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焦技巧(一):如何衡量相机的对焦性能?
对于摄影者,都知道要想拍摄到一个清晰的主体画面,那就必须对焦对在主体上,否则就会不清晰。
然而有时候,相机的对焦系统虽然在工作,可是对焦却不清晰,导致主体的画面模糊。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相机的对焦性能。
今天我就要分享的就是相机的对焦性能,接下来的文章会继续分享更相机对焦有关的内容,包括自动对焦、手动对焦以及对焦技巧。
对焦定义
在讲相机的对焦性能之前,要了解什么是对焦。对焦也叫做对光,聚焦,就是要让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清晰。相机对焦基本原理是:在相机拍摄前调整,焦点的距离,通过镜头中镜片组的前后移动,改变像距和物距的位置,使物成的像恰好落在相机感光元件上。这类似于人眼看物体,当人眼目光聚焦到所看物体时,物体从一个模糊到清楚成像的过程,就叫对焦。
现在相机的对焦方式是被动式自动对焦,又叫TTL自动对焦。早期的相机自动对焦通常是相机向被摄物体发射一束红外射线,根据反射回来的光信号来测量相机和被摄物体的距离,再控制镜头镜片组移动,改变像距和物距的位置,以实现自动对焦。这种方式有时候会出错,无法准确对焦,因此,随着对焦技术的完善,如今的相机对焦改为通过镜头成像来判断是否准确对焦,这种对焦是被动式的,英文全称称为Through the taking lens,简称TTL自动对焦。
对焦技术
衡量相机的对焦性能是否优越,需先了解相机相应的对焦技术。对于相机而言,自动对焦方式有两种: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
相位对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感光元件上的像素之间的距离及其变化等来决定对焦的偏移值从而实现准确对焦,可以理解是否是同一个点进来的光线,它们的相位是否一致,当相位一致也就精准合焦。
反差对焦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焦点处画面的对比度变化,去寻找对比度最大时的镜头位置,也即是通过不断地对当前对焦区域进行摸索,不断伸缩以寻找到对焦点与环境有颜色反差的边缘从而判断到要拍照的对象在哪里,找准准确对焦的位置。
相位对焦技术一般单反相机的光学取景器使用,反差对焦技术一般单反相机的实时取景液晶屏使用。对于现今的主流微单相机,由于没有光学取景器,在实时取景液晶屏上通常是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集成的,当然松下的相机目前只有反差对焦。
对焦性能
那么相机的对焦性能如何衡量?衡量相机对焦性能是否优越,有两个衡量的指数:对焦速度与对焦精度。
对焦速度是指在相机拍摄景致之时,从开始对焦到清晰成像的所用时间。对焦速度可以衡量相机对焦的快慢,对焦速度时间越短,则相机的对焦性能越快越好,越有助于抓拍,越有助于捕捉到瞬间的精彩画面。
对焦精度是指相机在拍摄景致之时,对所拍摄的主体对焦焦点判断的精准程度。当对焦精度越高,相机的对焦性能越精准。当相机的对焦精度不足时就会产生跑焦,跑焦会导致主体可能会模糊掉,尤其是在使用大光圈或长焦距等拍摄时,由于画面景深浅,若画面跑焦,则主体十有八九都会模糊掉。
以前的相机对焦技术不够成熟,采用的是一字型的线性对焦模式,后来,为了提高对焦性能,相机生产商发明了十字对焦和双十字对焦,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相机的对焦精度,以提升对焦性能。
对于相位对焦和反差对焦这两种对焦技术,它俩的最明显区别在于对焦性能上:相位对焦相比反差对焦,其对焦速度快;反差对焦相比相位对焦,其对焦精度高。
相位对焦只需要计算一次相位检测就能够完成精准对焦,这种对焦速度极快,并且降低芯片处理器计算运算负担 ,而反差对焦需要多次计算对焦区域的反差量,从开始对焦到最后合焦完毕一直不停工作,即使在对焦最为清晰时,对焦系统并未意识到此时已经合焦完毕,还会继续对焦工作,此时在画面中就看到清晰的物体又变得模糊,反映出来就是常常戏称的又虚了一下。
由于对焦走过了站,只能回退至刚才清晰的焦点位置,这样一次对焦才能完成。这种从对焦到清晰,又到虚一下,有回退的过程很是让对焦过程增大,时间增长,反映出来的就是对焦速度较慢,特别是10年前的老相机芯片处理器运算有较慢,更是感觉耗时太长。
但是,反差对焦的优点却是相位对焦无法企及的,那就是反差对焦对焦精度高,通常在弱光环境下也能精确对焦。因为相位对焦虽然对焦速度快,但是对光线强度的要求比较高,在弱光环境下容易对不上焦,而反差对焦即使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只要对焦区域的画面有反差变化,就可以精确对焦。
综上所述,相机的对焦性能越好,那么对焦就优越,用户的体验感也就越好。
那么,对于相机的自动对焦,如何选择对焦区域的对焦点?又如何使用相机的自动对焦模式?
这些问题,请看下回分解。
我是摄影王凯,关注我,更多摄影知识与您共享。