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2018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2017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2016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十本书

2020年发生了许多事,有的国家闹了最大的灾死了最多的人,有的国家开了最隆重的表彰大会。这一年,老妈的身体日渐衰弱,似寒风中的一豆烛光,随时都可能被吹灭。我在这年没有完成计划中的旅游,游记的发表眼看就要断片。岁末看到网上关于音乐家傅聪的争论,让我吃惊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的观念还没有变,他们喜欢用“爱国”这把利器杀人。此时此刻,我眼中的世界仿佛进入一段凛冬的长夜,不敢预期黎明的时间。读书,也许是冬眠中最好的蓄力。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好书,聚在一起说不定还能成就一线光明。

1. 《西线无战事》

作者:雷马克(德国);译者:朱雯;上海人民出版社

雷马克以一名受老师鼓动弃学从戎的战士的视角描写了一战中德国西线战场的惨烈:炮轰、肉搏、饥饿、疾病,以及精神上的濒临崩溃。然而当他休假回乡时,发现家乡的人正兴高采烈地争论德国应当先吞并比利时、法国煤矿区还是俄国的某块土地。

“他们仍在继续写文章,发表演说,而我们却已经看到了野战医院和死亡;他们依旧在说对国家的责任是头等大事,而我们却已经知道死亡的剧痛比以前更为强烈了。尽管这样,我们绝不做叛乱者,绝不做逃兵,也绝不做懦夫——这些词,他们原是随便使用的——我们跟他们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英勇地参加每一次进攻,但我们还会辨别是非,我们一下子学会了观察问题。于是,我们看到,他们的那个世界已经荡然无存。我们突然觉得孤独得可怕,而又必须一直孤独下去。”

作者常用一连串以“我们”开头的诗一般的语句,喊出青年人反思的心声,真切得撼人心魄。这部小说被视为反战经典,而今天的我们太缺少这样的作品了。如果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不是让人感到恐惧和悲怆,而是得意和振奋,那它就是在鼓吹战争。只有在嘴炮和小孩眼里,战争才是诞生英雄的游戏。

2. 《里斯本之夜》

作者:雷马克(德国);译者:朱雯;上海人民出版社

雷马克太棒了,他是我今年发现的一块宝。看过《西线无战事》后我恨自己没有早点读他的作品,因此一下找来好几本看个痛快。如果说《西线无战事》是一部描写战争题材的史诗,《里斯本之夜》便是描写受战争影响而被迫进行的流亡之旅,恰似那著名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与奥德修斯历尽艰险返乡与妻团聚不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逃离纳粹集中营后又冒险返回德国老家只为看一眼妻子,而真正史诗般的流亡之旅才刚刚开始,一部“由恐怖、喜剧、逃跑、官僚政治、绝望和爱情组成的史诗”。夫妻二人先后逃到瑞士和法国的几座城市,都无法摆脱纳粹的魔爪,是爱情的力量和乐观的精神支撑他们在一次次陷入绝境后化险为夷。最终他们逃到里斯本准备前往美国,然而身患绝症的妻子却选择在此时不辞而别。

整部小说跌宕起伏、惊险刺激,但因为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悲伤的心情不由自主地占了上风,很难像读一本“历险记”那样轻松。即便其中不乏黑色幽默,也是笑中带泪。非常时期是一面放大镜,将人性的弱点和光芒都放大许多倍而凸显出来。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个跟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情景:权势的奴才、受害者、永远在场的第三者、不肯伸起一根手指去保护受害者的旁观者,他不肯试一试去解救他,因为他怕影响到自己的安全,而恰恰为了这个缘故,他的安全往往会受到威胁。”

3. 《应许之地》

作者:雷马克(德国);译者:丁娜;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部小说差不多可以看作是雷马克几部“流亡曲”的续集,写受纳粹迫害从欧洲逃到美国的德国人开启的新生活。重新开始并不是件容易事,尤其对于一路逃来已经一无所有的异乡人。

