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攀雀》育雏的精彩瞬间

07-22 

盛夏季节进入七月份,正值各种鸟类开始繁衍生息后代的季节。2021年7月19日,应影友相邀去了津南区辛庄苗圃公园里,拍到了被誉为建筑设计师称号的中华攀雀育雏的精彩瞬间,看到被微风吹的始终左右摇摆不定的鸟巢,小雏鸟在鸟巢里等待着妈妈觅食的归来,这只雌性美丽的小精灵“中华攀雀”往返无数次,将寻觅的昆虫等食物喂食雏鸟。真的很感人。现把拍到的画面编辑美篇,分享给亲朋好友们欣赏。

(有关中华攀雀情况介绍均来自网络)

  中华攀雀(学名:Remiz consobrinus):体重7.5-11克,体长100-115毫米。体型纤小,雄鸟顶冠灰,脸罩黑,背棕色,尾凹形。雌鸟及幼鸟似雄鸟但色暗,脸罩略呈深色。 虹膜深褐色,嘴灰黑色,脚蓝灰色。

  中华攀雀一般栖息于近水的苇丛和柳、桦、杨等阔叶树间。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

  中华攀雀的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丛间飞来飞去。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叶,花,芽,花粉和汁液。捕获猎物的方式和一般的山雀相同。

  中华攀雀的形态特征:中华攀雀雄鸟前额黑色,头顶灰色具褐色羽干纹。眼先黑色,前部与额部黑色相融,后部沿眼中部和颊上部一直向后延伸到耳羽均为黑色,形成一条宽阔的黑色带斑,其上有一窄的白色眉纹,其下为白色的颊下部,黑色带斑处于此二白色包围中极为醒目。后颈和颈侧暗栗色,形成一半圆形领圈。

  中华攀雀的上背棕褐色,下背、腰和尾下覆羽沙褐色或沙棕色,尾羽暗褐色,内外翈均具窄的淡皮黄色羽缘,翅上小覆羽、中覆羽棕褐色,大覆羽栗褐色,羽缘淡皮黄色,飞羽暗褐色,外翈棕黄色或皮黄色,内侧三级飞羽羽缘浅栗色。颏、喉、胸、腹至尾下覆羽等整个下体概为皮黄色,颏、喉稍淡,有时近白色。

  中华攀雀的雌鸟额、眼先,经眼下部和颊上部到耳羽暗棕栗色,上体沙褐色,头顶灰色稍深具淡褐色羽干纹,其余与雄鸟相似,但羽色略淡而少光泽。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色或灰黑色,下嘴灰色或灰黑色,脚铅灰黑色或铅蓝色。

  中华攀雀的大小量度:体重♂8-11克,♀7.5-10克;体长♂100-115毫米,♀100-109毫米;嘴峰♂8.5-10毫米,♀9-10.5毫米;翅♂52-59毫米,♀51-56.5毫米;尾♂42-50毫米,♀42-47毫米;跗蹠♂13.5-14.5毫米,♀13.5-14.8毫米。(注:♂雄性;♀雌性)

  中华攀雀的栖息环境: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半荒漠地区的疏林内,尤以临近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杨树林、榆树林和柳树林等阔叶林中较常见,迁徙期间也见于芦苇丛。

  攀雀的生活习性: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丛间飞来飞去,功在枝间跳跃,有时又喜欢倒悬在枝端荡来荡去。冬季成群,特喜芦苇地的栖息环境。鸣声细小而单调,柔细而动人的哨音tsee;较圆润的piu及一连串快速的siu声。鸣声似雀鸟,“tea-cher”的主调接si-si-tiu副歌。

  中华攀雀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是繁殖期间,几乎全吃昆虫。所吃食物种类主要有杨扇舟蛾、杨尾舟蛾、黄剌蛾、褐边绿剌蛾、杨卷叶蛾、杨枯叶蛾、杨毒蛾、蓝目天蛾、夜蛾等鳞翅目昆虫幼虫以及小甲虫、杨红叶甲、蜂等其他昆虫。此外也吃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冬季多吃杂草种子、浆果和植物嫩芽。

  中华攀雀的繁殖方式:繁殖期5-7月,5月初雄鸟即开始占区,雄鸟不断的在树冠枝叶间鸣叫以招引雌鸟,营巢在杨树、榆树、柳树等阔叶树上。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

  此间雄鸟异常兴奋,它们先在细软的枝条末端用树皮纤维和羊毛打个结作为巢的悬挂处,然后以此织成一纵向圆环,再由圆环织成半球形的提篮状,最后织成顶端留有左右对称的两个圆形小孔的袋状巢,最后其中一个小孔被封死,别一个小孔则横向延伸出来织成一管状出口。在这织巢期间,亲鸟每一次衔着一嘴的毛来到巢枝,围绕着枝子转圈,将嘴中含着的羊毛裹缠在枝子上。

  攀雀有高超的攀缘技巧,它将这项表演性的技巧的实用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在自己的筑巢时应用得娴熟快捷,像杂技或者体操表演,很快它就在枝子上转了好几圈子将衔来的羊毛紧紧地缠裹在树枝上,而后在缠绕的粗粗的两根树杈间依稀拉起丝丝缕缕的纤维,然后继续在树枝上“翻单杠”缠绕,两根树枝间丝丝缕缕的纤维慢慢扩展为一条“钢索”。

  攀雀的巢穴呈囊袋状,主要由树皮纤维、羊毛、蒲绒、杨絮、柳絮等编织而成,结构相当精巧,悬吊于乔木柔软的细枝末梢,很像一个悬挂的葫芦。巢顶端侧面月一管状开口,供亲鸟出入。营巢基本完成,但以后仍不断在内壁用杨絮和柳絮加厚,直到产卵期间亦不停止。

  中华攀雀的保护现状及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中华攀雀育雏短视频

00:36
去APP下载
01:55
去APP下载

谢谢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