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血栓,双腿先知!提醒老人:腿部出现4种求救信号,及时检查
广州64的林阿姨在家休息的时候,突然感觉右下肢发麻,然后有一股剧烈的疼痛从右下肢蔓延开来,整条腿也变得冷冰冰的。家人发现异常之后,马上将她送到医院急诊。
医生接诊之后,发现林阿姨右下肢皮温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已经消失,血液检查显示肌红蛋白高达217.2ug/L,CT血管造影显示右下肢血管几乎不显影,此外右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管腔充满了血栓。
这么长的血栓,连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很少见。事不宜迟,医院马上为林阿姨安排右股动脉切开取栓术。
最终,林阿姨右下肢的血栓被顺利取出,总算保住了右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林阿姨终于能下床走路了。
林阿姨感激地表示,如果不是医生医术精湛,她这条腿可能就保不住了。
一、为什么我们体内会有血栓?
血栓,就是堵塞在体内的血块,使血管通道发生“大塞车”,相关的脏器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增加死亡风险。
当血栓在大脑的时候,就会造成脑梗;当血栓在心脏的时候,就会造成心梗;当血栓在肺部的时候,就会造成肺栓塞……
那么,血栓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我们的血液中存在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会保持平衡,使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不会引起堵塞。
但是,因为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血流速度变慢、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等,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者抗凝功能减弱,就会失衡,产生血栓。
通常,血栓可以分为动脉血栓栓塞和静脉血栓栓塞两种类型。
动脉血栓是心梗、脑梗的元凶,比如脑血管血栓、心脏血管的栓塞。脑血管血栓表现为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引起偏瘫、昏迷、言语不清、视觉障碍等,严重的会造成残疾,甚至死亡。心脏血管血栓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导致间歇性跛行,甚至坏疽,需要截肢。
静脉血栓是“隐形杀手”,发生率远远高于动脉血栓。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静脉,容易引起肺栓塞,以及急性心肺功能障碍,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血、晕厥等,情况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猝死。
二、有没有血栓,看双腿就知道
那么,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血栓呢?可以通过双腿的表现来判断。如果双腿出现以下症状,十有八九是被血栓盯上了,应提高警惕:
1、腿部浮肿
饮水过多、长时间站立或者久坐不动等,双腿都会浮肿。但很少人知道,血栓也会导致双腿浮肿。因为血栓会堵塞血管,延缓血液流动的速度,影响正常的代谢功能,导致水分无法正常排泄。
再加上双腿位于人体下部,更容易使水分堆积,所以就会导致水肿,而且水肿的形状不规则。
2、脚部发凉
脚部位于肢体的末端,距离供应血液的心脏比较远,所以脚部的温度通常会比较低,当血栓发生的时候,血液难以到达脚部,新陈代谢减弱,产生的热能变少,温度会更低,变得冷冰冰的。
冬天气温低,脚部发凉比较正常,但是如果在炎热的夏天脚部也是冷冰冰的,就要警惕是不是血栓导致的了。
3、双腿发麻
长时间站立或者久坐不动,双腿血液流通不畅,脚就容易发麻,休息一会或者站起来活动活动就好了。需要注意的是,是否只是双腿发麻,而且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繁,可能与血栓密切相关,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4、腿部颜色变化
正常的腿部颜色是与肤色一致的,当有血栓形成的时候,腿部血管缺氧,肌肉就会变青或者变紫,严重时还会出现大片淤青斑,应引起重视。
三、记住3个字,血栓不上身——动起来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静脉血栓风险就会增加。
所以,要想血栓不伤身,就要动起来,运动可以从头到脚预防血栓。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预防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降低血栓的形成风险。
那么,怎样运动比较科学呢?
以走路为例,走路可以促进全身从头到脚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的形成。建议每天走路30分钟以上,约3000米的路程,并且坚持下去,一星期运动至少运动5次,走到微微出汗即可。
同时,还要注意运动后的心率,应保持在正常水平,切忌过度运动,有一个计算心率的公式:
运动后心率+年龄=170
比如年龄50岁的人,运动后的心率达到120就行,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身体情况来调整,但最好不要超过150次。
很多人以为血栓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其实不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血栓盯上,原因不仅在于缺乏运动,还在于饮食不健康、长期熬夜、喝水较少等。所以,预防血栓,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
[1]《99%的血栓无征兆,这些细节需要注意》. 北青网.2021-06-15
[2]《久坐一族当心血栓盯上你 预防血栓要“动起来”》.广州日报.2015-10-15
[3]《血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