在战争尚未结束的时候,有些美国人称他们为敌侨;而在基督教主导的社会中,犹太人本就不受欢迎。流亡的犹太人在欧洲时都是可怜的受害者,但到了美国并不会自动变成天使,他们有的对陌生人也能无私帮助,有的对老朋友也会趁火打劫。流亡者始终无法摆脱的是“真实和想象出来的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惧,对恐惧的恐惧”,他们时刻提醒自己:“危险最大的时候莫过于自以为已经得救之时”。

战争就是战争,对于老百姓而言永远是场灾难。“只有死者才有权评论战争,他们从头到尾经历了战争,可他们只能沉默。”讽刺的是,人们从来不会在战争中吸取教训。书中的流亡者调侃道:“这场战争结束后,就不会有纳粹分子了,只有帮助过犹太人的正直的德国人。”其实每场灾难都是一样的,人们追捧英雄的热情总是高过反思过错。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样都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所致。

4. 《情感教育》

作者:福楼拜(法国);译者:李健吾;上海译文出版社

福赖代芮克,一个18岁的年轻人,对商人阿尔鲁的妻子一见倾心,幻想将其变成自己的情妇,成就他理想中的爱情。“生活是可爱的,由于他们青春的美丽。”福楼拜用极其细腻的笔法刻画这段美丽,是名副其实的心理大师,写男主的惆怅时让人有种丝丝麻麻的酥软,忆起年轻时的杌陧不安。大师的文笔一如既往地凝练,形容男主梦想与阿尔鲁夫人同居的幸福时,“从她的眼里饮着她的灵魂”,一个“饮”字,男主的饥渴、女主的清眸尽含其中,令人叫绝。

然而男主在情感和欲望上终究无法自持,在与阿尔鲁夫人阴差阳错后,先是搞大了高级妓女罗莎乃特的肚子,后又差点与大资本家党布罗斯的遗孀结婚以实现步入上流社会的梦想,同时还安慰家乡的邻家女孩路易丝等他回来完婚作为自己的后路。为了一时的冲动,各种不计后果的失信,哪一个也不愿放弃,哪一个都没能得到。

一个游走于几个女人之间的男人,一种悲哀是全没得到,另一种悲哀是全同时得到。如果一生疲于应付,最终留下的“几乎只是一片空白”。爱情,像极了一把双刃剑,有人为之幸福一世,有人却为它虚度一生。

5. 《萨郎宝》

作者:福楼拜(法国);译者:李健吾、李昡;上海译文出版社

看过《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再看《萨郎宝》,很难相信出自同一作者。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写了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历史小说,而且还是两千多年前的事。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从各国雇来的佣兵涌到迦太基讨要饷钱,但共和国无力全额支付,双方的贪婪使这一矛盾只能靠战争来解决。老谋深算的迦太基统帅哈米加和骁勇善战的佣兵将领马道成为这场拉锯战的主角。哈米加的女儿萨郎宝因为女神的圣衣与马道联系在一起。圣衣的失而复得也为战争的走向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挑拨离间,火烧连营、攻城大战、活人燔祭,最智慧的计谋总是伴着最野蛮的屠杀,放到一起居然那么和谐自然。福楼拜有如亲临现场,对神庙构造、武器装备、衣着服饰都一一详述,钜细靡遗。那些细致入微的环境描写,让人想起凡·艾克如高清摄影般的绘画;那些气势如虹的作战场面,又不觉间将人带入耗资巨大的好莱坞电影。

战争没有胜利者,迦太基向天神祭献了城中的男童,佣兵全部战死或被屠杀,马道临死前凝视着他深爱的女人,萨郎宝在这死亡凝视中暴毙身亡。生灵涂炭是唯一的结果。

6. 《布登勃洛克一家》

作者:托马斯·曼(德国);译者:黄淑航、龚嫚莉;海峡文艺出版社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托马斯·曼的成名作。虽然出版时作者年仅26岁,但其文笔却细腻老道,好似一位久经沧桑的过来人。有意思的是这部长篇小说越来越出名,终于令作者在54岁时因它而获诺奖,搞得好像人家后来再没写出什么更精彩的东西似的。(我之后又读了《魔山》,虽然作者自己很推崇,但我还真觉得没这本好,所以也就没推荐。)

