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成这一绝技,作品焕然一新
用好摄影中的明暗对比,不但能强化作品的主题思想,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意境,诱导人们感情的抒发和想象力的发挥。可明暗构成的具体应用中,有没有一些很实用的规律?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中又怎样控制摄影作品的明暗呢?
沉浸 徐晓刚 摄
1.高反差的刚硬之美
谈到高反差,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直射光。以自然光来说,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阳光直接照射到被摄体的受光面产生明亮的影调,非直接受光面则形成明显的投影,这种光线,我们把它叫做直射光。直射光的造型效果比较硬,也叫做硬光。以人工光来讲,未经遮罩的钨丝灯等,同样是硬光。在直射光条件下拍摄,不仅反差大,而且色彩鲜明,明暗交替明显。亮部、中间色调、暗部分界清晰,摄影师往往用这一类的光线表达硬朗、刚毅的感觉。还也利用投影来遮挡干扰画面的元素,如下图。
生命之光 徐晓刚 摄
2.低反差的轻柔之美
谈到低反差,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散射光。以自然光为例,在阴天的时候,阳光被空中的云彩遮挡,这样就不会形成明显的受光面和阴影面,光线效果比较平淡柔和。这种光线叫做散射光,也叫软光。同理,日出前、日落后的天空反光,也是散射光。如果以灯光发出的人工光附加了如柔光箱、反光伞等,发出的光线则是漫射性质,也属散射光。散射光下的影调柔和,适合表现轻柔、舒缓的气氛。阴天、雾天,或者顺光拍摄的图片往往反差较小,长焦拍摄的照片反差也较小。拍摄前降低数码相机的对比度,或使用中灰渐变镜压暗亮部,都可以降低反差。
暗春 恒父 摄
3.大面积暗调配小面积亮色
亮部和暗部的组成比例可以影响到画面整体的气氛;当阴影部分大于亮部时,小面积的亮色容易显得最为突出,整个画面将表现出神秘的氛围,触发人的深沉凝重的情绪,如果再把小面积的亮色作为主体,那么一张风格厚重、主体突出的画面就产生了。大面积的暗调去哪里找呢?可以利用弱光环境下的景物作为背景,或者利用光源较强时产生的阴影作为背景。寻找小面积的亮色时,可以利用本身较亮的物体,也可以单独对这一物体进行补光,还可以在后期制作时,进行提亮。需注意,最终,亮部不宜过亮,尽量与原环境相和谐。如下图中人物面部与整个环境的明暗关系。
盼归 廖小西 摄
4.大面积明调配小面积暗色
通常,画面中最明亮的部分最吸引人,但面积发生变化时,最暗的部分却可能最醒目。比如,下面这幅作品,在大面积的单纯的亮调画面中,小面积的暗色部分会形成一个个明显的点,从而引起人的注意。从另一个角度讲,当亮部占据大部分面积时,整个画面的基调是明亮的,但因为“全白非为白,有黑方有白”这一原理,有了暗色的加入,可以把亮部衬托得更加明亮。所以,这类明暗构成作品将使人感到爽洁、明快。测光时,可以对中间调进行点测光,后期制作中尽量做到高光不溢出,暗部有细节。
湖滨夏雨 徐晓刚 摄
5.明暗辉映之亮主体暗背景
如果不从面积大小考虑,仅看亮度时,明暗构成也有规律。当主体和背景的亮度不同时,主体和背景就会截然分开,比如,当主体亮、背景暗时,即使背景比较杂乱,也不会干扰主体。此时拍摄的照片,如同在影棚中精心布光拍摄的艺术照片一般,主体突出,有一种强烈的舞台感。这样的光线效果自然界中就有许多,在侧光或逆光的光照条件下,如果主体沐浴在阳光中,而背景处于阴影中,这种舞台光就出现了。利用点测光功能对拍摄主体进行测光,拍摄的照片就会形成美妙的暗调背景,如下图。
春水贵如油 苏学 摄
6.明暗辉映之暗主体亮背景
和亮主体、暗背景的形式相反,暗主体,亮背景一样能够达到主体突出的效果。因为明与暗之间,是一个相互衬托的关系,有了明暗对比,亮部和暗部都得到了突出。一幅作品中,最终可能是明对暗起主要衬托作用,也可能是暗对明其主要衬托作用。当主体较暗时,由于主体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再辅之以亮部的衬托,主体最终将会得到充分的关注。这种效果,也多出现在侧逆光或逆光的光照条件下。阳光未能穿透主体时,主体的边缘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虽然主体本身较暗、或者以剪影的形式出现,但这也是一种简洁的表达方式,只要能够表达主题,当然是越简洁越易读。可对亮部进行点测光,之后拍摄。
鹭牛图 杨晓川 摄
7.用中间调衬托明暗相间的主体
