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
武康路113号这幢独门独户的花园洋房是1955年经陈毅市长特批给巴金的别墅,建筑始建于1923年,于1948年改建。最初的房主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后曾是前苏联商务代表处,它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主楼是一座花园住宅,假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1955年9月巴金从淮海坊迁入此处,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半个世纪,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
院里有两棵高大的广玉兰,当时巴金的夫人萧珊曾嫌光线太暗,而巴金偏爱院子的两棵广玉兰,于是就住了下来。一楼是会见客人和记者采访的地方,二楼是巴金的书房和卧室。巴金是当时唯一不拿薪金的作家,住这样一幢租金不菲的洋房,他不要国家任何补贴。这里的花园四季如春,玉兰、樱花等花木多为主人当年手植,在院子的步道上曾留下巴金先生当年的足迹。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曾出入武康路巴金寓所,关于这座房子及其发生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回忆文字,这里成为一个留下中国文学不同时期记忆的见证场所,也是几代读者寄托对巴金和那一代人情感的精神空间。1950年代,巴金在这里接待了学者萨特、波伏瓦,还有朋友沈从文、曹禺、柯灵、唐弢等。文革期间,巴金被打成“大文霸”、“反动权威”,武康路113被抄家,小客厅曾被红卫兵占据。他天天接受批斗,夫人则被罚扫武康路,往往扫得精疲力竭,不久含冤而死。巴老也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他把自己锁在武康路寓所北辅楼面积不到三平方米的保姆间里,重译屠格涅夫的《处女地》。
文革结束后,巴金的文学创作重新获得了新生,他在武康路家中开始写作被海内外文化界称之为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他深知自己写作时间已越来越少,因此,即便是患帕金森病后,仍坚持不懈。他的自省精神、忏悔意识代表了一代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罪过决不姑息的崇高境界。
1982年起,巴金相继获得各类国际荣誉称号,武康路的家经常有各国来宾到访。2005年10月,在华山医院躺了5个春秋的巴金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历程。巴金离开了他与萧珊亲手营造的家,虽然这里有过痛苦和折磨,但这里更多的是宁静、温馨、关爱和幸福,巴金曾这样写道:“我坐在床沿上对五岁男孩讲故事,躺在被窝里的孩子睁大眼睛听着,他的姐姐练好琴上楼来了,亲热地叫了声'妈妈’,楼下花园篱笆外面响起了一对路过青年男女的快乐歌声……”这就是巴金笔下的武康路故居曾经有过的美好记忆。
-
(2016-02-06 15:00:46)
-
(2016-02-05 16:10:29)
-
(2016-02-04 15:47:32)
-
(2016-02-03 16:29:23)
-
(2016-02-02 12:50:50)
-
(2016-02-01 16:48:45)
-
(2016-01-31 15:37:03)
-
(2016-01-30 11:10:13)
-
(2016-01-29 15:10:11)
-
(2016-01-28 15:4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