这是一部19世纪德国中产之家的兴衰史,四代人42年,盛极而衰,令人唏嘘感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冬妮的两次失败的婚姻:第一次是她为让父亲满意赌气嫁给自己原本厌恶的男人;第二次是她不听哥哥劝阻情绪激动地与被捉奸的丈夫一刀两断。婚姻最怕的就是赌气和冲动,毁掉的往往是一生的幸福且难以挽回。主人公托马斯面对事业和家庭走向衰败的无助让人感同身受,无力改变对一个尚有追求的人来说常会演变成一场漫长的煎熬。还有最后描写小汉诺上课时的情景,老师拿着花名册点名叫学生背书的恐怖气氛让我想起自己高中英语课的经历,那种紧张真是让人又羞又恼。

书后附有作者生平年表,托马斯·曼的父亲是经营谷物的巨商、当地参议兼副市长,去世时因两个儿子都执迷文学而将公司清算,家族在经济上步入下行,这与小说中的主人公极为相似。也许正是这一事件刺激了作者的创作,德国少了一位谷物巨商却多了一位文学巨擘,也算作者对父亲有个交待吧。

7. 《极简德国史》

作者:扬·德马斯(德国);译者:冯小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中文副标题“60分钟读懂德国”极易让人误解为这是一本60分钟就能读完的短篇,其实它有27万字。我想这个德文标题的本意应为德国历史的60个一分钟或者说60个瞬间。作者将他认为在德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60个事件按时间顺序一一呈现,每个事件截取一个具体的时间点,像纪录片那样先将读者带入第一现场,再展开分析前因后果。

除了新颖的写作形式外,作者的很多观点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他提到贝多芬和歌德在疗养院相遇,当时正好一群宫廷侍从经过,歌德马上退到一边并脱帽鞠躬,而贝多芬则抱着双臂从人群中穿过。虽然两位都贵为大艺术家,但他们对权贵态度的不同却令二者从此分道扬镳。作者由此提出了艺术家是公民还是贵族的问题。

在写到德共创始人之一的罗莎·卢森堡时,说她早在关注俄国十月革命时就不无顾虑,因为从中已看到专制和镇压的危险,她当时说出一句名言:“自由总是异见者的自由。”同时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德共与纳粹的异同,二者的相同点是个体一无是处,群体决定一切。而实际上“群体”极易演变为独裁者的托辞。

在谈到民主德国炸掉柏林皇宫时,当时的党主席认为这座城堡是普鲁士专制主义的象征,必须拆除!作者不禁问道如果共产主义者不需要城堡,为什么俄共首脑在沙皇的克里姆林宫里却感觉舒服至极呢?

这本书足够精彩,但如果一定要提些意见的话就是作者对近代史着墨过多,60个一分钟,从第15个就进入到19世纪,近两个世纪占了全书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

8. 《日耳曼尼亚》

作者:西蒙·温德尔(英国);译者:吴斯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 《德国文化简史》

作者:威廉·格斯曼(德国);译者:王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最近又连读了两本关于德国历史的书:《日耳曼尼亚》和《德国文化简史》,说实话都不太满意,前者像本无插图游记,内容松散游离;后者实为大学讲义,面面俱到却如一本枯燥的学术概论。即便如此,书中描绘的德意志人仍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日耳曼尼亚最早为古罗马人对这片蛮夷之地的称呼,没想到日后这里竟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日耳曼国王不仅让罗马教宗加冕成帝国皇帝,还常常兼任意大利国王。历史上经历过奥托大帝、查理四世时期的辉煌,也有被拿破仑占领的耻辱和两次大战的失利。德意志人似乎总能知耻而后勇,普法战争胜利后,日耳曼帝国选择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一战失败后,魏玛共和国迎来金色的二十年代。

给德国致命一击的是民族主义,希特勒是最会利用它的人。他以战败的屈辱激发了“民族的斗志”,靠大规模基建刺激了“经济的腾飞”,用举办奥运证明了自己的“成功”。元首有个梦想,一个大德意志帝国梦。如果人们醉心于自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那么谁又是那个次一等的呢?

