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刘克庆新书《石说》研讨会成功举办

9月11日上午9时,刘克庆新书《石说》研讨会在济源文联会议室顺利举行。姚永刚主持了会议,与会人员有赵公文、姚永刚、卢晓更、崔丙仁、刘旭升、刘帆、郜大军、陈同枫、张义敏、李卫红、王晓、原峥、姜燕(排名不分先后)等二十余人。
会议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下进行(以下为部分发言)。
姚永刚:《石说》是刘克庆老师用了很大心力出的一本书,由当代著名作家、矛盾文学奖获得者、济源籍作家李洱老师做序,出版以后在业界反响非常好。今天大家就围绕这本书畅所欲言,说心得,说好处,也说说缺点。
卢晓更:《石说》是作者对自己大半生的认真回顾和记录,代表了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文字朴实,记叙真实,感情真挚,有非常动人的力量在里面,可读性很强。
不足之处:部分章节略显冗杂,可简略。
崔丙仁:我和克庆很早就认识,他之前就出过两本书,他忠实于文字就像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为人踏实,行文亦厚重大气。这本书正如他一贯的风格,字里行间没有一丝虚浮之气,既有“石”的稳,又有“石”的厚。
刘旭升:我读《石说》,最大的感受是这里面的情感。这是我读过的济源本土作家里面,记事最真、情感最深的一部书了。书中许多文章能让我当做范文来学习。
王晓:这本书是我父亲先看到的,他对这本书的内容和排版,尤其是每篇文章前面的书法题字,提出了高度的赞扬。正是在父亲的赞美下,我捧起这本书,才读几篇,就已经被书中许多章节打动。《石说》和它的作者克庆老师,有许多地方值得我深入学习。
不足之处:部分章节中,如果能对情节挖掘得再深入一点,会更感有感染力,更具有记录时代的价值。
郜大军:《石说》语言文字非常接地气,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济源地方特点,涉及到济源风俗民情的地方,写得非常贴切。全书感情色彩浓厚,“义”和“爱”的特征十分明显,从头到尾满满正能量。正如文末姜燕所写的跋中所言:克庆老师一生都在学习,一生都在热爱,一生都在奔梦。
张义敏:《石说》贴近生活,内容丰富,语言精炼,感情细致。读此书,可以从作者平凡的生活中体会深刻的人生哲理,有道法自然的大道之理,有人生向上的拼搏精神;有真挚感人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有爱憎分明的人生观世界观,生动有趣,可读耐品并充满正能量。
原峥:《石说》真情洋溢,感人至深。语言自然朴实精炼,充分显示了作者坦荡做人,严谨做事的性格,不论是书本内容还是作者品格,都值得我们后辈深刻学习。
李卫红:《石说》是一部有强烈画面感的书,其中的许多情节稍微修改就可以作为电影剧本进行影视创作。充满生活气息和张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有这么好的文笔和功力,热切期望能结合当下,再挖掘一些新作出来。
陈同枫:德裔美国历史学家伊戈尔斯通在《文学为什么重要》中说,“文学更像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文学是行走,不是地图。”虽然我刚翻开这本书,可我知道,这本书从1969年就已经开始了气壮山河的行走,这是克庆先生行走的山河,仅从目录看,里面有小桥流水,也有惊涛骇浪,会蹦出8个葫芦娃,我知道,其中一定有书法葫芦娃和文学葫芦娃,书法葫芦娃当有魏碑的苍劲,文学葫芦娃当有王屋山的厚重。
文学作品有向上的,向着广袤无垠的星空,有向下的,向着厚重辽阔的大地。刘克庆先生的石说,是王屋山般嶙峋的岩石,是实实在在的立在那儿的。这每一块石头都将为我提供一个脚踏实地的路径,走近他。
刘帆:大作家李洱先生说的好:散文最讲究的是抒发真情实感。《石说》一书……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刘克庆先生的文笔通常都极为内敛,乍看上去朴实无华,其实都带着款款深情。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刘克庆先生阅世知文识人甚多。刘勰曾说,作者只有做到根柢槃深,文章方能做到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读者也才会觉得往者虽旧,馀味日新。读刘克庆先生的文章,我就有这种强烈的感受。需要提到的是,他关于家乡风物的描述,使我对济源有了更深的了解,读起来不仅格外亲切,而且颇长见识。我更想提到的是,其中记叙师长和朋友的那七八篇文字,真是既见情志,又见情谊,使人深为感动。
赵公文:《石说》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行文间有浓厚的济源风情,对人物风貌和地方风物的描写细致而又传神,是一个时代的亲历和见证;全书感情色彩浓厚,至情至性;在语言描写方面,不矫情,不夸张,平实中见真,见力量。

刘克庆

场外发言

刘  明

各位领导,各位文友,大家好!

