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第三十六回 ·广东外省征诗喜唱文阁丨长律短吟齐颂谱写华章
第三十六回
本省外邑征诗喜唱文阁
长律短吟齐颂谱写华章
西宁文昌桥
话说西宁文昌阁落成后,屈大均向知县张溶提议: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一次西宁文昌阁落成征诗活动。张溶自然赞同。屈大均去信给几位广东的诗友,告知相关情况,大家极力支持。屈大均于是授意番禺举人罗克忠向全省诗友发出了《重建文昌阁征诗启》。罗克忠的《重建文昌阁征诗启》是一篇骈体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和典故,对张溶的政绩和文昌阁的巍峨极力渲染,大事铺排,富有文采,很有感染力,在广东诗坛反应热烈。
征诗活动首先收到了江苏吴江人吴树臣的《题文昌阁》诗:
盛世方右文,济时崇正学。
至治底郅隆,声教汔南朔。
内外诸臣工,激励争磨濯。
维兹大梁英,河东威凤鷟。
岭表翥双凫,泷江翔一鹤。
兴举政已成,造士建高阁。
选胜附锦山,辟址城东郭。
人杰因地灵,形势巩磐礴。
经史富缥缃,搜罗探丘索。
藏山比二酉,诚哉读书乐。
实惟吾道光,赖斯惟充扩。
征材得桃李,挺质蕴浑璞。
起衰振蛮陬,弦歌遂遍作。
翊运臻炳蔚,居然比京洛。
文翁化蚕丛,昌黎徙潮鳄。
雉驯浃仁声,鸾舞随雅乐。
前贤不专美,今亦堪相若。
从斯诸硕彦,于焉任栖托。
莫忘结构劳,勿使休风邈。
多士来凭眺,愿言与之约。
诗歌的大意是:
盛世崇尚以文教礼乐治民,
崇尚理学是为了济世救时。
治理得好就达到繁荣昌盛,
声威教化推行到南方边极。
无论朝廷内外的群臣百官,
都在互相激励并磨砺洗涤。
张溶知县是河南大梁精英,
如河东王乔出任知县一职。
他像王乔骑着双凫到岭南,
在泷江上如白鹤飞翔搏击。
全面有效开展待办的工作,
修建文昌阁促进人才兴起。
在作为名胜的辅锦山选地,
确定县城东边郊外为阁址。
人才杰出是因为山川秀丽,
风水让高阁雄伟并有气势。
阁里儒家经典与史书很多,
都是到处搜寻回来的古籍。
书多如古代大小酉山藏书,
在阁上读书真是快乐无比。
真要把儒家学说发扬光大,
需要靠文昌阁扩大影响力。
广泛选拔发现人才来培养,
浑朴就蕴藏在先天的美质。
振兴文运在南方山陬海澨,
四面八方传来弦歌不停息。
国运助西宁文采鲜明华美,
居然可以与京城国都相比。
文翁任蜀郡郡守开化四川,
韩愈潮州办学校大做好事。
仁政泽及禽鸟声誉载全县,
引鸾鸟随雅乐学宫展舞姿。
尊重前任不独自享受美名,
以旧基址重建形制还相似。
从今各位才智杰出的学者,
可以在文昌阁里读书学习。
永记张溶知县修建的辛劳,
不让美好风气衰弱而消失。
众多贤士登上文昌阁眺望,
想念你我们定个登阁日期。
吴树臣曾任广东肇庆府四会县知县,后任四川成都府汉州知州,他之前曾为张溶的龙井亭撰《龙井亭碑记》。这首《题文昌阁》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所谓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以五言和七言较多,简称五古、七古。吴树臣这首诗用的是仄声韵,且多次转韵。诗的内容,既是对文昌阁的讴歌,更是对张溶知县的赞美。
随即,又收到了在粤工作的浙江欈李人李生佳的应征诗歌《题文昌阁》一首:
岭南曩昔谁讲学?白沙甘泉开炎陬。
阳春台迥江门旷,自云奥旨继孔周。
是时吾乡新建伯,宗风大振崇山丘。
浙粤人文互屹立,不让关闽濂洛偶。
二百余年人销歇,赖有张君起中州。
筮仕遥得泷西宰,首务宣化而承流。
力行兴教振衰敝,落成广厦资藏修。
巍然高阁踞绝巘,俯临汀渚对芳洲。
大江襟带左回漩,交广形势居全收。
千章灌木浓阴翠,四面云霞爽气浮。
彼都人士盛肄业,如从鹅湖鹿洞游。
古今地灵蕴才杰,鼓舞培养非无由。
使君为政弦歌化,雅得陈湛之徽猷。
寄语此邦诸髦誉,珍重结构垂千秋。
诗歌的大意是:
从前谁人在南岭以南的大地讲学?
