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嫂的逆袭:村姑小芳进城的故事

读完毕飞宇的《玉米》,不禁想起二师兄一个表嫂的经历,仿佛就是那个村姑小芳进城后的故事。

01.

老表要排除万难,誓将乡村爱情进行到底

当年她是西南边境山区,一个姓秦的"小芳”姑娘。她和到那里插队当知青的老表,不知怎么就对上眼了。

年轻人爱情正浓,加上个子不高,老表心中对未来的媳妇儿,总有个改良基因的美好愿望,立志非秦姑娘不娶。

至于以后,媳妇有无本地户口和工作之事,老表倒也不是并不在乎,只不过热恋中的人哪里想得到,那些太过遥远的困难呢?

姑父过来人了,自然晓得添没粮票一口人的难处——好看并不能当日子过的。他一听就火冒三丈:肚儿闹圆了才晓得好不好看,有本事喝西北风去,闹啥子罗曼,啥子蒂克!

父子间说好的和平谈判,一时陷入了僵局。

老父坚决反对,怒发冲冠;儿子生死度外,摔门而去。惯于夫唱妇随的姑母,虽感叹儿大不由娘,打小听话的乖娃子变了,忍不住有些伤心。

但她隐隐觉得丈夫反对儿子自由恋爱的理由,有些不近人情,好比电影上所演,财主宰相的千金和穷书生的故事,是有那么一点点嫌贫爱富味道。

想想棒打鸳鸯都难分开,搞不好会弄出个花痴,也是极有可能的事——家属院老刘家的闺女不就差点跳了河,闹出大事来了吗?

所以小门小户的人家也要讲礼,总该弄个冠冕些的理由才好,于是姑母竭力主张,先见秦姑娘一面再打主意。

02.

丑媳妇才怕见公婆,秦姑娘大大方方上了门。

她手脚麻利地收拾好屋里屋外,话不多却每句却恰到好处。也不晓得用了什么魔法,就将两个妹子笼络叫姐姐长,姐姐短了,粘着她一刻不离前后。

乡下姑娘没用过天然气,好在老表及时帮忙顺利解决了。一顿咸淡适口的饭菜,很快就被她弄出来笑眯眯地端上了桌。

这让姑母不得不暗中赞叹:嗯,是比自己先前看过的几个女子都强!

晚饭后各人各怀心事,各自睡下。一对男女大睁着眼睛,在等另一对男女的裁决。

姑母自然十分的满意,表态支持这个准媳妇了;姑父的长眉皱了一下,叹了口气说:拆不散了,这女娃子段位高着呢。

姑母转而暗暗担心起将来,儿子恐怕伏不住媳妇,那她这婆婆,好当么?

03.

眼见生米煮成熟饭,父母的反对就没了意义。

当年小芳"农转非"进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却迫在眉睫,必须婚前搞定才行。姑父无奈之下,只好老将出马,借助于他万能的朋友圈了。

姑父职务并不高,一个地区食品公司的股长而已。但好在当时什么都紧缺,凭票供应才买得到的年代,他也属于县官不如"现管"的实力派,一个炙手可热,拥有不小能量的人物了。

事实再一次证明,中国式人情关系也是生产力:春节拎着几个大猪头挨门去拜年,姑父顺利将秦姑娘户口弄了进城来。

老表学业平平,老子也自有办法。招工考试后,让儿子挤进了县银行的招工队伍,变成了有"铁饭碗"的人。(这是后来儿子翅膀硬了,开始不把父亲放在眼里,自夸凭本事吃饭时,老爷子拍着桌子骂出来的。)

04.

