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秀的时候,秀的行动本身意味着什么?

最近日子过得前所未有的忙乱。工作上每天要加班,生活上也是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焦头烂额,本领恐慌。

偷闲,上班路上得空刷了下朋友圈,这才发现,原来今天是5月20,秀恩爱的日子!

不管是520秀恩爱,还是父亲节母亲节秀孝顺,又或者其他的节点秀其他的。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这是一种生活方式。

也许是思维习惯上的不良嗜好,我忽然想到一个特别哲学的疑问表达:当我们秀的时候,秀的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要知道我们并非从来如此的。

我们现在出门吃饭,会给菜拍个照,然后发个朋友圈,遇到件值得记录或者自己觉得值得记录的事情,拍下来再说几句,这几乎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朋友圈像是一个展览各自生活的窗口,当然了这种展览也同时是一种建构,参照自己向往的生活去拣选重要的时刻,或者参照向往的自我形象,去调整发出来的图。美图和美颜什么的能够赚的盆满钵满,大概也是击中了这个点。

你说那个“向往”是假的吗?恐怕不能这么说。起码,它的作用效果是真实存在的。你说这是真的吗?好像也不全是。毕竟这里面有个拣选、构造和调整的过程。它就是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你需要接受它已经进入到你的生活这个事实。

但,这并非从来如此。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困难时期,家里忽然有一天菜里有了几条肉丝,作者的弟弟兴奋地跑到窗口大喊:我家吃上了大鱼大肉。当然,结果可想而知,是挨了一顿胖揍的。

一来呢,可能是财不露白一类的生活习惯,免得让邻里嫉妒,二来呢,含蓄也确实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一个要素。至于为什么会成为一种要素,是个更大的问题。

在这里,能看到传统和现代的区别。生活不再是一个自足的小圈子,然后去和外在的大圈子相对隔离和彼此界限分明。而是一个嵌入在大系统中的小结构,它不跟大的系统分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大的系统的反馈来确证一些东西的正确性,这是与传统社会非常不同的。

传统社会的确定性是具体在自足的小圈子里面的,向外的生长也立足于此。这种嵌入大系统的状态让人获得了在更大空间生存和更大的自由度的感觉,但同时也要承担大系统带来的对自身生活的稀释,以及更大视角下,个体生活被看的越来越渺小,以致无限趋近于虚无。这应该是项飚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提到的那种具体的生存所要对治的问题。

秀是嵌入大系统生活的一种心理需求,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确证方式在发生变化。至于这到底是不是好事,可能人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吧,我想,不会有确定的结论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