是白沙和甘泉讲学在炎热的南疆。
阳春台和江门是两个宽阔的讲坛,
他们的要义来自孔子周公的思想。
当时我们浙江山阴的王阳明先生,
宗风大振就像是一座高高的山岗。
浙江广东两地大师犹如大山屹立,
与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相仿。
二百多年来白沙若水学说已衰亡,
但有张溶进士出现在河南的大梁。
张溶后来到西宁担任知县的职务,
他首先教化百姓让文化开来继往。
努力推行文教让西宁从衰败振兴,
建成高阁为士子学习提供好地方。
文昌阁巍然屹立建在高高的山峰,
俯瞰小洲芳草丛生点缀着文昌江。
远处西江如衣襟腰带在左边回旋,
还可以领略到交州和广州的景象。
千棵万棵灌木大片树荫浓密翠绿,
四面云霞灿烂清爽的空气在浮荡。
西宁县的读书人纷纷到这里学习,
像到鹅湖寺白鹿洞书院游览观光。
古今都是山川秀美蕴藏杰出人才,
西宁县完全有条件把人才来培养。
张溶知县治理西宁推行礼乐教化,
风雅是因为得到江门学说的营养。
寄语西宁众多有名望的英杰之士,
珍惜爱护这文昌阁让它千秋辉煌。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诗中所说的陈白沙,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新会(今江门市新会区)白沙里人,故称白沙先生,世称为陈白沙。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明代心学的奠基者,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甘泉即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后赴新会县拜陈白沙为师,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先后担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湛若水在继承陈白沙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随处体认天理”等主张,成理学的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学说”(甘泉学派),与王守仁的阳明学说并称为“王湛”之学。他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且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整个明朝中晚期心学的发展与繁荣。阳春台和江门是陈白沙、湛若水二位先生讲学的地方。陈白沙景泰二年(1451年)会试落第后拜江西吴与弼为师,半年而归江门新会,居白沙里,筑阳春台,读书静坐,十年间不出户终于悟道。新建伯是王阳明的封号。王阳明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学说。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鹅湖即鹅湖寺。南宋淳熙二年(1175)6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鹿洞即白鹿洞,是朱熹讲学的地方。白鹿洞书院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在其基础上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成为为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在京城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张溶学问颇高,但远没到能自创一家的地步,因此李生佳在诗中把张溶看作是继王阳明、陈白沙、湛甘泉之后的文化大师,无疑是夸大其词。
看官或许觉得上述二首诗很长,其实这还不是这次征诗活动收到的最长的诗歌,浙西人林之牧的《题文昌阁》更长:
华表千山绕,牂牁一水长。
凌霄崇岌嶪,附锦迥苍茫。
特选川岩胜,重开瓦砾场。
振兴端在是,修举亦何妨?