二战后的德国陷入分裂,他们用45年重新统一,如今又在世界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德国人屡屡在受挫后迅速成功,我想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擅于反思。看看德国历史上出现了多少位大哲学家就知道了。

10. 《奥斯特利茨》

作者:温弗里德·塞巴尔德(德国);译者:刁承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揭露纳粹黑暗和犹太人悲惨命运的小说。犹太男孩奥斯特利茨在纳粹占领布拉格后,被父母送上西逃的儿童专列,最终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成年后回到欧洲大陆苦寻亲生父母的下落,并由此揭开那段苦涩的历史。

本书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通过奥斯特利茨与作者一次次会面时的讲述展开,而很多内容又是奥斯特利茨转述其他人的回忆,这些与他自己的回忆夹杂到一起,形成多重嵌套。比较糟心的是作者又偏偏不分章节甚至不怎么分段,加上本来就很阴郁的内容,读起来总有一种雾霾天喝温吞水的感觉,极考验读者的定力。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帝国党代会的盛况:“车队以步行速度,从向上仰望的、喜气洋洋的面孔和充满渴望地伸出的双臂的海洋中取道而行。”人们对元首的狂热达到极点,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是德国人自己将自己推向了灾难。这些人太急于证明自己了,在一战受挫后重新证明自己的伟大复兴。

11. 《欧也妮·葛朗台》

作者:巴尔扎克(法国);译者:傅雷;译林出版社

就像祥林嫂代表喋喋不休的诉苦者一样,葛朗台成为吝啬鬼的代名词。巴尔扎克对此形象刻画之成功不言而喻,然而小说真正的主人公其实是老吝啬鬼的女儿欧也妮。欧也妮的宽厚、忠贞和慷慨,正好反衬了她父亲的刻薄、虚伪和吝啬。

得知亲弟濒临破产,葛朗台老头想到的是自己如何从中获利并尽快打发走侄儿,而欧也妮却热情款待堂弟并以身相许。为了帮助堂弟,她不惜与严厉的父亲抗争,即使被软禁也不妥协。只可惜她的忠贞并未换来堂弟的爱情,即便如此她仍然决定帮堂弟还清债务以助其婚姻成功。欧也妮多少习染了父亲的生活习惯,但她只对自己吝啬,对他人却十分慷慨。最终虽然没有收获爱情,却因为长寿而不断增长财富。

精于算计的人看到周围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仿佛是要算计自己,所以短命也在所难免。对人对己都万分刻薄的葛朗台终究无法将财富带入坟墓。娶了欧也妮的篷风院长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也把财富拱手给了长命的妻子。对这种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最好还是看开一点儿吧。

12. 《搅水女人》

作者:巴尔扎克(法国);译者:傅雷;江苏人民出版社

搅水女人在小说进展到一半才出现,充其量算个次要人物,比她着墨更多的至少有三位,但巴尔扎克还是选择她做书名,大概是看中“搅水”这个双关语吧。

这部小说虽然不长(23万字),但人物众多,最主要的三位应该是偏心母亲阿迦德、混帐儿子腓列普和孝顺儿子约瑟。阿迦德偏疼腓列普,直到被他气死;腓列普先是气死舅姥,又偷弟弟的画,本来因犯事而潦倒,却用手腕和决斗战胜原本控制了舅舅约翰雅各的恶人玛克斯,继而获得舅舅的遗产并由此发迹;约瑟因长相不佳且专心绘画,在母亲心中总是不如哥哥,却始终陪伴母亲直至送终。小说的高潮是腓列普与玛克斯两大恶人的交锋,搅水女人正好将他们串联到一起。这个女人12岁被70岁的罗日老头包养,老头死后又伺候他儿子约翰雅各,然后勾结情夫玛克斯企图篡夺主人家产,败给腓列普后无奈先后嫁给约翰雅各和腓列普这舅甥二人,乱得一塌糊涂,这一切祸水当然都是金钱所致。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尔扎克对两大恶人的描写,都是长得漂亮,勇敢冷静又有智谋,“倘若环境适宜,一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可惜教育不曾培养他高尚的思想,高尚的行为,而缺了这两样,干哪一行都不能有所成就的。”一旦聪明才智为恶人所有,给社会带来的只能是更大的灾难。

