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平均工时?

本期问题

群友思考

任志平:

“零件”的含义是什么?构成一个产品的各个部分,或者一个零件就是指一个产品。提问者没有交待清楚。

假如某一产品原零件数为M,简化一个零件,该零件组装工时为T零件工时=(总工时-T)/(M-1)若T足够大,则零件工时降低,产品设计优秀。若T很小,分子减小的比例小于分母,则零件工时升高(前提是工时>零件数,貌似没有例外),这时零件工时的大小已经无法衡量工艺设计是否优秀了。零件之间装配的难易程度差异巨大,每个零件占用工时的权重是不一样减掉一个权重低的零件,零件工时会升高减掉一个权重高的零件,零件工时会降低。对于制造来说,只要总工时降低,都是设计的进步。零件工时评价工艺设计是否优秀失去了评判的意义。

黄山LED:

零件工时这个指标是想反映制造的效率,但它没有反映不同零部件设计时所需工时是不同的(设计的效率),换言之,这个指标要想成立,得有一个隐藏假设:不同零件所需工时一样的。否则,分母中要有一个反映不同零件设计出来的工时需求不同的因子。另外用零件工时评估设计的生产工艺是否高效的优缺点是什么?设置多大容量算合理?

Alex|制造业|IE:

如果是连续流生产,单件工时还有一种表达形式供你参考,即(出勤工时+加班工时-缺勤工时)/周期内产量,如果加班、缺勤忽略不计,还可以推导成人数/UPH,如果该指标只打算考核在线生产工人,继续推导为,标工/产线开动率,即单件工时=标工/开动率减少单件工时,可以优化标工中的非增值时间,或者提高产线开动率;如果指标考核全员,可以减少职员比例降低总出勤时间,等等。

lnj-制造:

电子行业常见两种报价方式:公时*费率、焊点*点单价。最后你可以推导出单位时间的焊点能力是核心指标,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中的指标是合理的。但是,单个器件的焊点数与以上指标有强相关,研发的或客户需求的可制造性与以上指标也是强相关。你用以上指标对工艺而言显然不公平。所以在不清背景的前提下很难判断你的合理性。另外就是你这个平均工时是包含种类还是不含?如果不含,貌似意义不大;如果包含,巨大的零件间差异会让指标没有意义。有点像我和马云的平均身家若干亿一样搞笑,建议考虑方向是:产品定位的预期制造成本和工艺实际能达到的预期水平方向。

虎虎生威:

1、零件平均工时不能用于评价新产品生产工艺设计是否高效。

2、(1)高效比较模糊,在以人为主的制造业,如吸尘器生产,路由器生产的制造业,可以用单片人力工时来评价产品的人力成本,而不是零件平均工时;

(2)单片人力工时=制程1的单片人力工时+制程2的单片人力工时+制程3的单片人力工时+...+制程N的垫片人力工时(N为该零件总共有几个制程)

(3)单片人力工时投入越少,则总的人力成本越低,这样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高效呢。

dongmian001-163:

我认为零件平均工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比如你可以用4个螺丝连接两个塑料件,也可以把上面三种料用注塑机一次成型。

那么显然后者是对整个成品的总工时缩短有利,但可能零件的平均工时反倒会上升(因为螺丝的工时一般来说很短的,会把平均工时拉下来)

综上,应该用整个成品的总工时来考虑问题,而不是用什么零件的平均工时。

LemonTree2020:

可以当做工时指标来判断单个零件设计的优良,不可作为整体设计的评判。

Welly_Y:

1、零件平均工时能否用于评价新产品生产工艺设计是否高效==>不能。原则上追求速度是效率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决定性指标。不同产品工时需要考虑工艺复杂程度、单纯的看工时所以没有意义;不同的新产品开发会有不同的要求,如在某公司的NPI导入前期会考虑快速送样达成率,以快速抢占核心客户订单转化率,导入mock-up快速送样机制,样品生产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达成:如 CNC、镭射、蚀刻、机械加工、模具成型等加工方式均可满足样品生产需求,需从样品制作工艺成本、工时效率、料工费差异、交付能力、样品性能等综合考量,才可决定选择合适的样品加工方式,不要仅仅局限于工时方面。

2、缩短零件工时,需要确定是样品期还是批量生产。批量生产还需要确认是机械加工(需要考虑温度/压力/速度等综合性最优组合下加工时间最短且生产的品质稳定)、还是手工(需要考虑客户与生产节拍的设计,不是越快越好)、人机操作(需要考虑设备有效产出及人员工作饱和度等)。

对这个问题有想法的小伙伴,欢迎留言告诉我们的提问者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