不惜躬胼胝,宁教更赞襄。
回栏开四面,正座列中央。
司禄精相接,星岩影在望。
六宗禋燎槱,一曜焕奎光。
象应离为火,溪纡筏似航。
桂河隔襟带,大力作屏障。
德庆遥连肘,罗阳此扼吭。
西瞻收广右,南眺引高凉。
黛叠横岚翠,霄攒削剑鋩,
飞甍疑插汉,曲磴转崇冈。
日射琉璃瓦,云生玳瑁梁。
春风香杜若,秋雨暗桄榔。
霞绮凝朱栋,冰轮映画廊。
树浓交茂密,泉响击砰磅。
松干盘虬挺,榕阴小鸟藏。
峒门萋鹿草,涧峪蔓猴姜。
名迹真宜志,奇观洵不忘。
林林共颙戴,总总乐趋跄。
广厦滋培荫,嘉禾去莠稂。
招携遴誉髦,弦诵和铿锵。
寒夕孙康雪,炎宵车胤囊。
有游皆白社,无客不青箱。
太乙相临照,朋簪互激昂。
窥园探窔奥,析义阐精详。
经史陈铅椠,丹黄校缥缃。
愿寻千仞石,静扫读书床。
这首诗的大意是:
群山重重叠叠围绕华表石,
西江源远流长在山下奔流。
华表石巍峨高耸插入云霄,
苍茫中远处是辅锦山小丘。
特别选择水边山上的胜地,
清除瓦砾把文昌高阁重修。
振兴西宁文教就在这盛举,
重修也没遇到骚扰的贼寇。
张溶不辞辛劳双掌起老茧,
带头让更多的人伸出援手。
高阁上四面都有栏杆围绕,
中间是正座宽阔明亮通透。
司禄星闪耀着悬挂在阁边,
星星与山影远远映入眼眸。
以祭天的礼仪祭祀六大神,
奎宿耀光出现科举好兆头。
离卦的卦象是离而离是火,
阁下江水曲折多以筏作舟。
远处的桂河像衣襟和腰带,
大力山好像屏障山高岭陡。
隔着浩瀚西江与德庆相望,
控制西宁阁的位置如咽喉。
向西望广西山河尽收眼底,
向南眺可看到古郡高凉州。
青葱重叠的群山山岚飘荡,
群峰如剑鋩在天空下聚凑。
两边翘起的房脊如插云霄,
通过曲折的石阶向山上走。
太阳照耀着阁上的琉璃瓦,
彩云在画梁上面飘荡悠悠。
春风吹拂送来杜若的芳香,
秋雨绵绵桄榔树阴森黝黝。
艳霞静静挂在红色的正梁,
月光洒在画廊上皎洁温柔。
文昌阁外面树木茂盛浓密,
山泉撞击着山石叮咚奔流。
松树树干盘曲挺立如虬龙,
榕荫浓密小鸟栖息唱啾啾,
山洞大门鹿草长得绿油油,
涧水滋润猴姜蔓延满山沟。
这名胜古迹真的应该记录,
绝对不应忘记这景观奇秀。
张溶知县多美政受人爱戴,
登文昌阁的人都争先恐后。
文昌阁肩负培育人才重任,
如为茁壮的禾稻剔除稂莠。
安抚移民选拔出英杰之士,
弦歌诵读书声响亮不曾休。
孙康家贫冬夜映雪来读书,
夏夜车胤学习萤火置案首。
来这里游观的都是隐士们,
游客是来这读书把功名求。
太乙星高高照耀着文昌阁,
朋友们激动昂扬挥斥方遒。
欣赏园景探索高深的学问,
分析要义精密详实无错漏。
把笔墨纸张摆开阅读经史,
赏园景我让学问再上层楼。
想在这高山寻得一块石头,
扫净作读书床在学海遨游。
林之牧,字木文,号松亭,浙江嘉兴人,流寓岭南,著书揽胜。西宁县举行文昌阁征诗活动的时候,他和屈大均一起,正在西宁对新修的《西宁县志》进行校对。林之牧这首《题文昌阁》是一首五言排律,排律和一般律诗一样,要严格遵守平仄、对仗、押韵等规则,但它不限于四韵,每首最短五韵十句,多的长达五十韵(一百句)甚至一百韵(二百句)以上。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用对仗;各句间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对的格式。由于限制过多,容易显得堆砌死板,历来极少名篇。
除了长诗之外,征诗活动也收到了不少律诗、绝句。江西宁都曾灿《题文昌阁》:
岭表谁兴教?泷西有使君。
琴声满厅事,阁势迥江濆。
每造菁莪士,同论古今文。
从斯摛藻秀,奕叶奋凌云。
诗歌的大意是:
谁人在五岭以南的地区兴办教育?
