自己的女儿。
随着元子攸逐渐长大,他开始对于尔朱荣的把控朝政感到非常不满,因而在经过了数次尝试后,他决定暗杀尔朱荣以夺回朝政。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元子攸以皇后临产为名,将尔朱荣骗进宫中,并暗地埋伏百名甲士。在尔朱荣及30余名仆从入宫后,元子攸一声令下,尔朱荣当场被杀,且与他一同被杀的,还有尚在冲龄的幼子。
但事情并没有按照元子攸的计划发展,因为尔朱荣死后,他的兄弟及其党羽立刻发动政变,并经过短短数月的围攻,就将北魏都城洛阳攻破,而孝庄帝元子攸也被尔朱荣的兄弟尔朱兆所掳,最终被溢杀于晋阳的三级佛寺。最为可悲的是,此时距离他杀死尔朱荣还不到三个月。
曹魏末年的著名皇帝曹髦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因为不满晋公司马昭的压制,便一直试图寻找机会打败司马昭,并拿回属于他们曹魏的江山。于是乎,年仅19岁的曹髦便在甘露五年(公元260年)6月2日,召见亲信王沈,王经,王业等人,并让他们部署甲士随他出宫,亲自前往司马昭的府邸进行讨伐。
但事情的最终,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曹髦尽管带兵杀出皇宫,来到了司马昭的门前,但最终还是被司马昭的属下贾充与成济所杀。且死后不但被废除皇位,就连下葬都是平民的待遇。
得出的结论
其实翻阅史书后不难发现,康熙能除掉鳌拜重新拿回朝政,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或者说,他的难度与历史上其他的权臣与皇帝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就算不论刚才提到的元子攸与曹髦,但北周的宇文护与东汉的曹操不就是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吗?我们平心而论,假使汉献帝真的杀了曹操,难道曹丕曹彰,曹洪曹真等人就会坐视不理,看着汉献帝置他们于死地吗?
最后,皇帝被权臣威胁或要挟的时候,之所以不找个时机一剑杀了他,反而得小心翼翼地顺着他,并不是因为这样很难,而是因为杀掉他之后该怎么办?如果说当时皇权还非常强大,如康熙或宇文邕(北周武帝,通过杀死宇文护而掌权)那样,那倒也好办。可如果当时皇权非常弱小,如汉献帝与元子攸那样,那贸然偷袭或杀死权臣,只能是陷自己于危难之中,毕竟权臣不会是一个人,而是一整个家族。
参考资料:《后汉书》《清史稿》《魏书》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