表嫂则被安排进了一家街道办小厂,做了清洗汽酒瓶子的工人,并不安心。

一年四季跟冷水打交道的活,显然算不上什么好工作:一天下来双手泡得通红,冬天更难,大姑娘小媳妇手上都长满了冻疮。表嫂却并不抱怨,回家照样洗全家衣服。

这倒让姑母心疼起媳妇肉乎乎的小手来,忍不住劝姑父再想想办法:比如寻个烧锅炉之类的,至少手不用太遭罪的活。

表嫂在一旁听了表示:爸妈不必要为她太费神,其实洗瓶子比起烧锅炉,夏天要好过得多,起码不用一年四季灰尘满面;一边撸起袖子卖力刷被单,婉转表示实在要换,当换个安逸点的工作,才有必要去麻烦人。

谁知过了不到一个礼拜,表嫂却主动提出要去当锅炉工,这让姑父吃了一惊。原来老表告诉她,本单位原来那个烧锅炉的老头光荣退休了,空出了个临时工的位置来。

姑父只当她想和儿子一块儿好照应,也就老着脸皮出马,再次送了几个老领导一回中秋节大礼包,搞定了此事。

表嫂的一只脚,终于踌躇满志地迈进了梦想中,金光闪闪的银行大门,又收了回来——看门人告诉她得走旁边的小门,转身进了后院烧起了锅炉。

当天表嫂回家前脱下围裙袖套,抖了又抖,拍了又拍,还是免不了带进些许灰尘。

老表见她剪去了乌黑的长发,戴着顶灰扑扑的帽子,忍不住撇撇嘴:你这个样儿,真的好难看啊!话音刚落,表嫂眼泪就掉下来了。

05.

于是穿得干干净净,坐进明亮的办公室,就成了表嫂此后生活的唯一目标。

但是姑父的能量已耗尽,无力再送她一程了。

毕竟那个年代,叮当作响银行铁饭碗,散发着金子般耀眼的光芒,多少人趋之若鹜啊。何况有些事,不是有钱就能办得到的,还得有恰当的人。

除此之外,要想梦想成真,还得有自身能力的加持。

初中毕业的表嫂,开始捡起老表的高中课本学习,读完了成人高中,生完孩子后又自考了个大专文凭。

趁着八十年代末,银行储蓄所网点四处开花,扩招让表嫂当上了代办员,从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一步步做到了前台正式工。之后她业绩表现突出,又上升调到办公室当上了主任。

从此表嫂如鱼得水,天高任鸟飞。她一鼓作气将当了多年信贷科长的老表,推升到了行长的位置。

06.

若干年前,我曾与二师兄见识过其过人的风采。

表嫂在她四十岁生日宴上,与诸亲戚以及各行业朋友、同事招呼应酬,谈笑风生的潇洒气度,让人不禁想起《红楼梦》里荣国府,那个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

不仅是如此。记得在宴会开始之前,姑父的一个乡下亲戚,和老表也有点业务的土财主,来电告急。他说在来赴宴的途中,由于赶集的人多出了车祸,撞到了一个杀猪匠的孙子。现在孩子生死未卜,杀猪匠要找他拼命,所以无奈打电话求助。

表嫂听了安慰他说别慌,稍安勿躁。只见她面不改色得一通电话打下来,又到席间几个人跟前,不知道笑着说了些什么,十多分钟后跟姑父说:搞定了,开席!

另一次,是到江宁税务所办事,中午二师兄和郭局长吃饭,闲谈中无意说起表嫂的名字。

“秦主任啊”,郭局长对她一阵猛夸,直言能写会算的"拼命三娘”,可见其在小县城的名声影响力,早已跨界传播开来。

再举个例子吧。2000年表嫂生了病住院手术,与二师兄一起前去探望,一进门就感到无比震撼:之前探视者送来的鲜花摆满了偌大的病房,连坐人的地方都没了。

07.

夫妻二人比翼双飞,小家庭的发言人也换了人。

事业成功不算,老表从信贷科长干到行长,再到退休,"耙耳朵"的别号,一直没摘下来过。

表嫂还把丈夫调教成忠贞不二的"家庭煮夫"。要知道早些年,他可是被人视为财神的金主,每天都有人追着求贷款。不想风流,诱惑却总是总无处不在的。

而姑父早已退休,乐得颐养天年,口中的大媳妇,已从当初的嫌弃变成了赞叹。

姑母当年见后再说的建议,也让婆媳俩关系融洽。她们常常周末在一块儿,切磋晨练太极剑的姿势是否正确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