如果只是捕捉明与暗,还是摄影学习的初步追求,用各种技法控制明与暗的细微变化去营造主题,是更进一步的技术、艺术追求。比如,若照片中的主体形象处在处在明暗相间的亮度左右,若再能用中间调的背景进行衬托,就能给人一种柔和、温存、善良、安宁的感觉。中间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黑白对比的色调中,有可贵的缓冲作用,有利于协调黑白对比的比率,增加作品的层次,使画面影调自然过渡,趋于和谐统一之中。但现场光往往不够完美,想要获得理想的效果,需要经过后期制作时的加减光来实现。如下图。对于黑白作品,还可以利用彩色滤镜来进行加减光。凡与滤色镜颜色相同的被摄体,影调会更加浅淡,凡与滤色镜颜色互补的被摄体,影调会变深。
眸 陈瑞元 摄
8.用明暗均衡画面
画面构图的均衡是表现摄影艺术形式感的重要环节,均衡,不是把各个元素平均分配,而是要符合人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心理需求,人们希望中的均衡,是一种视觉上的稳定感觉。画面的明暗构成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轻重感觉,将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均衡。我们发现,深色比浅色重,灰暗比明亮重,面积大比面积小重。上明、下暗则稳重,上暗、下明有压迫感。当你构图时,了解了上面的规律,将有助于你均衡画面,如果一次取景不能实现均衡,在艺术作品中,还可以后期主动地控制明、暗、深、浅,以期达到目的。如下面作品,上明、下暗,显得稳重,中间一块深色的石头则使上下部分达到均衡。
海礁情潮 欧阳世忠 摄
9.明暗对比中光比的控制
明暗对比的高低可以用数字来量化,在影像学上,通常用“光比”一词来描述明暗对比差异的大小。所谓光比,是指画面构图中高光区与阴影区所受光的照度之比。按照一般数码相机的宽容度,高光区与阴影区的光比控制在1:4之间,即相差四级曝光以内,可以同时保留高光区与阴影区细节。光比越大,从明到暗的层次变化越明显,造型效果就越强烈。反之,光比越小,明暗之间的层次变化就越模糊,效果就趋于平缓。光比大小没有效果好坏之分,应用得当,各种光比都可能产生好作品。拍摄前期,可以通过辅助光、反光板等补光来控制光比,如下图。当然,后期制作中也可以适当调整光比,但很可能会产生噪点。
炫彩青春 徐晓刚 摄
10.用明暗表现空间感与立体感
明暗变化可以描述出空间感,尤其是侧光或逆光拍摄时,可增加摄影画面的纵深感。在透视规律中,除有线条透视外,还有空气透视,由于大气中含有无数的尘埃,在逆光照射时,有一定的阻光作用,而使景物的前后色调产生变化,前景轮廓清晰,色调暗,远处轮廓模糊,色调明。由于明暗的对比,使摄影作品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为立体的三维空间。此外,明与暗之间有着无数个中间亮度层次,它们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向人们提供凸起和凹下去的幻觉,从而构成一个个逼真的立体形状。照片上明与暗微妙的变化,能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如下图。
拉坯工 王晓明 摄
11.用好区域光
所谓区域光,是指光源经过一些遮挡物的遮挡只有一部分投射出来或者原本照射面积较小的光源,只照亮景物局部而产生的光线效果。区域光能够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增加反差,产生局部明亮、局部黯淡的效果。如果局域光恰好照亮主体,则会使主体非常突出。自然界中,从云层间隙投射下来的光线很可能产生局域光,在白云朵朵的晴天,最容易出现。生活中,从门、窗、天井等射入的光线也能形成区域光。如果你不想依靠自然,靠天吃饭,还可以用手电或闪光灯加束光筒形成汇聚的光源,自己制造区域光。如果这些事都不愿做,还可以通过后期压暗画面周围,用蒙版擦出一片亮的区域,注意过渡自然,避免生硬。
时光的旋律 徐晓刚 摄
游牧人家 王冰 摄
.....................................
徐晓刚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明暗对比的风格中,从刚硬到柔美,中间还存在多种微妙的组合,明与暗构成成功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在数码时代,控制明暗对比要比暗房时代容易许多,但向哪个方向去调整,需要掌握一些明暗构成的规律。希望本文能带你步入神秘而复杂的明暗艺术空间,伴你边徜徉,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