知悉今天是克庆先生新作《石说》研讨会,愚者远在3000公里之外插句嘴,请谅解。

我与克庆相识在济源宾馆,那是1977年召开的济源县业余作者座谈会,当时主持人介绍克庆正在与人合写电影剧本,令人惊羡。之后的几十年来,我们就一直是老相识、老交情、老朋友了,时常在一块聊聊书法,谈谈文学创作。我不仅多次向他索字,也拜读了他以往出版的多本大作。本次收到克庆新作《石说》之后,我坐下来用了两天时间,一字不落认真读完。

在座的不少人可能手中都有了克庆先生的《石说》,甚至许多人也和我一样,认真拜读过了《石说》。关于对《石说》书评,对克庆的人,对克庆的文,李洱老师的前序,姜燕文友的后跋,都写得很具体,很到位,我不必多言,只谈些自己的读后感触而已。

读完《石说》,又使我为之一惊,克庆真的行,克庆真的中,他是我身边最好的学习榜样。我比克庆年长3岁,其实我们就是一茬人,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都有大致相同的坎坷经历和风雨过往,克庆却灵心慧眼,缩龙成寸,随处都能写出妙文佳作。

两年前。克庆随团来西双版纳旅游,我邀他来家小酌,酒毕闲聊,他拿出手机,声情并茂地朗读丽江游感,我听后自感有愧。丽江我也曾不止一次到过,收获的只是几张照片和几枚纪念品,他却把易逝的生活变成了长存的文字,抒发情感,真挚动人,字字生辉,可敬可学。

《石说》写得平实自然,没有半点做作,文字隽秀,感情细腻,意味深长;《石说》形神兼备,空灵蕴藉,意蕴丰富;《石说》感情真挚,抒写委婉,凄婉动人;《石说》既拥抱了三山五岳,又描摹了点滴小事,汪洋恣肆文采绚丽,从形式到内容,不失一本佳作。

斗转星移,春去秋来,眨眼间老之已至,克庆贤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永远是愚兄学习的榜样,期待并祝愿他的再一部大作问世!

雨南山

远读刘克庆先生

雨南山

认识刘克庆先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大约要有十五年。那时深慕先生书法,在一餐火锅里,听刘先生讲书法的线条美,颇为倾倒,曾欲拜师学艺,惜因我常是三心二意缺乏恒心的人,做什么都不长久,最后终于作罢。

刘先生当然说不上著作等身,因他个子大,魁伟壮实,虽已有《河桥路》《秋的总结》《诗书集》《石说》等多部集子,但于他本人的肚量和多年积存,这些书不过是沧海一粟。书之外,刘先生教书育人、为艺术奔走、参政议政谋划城市未来,成就斐然。刘先生于知天命之年创立济源书协刻字委员会,开辟济源书法艺术的新门类,会员济济,在全国全省多有斩获,许多人通过刻字提高了书法层次,有数人加入了中国书协。

刘先生曾为我写过《岳阳楼记》的书法横幅,挂在书房墙上,直让陋室生辉煌。

刘先生的文章亦如其人、其书。是厚重的魏碑体,笔痕如刀痕,棱角分明,方正不阿,力透纸背,又不乏灵巧与机变。这是他从他的恩师孙伯翔那里学到的,也是他人格的反映和数十年艺术人生浸润塑造之功。

刘先生记事,细致精微,四五十年前的邵州岁月,如放电影,如时光回溯,历历在目;刘先生写人,娓娓道来,深情款款,特别是《天津情怀》和《礼佛孙伯翔》,读者不仅看到师者的慈祥、慈悲,也看到刘先生作为弟子对老师的那种小心翼翼的尊敬;刘先生状景,有节奏,有条理,让石头说话,让语言流动,充分调动各种经验,静止的事物瞬间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刘先生的语言是有些“土”的,有浓浓的地方味。同时在语言上他也实践着孙伯翔先生所说的“稳、准、狠,嘎、嘣、脆“,从不拖泥带水,很有神采。

