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古人为何如此没担当?

“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古人为何如此没担当?古人讲究“三不做”:能避祸袪灾家旺人兴,知道是哪“三不”吗?

《孟子》中有句名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后人将之简述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意思是告诫人们,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有些事是必须做的,有些事又是绝对不做的,这主浊人们常说的“干该干的,不干不该干的”。什么是该干的?这是因人而异的。而人生中不该干的事情,却有对众生有着普遍意义,比如古人所遵循的“三不做”,就是取舍之后的选择。

古人口中的“三不做”是哪“三不”呢?就是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为此还诞生了一句民间俗语,叫“不做中,不做保,不做媒人三代好。”这里的“中”指的是中人或中间人,“保”指的是保人或担保人,“媒”就是为人保媒拉纤的媒人。

一不做中

上述俗语中的“中人”,指的是民间有双方进行交易时居间介绍或作证的人。比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中的:“产业交关少不得立个文书,也要用着个中人才使得。”此处的中人,指的就是见证人,而鲁迅《祝福》里的:“ 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 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此处的中人,就是介绍人。

古人为何反感做中人呢?从中人的特征来看,是以当事双方之外的第三者的身份出现的,中人相对于交易双方,都是能值得共同信任的人,可以是双方共同的朋友与熟人,或是双方共同的亲戚,只是适逢其事,做个现场见证,于己并无甚妨碍。其实不然,因为,做为中人,是要在双方交易的文书(契约)上签字画押的。对于动字据,古人是最为小心谨慎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在纸上签名画押的,免得日后有了麻烦,想赖账都难,因为,白纸黑字在那儿。

中人虽然不负律令上的责任,但是,当交易双方有人毁约时,中人就得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其实,这世上最难说的,就是“公道话”了,因为双方的出发点与诉求不同,站在中间的中间人,是无能如何也不能满足双方的心理期许的。

民间有则流传甚久的小寓言,说的是“卖伞与卖扇子”的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都做生意,大女儿是卖扇子的,小女儿是卖雨伞的。天晴时,老太太就为小女儿担忧,担心雨伞卖不出去;雨天时,老太太就为大女儿忧虑,担心扇子卖不出去。如此一来,老太太的日子过得很忧郁。

如果套用到中人身上,中人就是那个两边替人担心的老太太,好是说晴天好呢,还是阴天好呢?说晴天好吧,小女儿肯定不高兴,说雨天好吧,大女儿一准又噘嘴。因为,这世上能一碗水端平的事,少!

这就是中人的终极担忧与尴尬,如果是到了惊官动府的地步,中人还得上堂作证,这是普通人最不愿“露脸”的尬事之一。

二不做保

所谓“保人”,意思是为双方或多方履约作保证的人。相比于“中人”而言,保人是要为所保证的人不能履约时,承担起履约责任的,其“危险系数”要远超于中人,所以,生活中,不愿为人作保者,大有人在,除非是迫不得已,一般人是不会轻易替人担保背责的。

近期的网上就有一个“保人”被坑的现实例子。2017年6月份,山东省临沂市有位姓李的退休老教师的一位学生找到他,跟他学生一起的还有一个贷款公司的工作人员。原来是学生因急需用钱,需要贷款,条件是得有人给他做担保。于是,他就想到了李老师。学生称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需要一笔很大的钱,而且保证在一个月以后会去除李老师的名字,跟李老师及其家人没有任何关系。法律意识淡薄且秉性善良的李老师,觉得帮助他人求学是一件好事,主在货款合同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帮学生货到18万元。

让李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债务到期以后,李老师才发现自己的学生已经把自己拉黑了,那笔18万元的货款仍在他名下,于是,他被起诉至法院,成为替学生背锅的实际还债人。

为了还清欠债,60多岁的李老师几番外出打工谋生,经过一年的努力,2020年12月,终于将欠款还清。但是,这笔欠款带给他的却是永远也难以抹平的伤痛。

为他人做保,风险极大,尤其是负连带保证责任的担保,说不定就是一个大坑,等你闭眼一跳。

三不做媒

在人们的印象中,为人牵红线、连心桥,是积德助人的善举,《西厢记》里的红娘受人喜爱,就是例证。

但是,在古人心目中,为人保媒的,都是闲极无聊的社会底层妇女,她们好吃懒做,靠着保媒拉纤骗吃骗喝,如今的有些农村,还有这样的俗语,叫“成不成,酒三瓶”。意思是说,不管这门亲事是否给说成了,吃喝是少不了的。

在传统戏剧是,媒婆的形象也多以滑稽搞笑的装扮出现,她们抽烟、吃酒,口没遮拦,为了完成业绩,还“两头骗”,两头吃。

有个成语叫“走马观花”,说的就是古代媒婆的狡古时候,有位富家公子,长得一表人才,但却瘸了一腿,一直没能娶上老婆。巧的是,另有一位富家千斤,虽然眉眼清秀、身姿婀娜,但是,却先天兔唇(豁嘴),也是一直待字闺中。两家父母都为儿女的婚事操心,并放出话去,谁能给自己孩子保得媒来,会有重赏。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一个非常有心计的媒婆登场了。

媒婆接下差事后,使出浑身解数,两边讨好,疯夸对方。但是,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啊。为了让两人都“满意”对方,相亲那天,媒婆又导演了一出好戏:

为了不想让人看出富家公子是个瘸子,媒婆就让他骑着一匹马去相亲。为了不让富家千斤让人看出是豁嘴,媒婆又特意嘱咐她,相亲时要以鲜花掩面。相亲那天,公子哥来到女子家门口的时候,看到果然有一个漂亮姑娘手拿一枝花放在鼻子上正在闻花香。远远看去,姑娘长得确实很美,公子哥满意而归。姑娘远望马上的帅公子,也是一见倾心。在媒婆的“撮合”下,两人的亲事很快就定下来了。但是,成亲后,双方都懊悔不已,直骂媒婆害人不浅。

其实,在古代,媒婆乃“三姑六婆”中之一种。何谓“三姑六婆”?元代陶宗仪在其《辍耕录》中就有记载:“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清代作家李汝珍在其小说《镜花缘》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可见,这类妇女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如何的不堪了。

结语

诚如上所言,中人、保人与媒人,还真不是一般人想做就能做的,做中人得有情有义、有威有仪,做保人得有钱有爱、有痛有舍,做媒人都有不惧人言之大勇。古人诚不欺我,他们的许多话,都非都是空穴来风,有些话是碰壁之后的经验之谈,即使是放到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