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珐琅彩如何入你眼?
珐琅彩的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 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
珐琅彩瓷是清代皇 室最 具特色的陶瓷器,也是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釉彩瓷(笔者觉得没有之一)。从康熙皇帝的色艳庄重,到雍正皇帝的淡雅素净,再到乾隆皇帝的雍容华贵,充满异国情调的掐丝珐琅在陶瓷器上表现得淋 漓 尽 致。集中西神韵于一身,一件瓷器画尽了清宫皇 室的高 贵地位与繁荣昌盛。乾隆皇帝的珐琅彩瓷是清康雍乾三代中最精美的集大成之作,极 具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园罐》便是其代表作。
景德镇工匠按皇帝亲自钦定的瓷器造型样式烧出素白胎或白釉瓷器,然后运送到京城,在养心殿造办处,由当时最 优 秀的画师在白胎瓷器上面以珐琅彩料绘出图案,并就近于京城里的专门地方再次入窑烧成。
现存康熙朝珐琅彩瓷主要是小型实用器,如瓶、盒、盘、碗、杯等,图案多是花卉,且都没有鸟,有一些珐琅彩瓷除花卉图案外,花心内还常有篆书“万”“寿”“长”“春”等字,应该是为康熙祝寿时所制。这时烧造的珐琅彩瓷,多使用景德镇提供的“反瓷”,即素烧后里面有釉外面无釉的胎体,由清宫造办处在宫内烧制。
康熙早期,珐琅彩瓷是没有款识标记的,到了康熙四十年之后,出产的才有款识标记,一般都是“康熙御制”的四字楷书纪年款,字体外围为双线方框包围,字 体用料为色料。雍正时期款识有两种:“雍正御制”四字楷书纪年款和“雍正年制”四字仿宋纪年款,并且字体用料都是蓝料。乾隆时期款识只有一种:“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纪年款,字体外围用双线方框包围,字体彩料为蓝料或赫色料。
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对于康熙、雍正时期遗 留宫内的珐琅彩瓷更视为珍宝。除承前制继续在宫中烧制外,并为每件器物配制楠木匣钵,专门储藏于乾清宫珐琅彩瓷的专库(端凝殿)内。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康、雍两朝,器型更加丰富。此时珐琅作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专画花鸟鱼虫的画家余省,画人物楼景的画家张廷彦,画人物花卉的画家金廷标等达17人之多。是参与画珐琅瓷器制作人员最多的时期。乾隆时期画珐琅的画匠大多来自广东、江西和宫廷,乾隆皇帝还从江西调会画磁器、会吹釉水兼炼料烧造磁器匠役胡信侯入内廷造办处。形成乾隆珐琅彩瓷“取材种类多样”、“装饰繁缛华美”的艺术特色。乾隆时烧珐琅彩瓷的地点除了延续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外,在圆明园造办处亦有烧造。出现了珐琅彩与粉彩合绘的现象,同时多使用轧道工艺表现器物的立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