有人对子贡说,我觉得你比你的老师孔子有学问。子贡说,一个人家里的房子外面有个院墙,我的院墙有多高呢?高度正好到肩膀,所以一般的人站在院墙外就可以把里面看得清清楚楚,我家里有什么,一看就明明白白,哟,这家挺有钱;而我老师家的院墙有多高?数仞之高,你站在外面不入其内,根本看不到我老师家有多富有。

对于刘先生,我就是那个有人,只能看看刘先生的院墙,至于院内有什么,至今不得其门。只好远远看一眼,是为远读。

谨以此小文祝贺刘克庆先生新著《石说》出版。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曹国平

读《石说》,谈刘克庆叙事
曹国平

听说克庆兄《石说》出版了,就急着去索书。一见面,他就说,我给你提供一个小说素材。我说,有素材,你写拜,你又不是铁匠木匠。他说,小说我写不成,散文我还能诌几句。

就是这个说自己写不成小说的克庆兄,使我想到中国乒坛元老总教练刘国亮。一次,被一个国外记者称他为“那个不懂球的胖子”。此后,这反而成为他一个幽默的外号。

翻开克庆兄厚厚的新书,一股油墨香扑鼻而来。读的欲望油然而生。第一篇《我的邵州岁月》,记得在《大河文学》平台上读过,当时就感觉写的不错。现在,在纸质书上,读着又是一种滋味。纸质文字能让人沉静下来,细细地感受作者的匠心,静静地体会文字的美。当我随着作者笔触进入四年的邵州岁月,又被里边的人物故事所吸引近乎于痴迷之时;当我一页一页阅读,文章进入尾声仍感到未能尽兴时,我又把书页翻到最前面,看到作者写自己进入邵州时20岁,已在480电厂工地干了四年了。我就想,如此动人的叙事,为什么不写写480工地的四年?写出来也不会比《我的邵州岁月》差。当然,这只是在我脑子一闪,还是先把邵州四年看完。

好文不怕长,洋洋洒洒的文章,在不知不觉中读完。掩卷沉思,还在邵州里拔不出来。完了,连补录也看得不剩一字。

只能翻开去书看第二篇一一《遥远的记忆》,很快发现,这篇正是480工地四年的记忆。立刻来了兴趣,马上把对邵州的恋恋不舍移至480工地的峥嵘岁月。把16岁至20岁到24岁这8年的青春年华连接在了一起。

原本我是准备全部读完再写自己感受的,可是刚读过这两篇,就忍不住想发出点声响来。

小时候看小说,入迷得恨不能钻进书里边,一心想去领略小说里的场面,去见见小说里的人物。长大后,知道小说是作家们创作的,才慢慢憶怔过来:你永远都进不了那些场面,你永远都见不到那些人物。

今天看克庆兄的书,这种感觉和想法,突然就又回了一一犯痴了。回头再翻翻,再看看,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五个字:刘克庆叙事。

刘克庆叙事是有魅力的,是有功夫的。这绝非溢美之词。自上学时期到八年的工地、矿山磨练,克庆兄都在努力读书学习!无论是因工作需要,还是个人追求的梦想,无论是办通讯简报还是到写诗歌小说以及试写电影文学剧本,他都是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在学习。

我仔细想了想,他这八年叙事,可用以下这些词来概括:勤奋刻苦,百折不挠,聪慧好学,用心钻研,不屈服命运摆布,极快地适应环境,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永不沉沦,无怨无悔,做最好的自己。

所以在这八年中,他已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说起他的叙事,我不想用“娓娓道来”这个词,因它太程式化了,不能充分表达出他那驾轻就熟,挥洒自如的高超叙事能力。

我们知道,在文学创作中,叙事是写作所使用的频率最高的一种表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的最基本的方式。也许有人觉得,叙事没有太多的技巧,能拿起笔杆写东西的人谁不会?

贾平凹说过,别人知道的我们要少说,别人不知道的我们要多说。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都很快,很多东西,也许大家都知道,可我们却还在那里津津乐道写上一大片,岂不知,读者早已在那里替你难受得忍不住了,只有弃之不读了事。

刘克庆叙事干净利索,张弛有度。紧要三关时,步步紧逼,毫不费话,直逼故事硬核,让人读之,不忍中断。就像现在常说的那句话,憋尿读完,一探究竟。《我的邵州岁月》,我一口读完,看完补记,还怔怔地不忍掩卷。正如上文所说,立刻又陷入《遥远的记忆》之中不能自拔。

做为文学创作,既便是记事散文,作者的叙事也非为原生事件的记录。在作者笔下,这些叙事,已成为作者独创的艺术世界。只有如此才有文学性,才有艺术的真实性,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才能让我们痴痴迷迷不能忘怀。看完克庆兄八年叙事,我曾痴想,我如果能和克庆兄,一起经历那段岁月该多好啊!