巴尔扎克擅长讲故事的才华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充分展现,他笔下的人物生动鲜活,故事情节复杂,但我总觉得他的故事发展太快,鲜有能让人停下来思考的富有哲学深度的段落,缺少文学名著应有的厚度,给人感觉不像位文学大师倒像个说书人(恕我无礼)。

13. 《恋爱中的男人》

作者:马丁·瓦尔泽(德国);译者:黄燎宇;浙江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段爷孙恋的故事,74岁的歌德爱上了19岁的乌尔莉克。歌德的这段人生经历在德国家喻户晓,据说迫于社会压力和女孩母亲的阻挠,恋情无疾而终。歌德因此写下诗歌《马林巴德哀歌》,而乌尔莉克则终生未婚。

小说作者是德国大作家瓦尔泽,出版此书时已81岁,也许更能体会老男人恋爱的心路历程吧。书中有大量心理描写,开始很甜蜜,中间很磨叽,结尾很挣扎,跟我预想的差不多。我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恋爱中的老男人,尤其是当他请小姑娘做女王,自己扮臣下时的对话,让人想起现在那些当着小姑娘面自称宝宝的油腻男。

歌德在德国曾被尊为大文豪,最近读过几本德国作品后却发现歌德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像我以前以为的那么高,有点儿像中国的郭沫若,在官场比在文坛更吃得开,一旦改朝换代就不那么讨喜了。

14. 《江苏国画》

作者:梁培先(中国);译林出版社

原本是去江苏旅游前临时抱佛脚看的,读后却感觉相见恨晚,一读再读。作者的写作方式是我喜欢的那种:对重点作品既有创作背景介绍又有画面细节分析,对主要画家既讲本人生平又言相互关系。另一个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江苏竟然出了那么多国画大师,要说占据了中国绘画的半壁江山都嫌不够呢。

东晋的顾恺之生于无锡,南朝的张僧繇为苏州人,二者在唐代即被称为“画圣”。画龙点睛的成语说的就是张僧繇。元四家中的倪瓒和黄公望都是江苏人,后者的《富春山居图》名扬天下。明四家干脆就是吴门四家,因为他们全都是苏州人。清初四王有三位生于太仓,一位生于常熟。到了康乾盛世,又涌现出金陵画派和扬州八怪等众多知名画家,实在令人叹服。

15. 《故宫六百年》

作者:祝勇(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是紫禁城落成600周年,这本献礼之作虽以建筑布局为章节架构,但主要讲的还是六百年间发生在紫禁城的那些事,因此整体上是按时间轴推进的。比如说午门就讲明英宗的夺门之变;太和殿讲的是明孝宗的弘治中兴;乾清宫说的是明宫三案;谈到宁寿宫花园就说乾隆的退休生活;养心殿讲慈禧垂帘听政;神武门则是告别皇宫的逊帝溥仪。虽然中间时有不同朝代的故事穿插,但主脉不乱。

我比较欣赏的几点是:作者怀有一颗悲悯之心,他讲到朱棣对“超级工程”的热衷,甚至联想到1942年的河南饥荒。在谈中国古建筑时,能够不褒不贬地对比与西方建筑美学的不同。观点上也有很多新意(至少对我来说),比如他认为大清朝就是在盛世乾隆手中走向衰败的,“艺术与收藏,本是风雅之事,但别人做得,唯皇帝做不得。”作者评价康有为是个“胸无韬略之人”,变法失败康逃至香港后发表的文字不仅进一步激化了慈禧与光绪的矛盾,还出卖了尚在狱中的同党。