是西宁这位进士出身的张溶知县。
他弹奏出的琴声在县署官厅回荡,
所建的文昌阁气势雄伟高耸江边。
在这里读书西宁将常常出现英才,
大家共同研讨古今的鸿文和巨篇。
从此写出的文章充满华丽的文采,
世世代代奋发有为直上九霄云天。
曾灿原名传灿,字青藜、止山,自号六松老人。江西省宁都县人。是一位文学家、隐士。他少负诗名,与同学魏禧、魏际瑞、魏礼、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等称“易堂九子”。清顺治二年 (1645),杨廷麟力保吉安、赣州,灿奉父应遴命往福建招集山间十万游勇,以策应廷麟。刚走,父病逝,吉安、赣州相继失守。灿服丧毕,削发为僧,远游闽、浙、两广。母及祖母思灿成疾,灿始归,奉祖母命娶妻,筑六松草堂于刘坑虎陂下村。躬耕事亲,数年不出门。后侨居江苏20多年,客游燕市(北京)而卒。曾灿为文观察锐利,气势盛大,明白透彻,且清真淡泊,其诗词则多反映风土民情,乡土气息浓郁。著有《六松草堂文集》、 《止山集》、《西崦草堂集》、《过日集》并行于世。增灿在这首诗中把修建文昌阁放到张溶振兴西宁文化教育的背景中去写,立意比其他应征诗歌明显要高远一些。
本省籍诗人也有作品应征。新会梁贻焘《题文昌阁》:
胜迹开文阁,亭亭浸广寒。
风回千嶂合,水聚一溪湍。
曙色藜光映,弦声夜月阑。
使君吟啸处,携手共盘桓。
诗歌的大意是:
文昌阁建成之后这里就成为了名胜,
阁楼高耸静夜里沐浴着皎洁的月光。
四面群山环绕山风在文昌阁旁回旋,
流水聚集文昌江翻动着湍急的波浪。
如有神助蜡烛映照着拂晓时的天色,
弦歌和诵读的声音在月夜上空飘荡。
文昌阁是张溶知县高声吟唱的地方,
我们何时可以携手在这里徘徊吟唱?
梁贻焘是清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进士。诗中说的藜光即烛光。晋·王嘉《拾遗记·后汉》载:汉·刘向在天禄阁校书,夜间默诵诗书,有一位老父拄着拐杖进入阁中,他把拐杖头的蜡烛吹着,拿出《洪范五行》和有关天文舆图的书籍给刘向。刘向请问老人的姓名。老人说他是太乙之精。后因以“藜火”为夜读或勤奋学习的典故。
张溶自己也有《题文昌阁》二首应征:
其 一
杰阁新成倚汉齐,居然形势镇泷西。
窗悬明月千峰小,槛压晴岚万岭低。
作赋何年歌白雪?校书此地映青藜。
惊人谢眺诗篇在,把酒临风手欲携。
其 一
山城曲水泻江流,揽胜巍巍百尺楼。
奎璧光芒通八极,衣冠拜舞足千秋。
香生远浦花初发,日照晴岚瘴已收。
文德武功环并峙,龙彨风雨翊皇州。
第一首诗的大意是:
新建成的文昌阁高高地耸入天幕,
那形势居然可以把整个西宁镇住。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众山显得很小,
峰岭低矮皆因晴岚在栏杆下卷舒。
何时能像王棨写赋来赞颂白雪楼?
在这校书会像刘向遇到拄藜老父!
谢眺才华惊人如今还有诗篇留传,
好想与友人一起阁上临风喝一壶。
第二首诗的大意是:
文昌江弯弯曲曲在西宁山城奔流。
登上高高的文昌阁可将胜景尽收。
魁星和太学的光芒通向四面八方,
缙绅名流登阁讲究礼仪流传千秋。
远处文昌江边鲜花初放芳香飘来,
晴天里太阳照耀把烟岚瘴气驱走。
文德武功二山互相对峙高高耸立,
山形如龙在风雨中辅助赤县神州。
这次征诗活动征集到的作品,张溶后来把它们编成一卷《松阁唱和诗》。松阁是松树掩映中的文昌阁的意思。《松阁唱和诗》一卷今已失存。但康熙五十七年《西宁县志·卷之十二·诗》,收录了以《题文昌阁》为题的诗共16首,作者来自全省。外省籍贯的作者,绝大部分是在广东工作的官员或职业写手。
文昌阁征诗活动,光鹫是知道的,但因为僧人不参与俗事,因此作为无人能出其右的诗僧没有参加文昌阁征诗活动,这是西宁诗歌史上的一大遗憾。屈大均虽然没有以诗应征,但写了一篇《辅锦山文昌阁记》。
未知屈大均的《辅锦山文昌阁记》写得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