叙事能力是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的主要手段。我以为克庆兄是可以写好小说的。我想提出个问题,从16岁到24岁,正是青春勃发时期,这8年故事中,怎能一个情感或爱情的泡泡也不见?这是不合常理的。如果能把那些青春故事写进去,一定能成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好小说。

下边我想摘抄刘帆刘主席对克庆兄书评的一段话,这段话也充分肯定了克庆兄叙事的功力、叙事的效果及叙事的新意:

大作家李洱先生说的好:散文最讲究的是抒发真情实感。《石说》一书……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刘克庆先生的文笔通常都极为内敛,乍看上去朴实无华,其实都带着款款深情。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刘克庆先生阅世知文识人甚多。刘勰曾说,作者只有做到根柢槃深,文章方能做到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读者也才会觉得往者虽旧,馀味日新。读刘克庆先生的文章,我就有这种强烈的感受。需要提到的是,他关于家乡风物的描述,使我对济源有了更深的了解,读起来不仅格外亲切,而且颇长见识。我更想提到的是,其中记叙师长和朋友的那七八篇文字,真是既见情志,又见情谊,使人深为感动。

能得到李洱先生如此好评,确实不易。克庆兄是用刻苦磨炼得来的。刘帆主席说得好,《石说》的质地铺玉散金。我将一篇篇细致地拜读,尽情去欣赏这金和玉闪烁出的光辉。

(0)

相关推荐

  • 谢小龙:桐城玉雕园人物之一——刘克胜

    桐城玉雕园人物之一  刘 克 胜  安徽桐城 谢小龙 刘克胜,年龄不大,模样清秀,同其见面次数不少,但交谈的时侯不多. 他曾是乡邑励志范.少小时,因家中兄弟姊妹多,日月苦,故自立早.也许是早早步入社会 ...

  • 工笔人生 :读刘克庆《石说》有感( 孔顶柱)‖ 《济源文学》2021(133)

    工笔人生 -- 读刘克庆<石说>有感 孔顶柱 拜读<石说>,深感作家刘克庆的文笔活脱脱就是国家级书法家刘克庆的神来工笔.它挥洒自如,收放得度,朴实.厚重而恭谨地书写山水.描摹人 ...

  • 卢仝故里征文‖“礼清书斋”读思礼 (刘克庆)

    "礼清书斋"读思礼    刘克庆 在美丽的万阳湖畔,有一座窗明几净的"礼清书斋",斋内清静.清雅,书架排排立,书案台台新.放眼窗外,淼淼湖水映清翠,俯读典籍,册 ...

  • 刘克庆书法作品 | 作者 任正义

    刘克庆书法作品 任正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日子里,济源市鸿远书法刻字研究院院长刘克庆,怀着对党的赤诚,用实际行动,挥毫泼墨,静心书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写出精湛的书法作品,为庆祝党的伟大生日 ...

  • 【济源】刘克庆丨畅游响沙湾

    畅游响沙湾 书法刻字展开幕后的第二天,我们在清华美院进修的18名学员从呼和浩特来到了响沙湾景区.刚一下车,顿觉冷风扑面,凉气袭人.环顾四周,停车场被一条弯曲的河沟弧形包围着.我们停车的地方有绿草.绿树 ...

  • 范县归来写板桥 | 作者:刘克庆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话说济水” 征文 | 济水记忆 | 作者:刘克庆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西关有个哲学家 | 作者:刘克庆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黄河情” 征文 | 黄河百里行 | 作者:刘克庆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拜望孙伯翔(刘克庆)‖ 《济源文学》2021(153)

    拜望孙伯翔 刘克庆 年年拜望孙伯翔先生,去年却因新冠疫情耽误了.今年八月正准备起程,忽然郑州又查出新冠感染者来.待区域解封,情况好转,又有杂事需要处理,这一拖就拖到了十月份.不由感叹,出趟门太不容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