此书还纠正了我以前的几个错误认识,一个是慈禧挪用三千万两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书中说这是康有为随口胡说的,后人以讹传讹。清宫档案中记载的修建预算是318万,虽有从海军挪借,但甲午前已归还。另一个是溥仪为骑单车下令锯门槛的事,一位资深导游曾信誓旦旦地说故宫的门槛本就是榫卯结构,可以轻松拆卸,锯门槛是西方电影《末代皇帝》不懂中国古建胡编乱造的。书中确认是溥仪命人锯掉了三十余处门槛,只是这些门槛并非一扔了之,而是安上榫头、凿出卯眼,让它们可以重安回去。

历史的东西很有意思,总有些人喜欢把它修改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中国近代史尤甚。

(0)

相关推荐

  • 冯骥才《书房一世界》之《手稿 · 自绘插图》

    冯骥才先生的书房"心居"一景 作家的手稿里,往往隐藏着许多创作背后乃至生命深处的秘密.然而,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作家放弃了用纸笔写作.冯骥才先生感慨,他可能属于拥有手稿的最后 ...

  • 私读丨即使爱我是个“脏工作”,也请你认真完成

    内陆飞鱼私读 小说改编电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小说是属于作家的,电影是属于导演的,导演的审美倾向可能导致电影跟小说完全南辕北辙,一直不喜欢张艺谋的<活着>,就是因为上学时太喜欢这本书, ...

  • 歌德诗歌《绿蒂与维特》原文及赏析

    [德国] 歌德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啊,怎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 ...

  • 2019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2018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2017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2016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十本书 2019对我的家庭而言是相对平静的一年,没有人去世也没有人住院,多好的日子啊.但是就这个 ...

  • 2018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上一篇:2017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上上篇:2016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十本书 前段有人说2018年的冬天特别冷,但不知怎的那些帖子忽然间就在网上消失了,弄得我都不知道该说冷还是不冷了.后来 ...

  • 2017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15本书

    上一篇:2016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十本书 前两天朋友圈流行晒18岁,我没晒,我的18岁对于这个国家是个敏感词,还晒个屁呀.我也不想用彼时的青涩衬托如今的老成,我宁愿青涩,宁愿一辈子天真,这样我就还有 ...

  • 2016我读过且想推荐给您的十本书

    岁末年初,朋友圈刮起一股年终总结的风潮,我羡慕啊,也想学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忽然发现不行,一年来基本就是读书.旅游.写游记,没一件正经营生,整个一光膀子的傻小子,我撸什么呀我?思来想去,就从这一年我读 ...

  • 早读|髌股关节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0版),12条推荐意见详解!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0年18期第15版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运动系统退行性疾病,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单纯胫股关节骨关节炎(tibiofemoral osteoarthri ...

  • 我最想推荐的10本书,用心读一辈子,每一本都上万人评论

    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已经快4年了,时至今日不知不觉我也快读了200本书,我最想推荐的10本书也不断的在变化.2020年读了好几本非常不错的书,悄悄地替换了我心中的前10榜单.有的是因为真实感动了我,有 ...

  • 年度书单:2020年读了几十本书,我最想推荐这5本

    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我想说,一个人的智慧.格局.胸襟.视野的成就,除了阅历,便是读书成长最快了. 正如季羡林老先生说的,读书乃天下第一好事. 真的,读书能让烦躁的 ...

  • 年度书单:2020年读了几十本书,我最想推荐这3本书

    不平凡的2020年即将过去,我们除了回忆,还希望能够留下成长的足迹. 在读过的每一本书里,都是峥嵘岁月里走过的每一步,于你而言,每一步都算数. 1.<朋友圈的尖子生> 这本书的作者是知名战 ...

  • 家长要想让孩子学好语文,就该认真读好学校老师推荐的书

    [平湖一柱 第1593期 家教专题] [核心提示]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学好语文,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阅读上,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只要是好书,就不要管它是谁写的,也不要管它是谁编 的,更不要管它是否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